学术能否好看

时间:2022-04-14 09:46: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术能否好看

   这些年,腐败之风侵入学界,属于清流的天地漫过了浊水。在利益至上的社 会氛围里,学术成果、学术荣誉、学术头衔、学术职称,都可以直接间接地转换 为物质利益,原本相对干净的学术殿堂,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集市。一些学者激 愤之余,提出了重建学术规范的问题,其中有不少好意见,虽不能马上制止学术 腐败,但给治理学术环境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但我要说的是,学术规范是一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让滥竽充数者原形毕露 ,但也可能把一些突破常规的创造拒之门外。 

  前一阵,围绕何清涟的著作《现代化的陷阱》有没有学术价值,发生了一场 争论。我不是经济学界中人,没有能力评判其中的是是非非。但从直觉上,我是 同情何清涟的。她这本书,连正版带盗版,发行了不下几十万册。那么多读者之 所以愿意掏钱买来一读,就是因为书里研究的问题紧扣中国的社会现实,关系到 每个人的痛痒,同时这本书文字表达生动流畅,圈外人读起来毫不吃力。如果这 样的书没有资格进入学术界的圈子,那么,到底是何清涟没学问,还是学术圈子 有成见? 

  还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史学家提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称赞这本书 好读的同时,对它算不算学术著作也很踌蹰。黄先生刚刚去世。他的逝世,引起 了那么多华文媒体的关注,可见他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而我们对黄仁宇的接受 ,又的确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的。80年代以来,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的, 不但有史学工作者,还有许多作家、新闻记者和其他文化人。一些学者作家就是 因为读了这本书,改变了历史观念、思维方式和治学路径。如果因为《万历十五 年》发行量大,读者面大大超出明史专家以外,就不算学术,那么学术只好让人 敬而远之,甚至觉得面目可憎了。 

  最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了一套书,总题是"思想、学术、生活",因为其中 有我写的一本,主编奚耀华让我去取样书,同时送了我一套。他告诉我,有几本 符合原先设想的随笔风格,可读性比较强,但也有一两本不太符合原来的设想, 主要是学术论文,好不好发行没把握。我拿回家让妻子看,她指着那本不太符合 编辑设想的书说,要是在我们学院,只有这本才算学术成果。公道地说,这本书 有不少独到的见地,但的确不容易吸引太多的读者。这个矛盾很有意思。出版社 欢迎自由活泼的文字,你是不是合乎学术规范我不管。而一些教学研究单位又要 求科研成果必须写成某种格式的论文,否则不能成为评定学术职称的敲门砖。对 于那些不需要考虑学术职称的作者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些既想写东 西,又想评职称的作者来说,这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当然,有人可以争取科研 经费,把符合规范的学术成果印出来,只面向专业圈子,甚至只面向少数评委, 根本不考虑面向市场和一般读者。但这样下去,学术的天地就可能越来越窄。所 以,不妨换一个思路:学术是不是一定要写得让一般读者敬而远之?那些自由活 泼的文章是不是一定要被排斥在学术之外?这已经成为倡导重建学术规范背后的 又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衡量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其实只有一个标准,就是 看其中有没有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有创新,就有学术价值;没有创新,就没有 学术价值。固然要防止那些徒具学术论文的形式,没有任何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 的东西滥竽充数;也不能把那些既有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又能为专业圈外一般 读者喜闻乐见的著作排斥于学术圈外。有市场的书不等于有学术,这无疑是对的 ;但不能反过来说,有市场的书肯定没学术。不能因为一些著作为市场看好,就 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其学术价值。 

  学术著作与可读性的矛盾,不能靠出版社来解决。出版社到什么时候也愿意 出版好看的书,不喜欢出版读着费劲的书。人们看着吃力,书就不好卖,出版者 就要赔钱。解决这个问题,学者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起码在某些公共 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领域,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是有可能写得很好看的。比如,我 觉得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就写得很好看,只是达到这种火候太不容易了。 (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