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观念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53: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的观念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网友来稿)

沈旦

教师的观念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网友来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畅谈新课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样新课程改革也是我们无法也不应回避的一个现实。我虽在初二执教老版本的教材,但还是和在座的很多老师一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法上的探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有一定特色、对比性较强的案例,来谈谈对新课程的感受和理解。

初二第四册《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特点非常鲜明的文章,在上这篇课文时,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开课文的分析,明确课文的论点、论据,分析论证的过程,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可谓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于是胸有成竹,充满信心地走上讲台。结果却发现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就连几个平时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也极少投入课堂讨论,只是机械地记录我提供的笔记。也许通过课堂的灌输,原来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态度却丧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确实,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教学设计之外,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将成为知识的奴仆,只能“趴在地上”被动的接受,课堂将变成一言堂,教师也将沦为传声筒。

新课程标准中有一句标志性的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告诉我,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在享受课堂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健全自己的情感,是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把原来的教案彻底推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指导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抛给学生一个近来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自由的发表看法,从中引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其次,让学生通过自读去发现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不同,并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然后,针对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1、文中的材料能不能增删。2、本文三则材料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有何区别。),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学生的发言中点出《谈骨气》一文的论点、论据,及两者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整,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原来沉闷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许多,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讨论,这节课虽没有密密麻麻的笔记,但有关议论文的一些特点却鲜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学生的目光中流露出那份探求知识的欲望,发现后的满足和交流中的快乐。

经过这两堂学生反映和课堂气氛截然不同的课之后,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思维碰撞,应该呈现出五彩缤纷、活力四射的面貌。而这种面貌来自一个开放的课堂。

首先,课堂内容的开放。“不依赖教材,不局限教材”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思想,更何况“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更能做到课堂内容的开放,这也要求我们吸纳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延伸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挖掘到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材料放进课堂,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视野里采撷我们教学内容。作为课堂组织者,语文教师应充分丰富、拓展课堂,只有课堂内容的开放才能真正凝聚学生的目光,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次,交流空间的开放。以前在“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上,教学是单向的,教师给,学生接,交流空间非常狭窄,学生即使有想法有感受也无法挤进来发表,甚至很多时候学生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而如果课堂上能够充分打开交流的空间,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和学生间畅快的交流探讨,那么我们的课堂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充满了思维的流光异彩。我想,开放的课堂远不止于此,只要我们教师肯放手,一定会有更富活力的课堂面貌。

而课堂开放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定位。上海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课堂的生命力来自教师的观念。”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习惯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理解和体悟。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尝试,注重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语文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学生的原初感受,不把教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注重课堂过程的熏陶和感染。

新课程要求的语文教师,他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完善过程中他还应该是一名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只有进行这样观念上的转变和角色上的不断调整,才能组织更有效的课堂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尝试就能确立。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明显的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主观上想放手但实际的课堂上总不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甚至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站出来主宰课堂,心里总是担心放开的课堂能否真正落实教学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有时会感到教师的讲授远比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解决来得塌实和全面。我想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正如一场脱胎换骨的炼狱,将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层层剥去,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这更是一场无法回避的革命。

以上是我在学习和体验新课程过程中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邮箱: sizhong15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