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老师(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16: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救救老师(网友来稿)

余楷

救救老师(网友来稿)

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同样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而根子何在?

大陆一家报纸的一篇文章说,一位参加高考模拟考试的学生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被两位语文老师判为不及格,而在复查考卷时,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却认为这篇作文用词生动精细,句式灵活多变,文笔优雅凝练,有意蕴有味道,建议给满分。报纸将学生作文登出,结果,大多数读者认为应给高分。其实,一般人都不难看出,那篇作文是相当优秀的。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难道判断力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能参加高考模拟考试判卷的,可都是各校挑出来的优秀老师啊。

曾读到过一篇中学老师写的文章,说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毁人无数”,我当时还不太明白,现在算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这是正式高考,如果这篇文章不被正视,那么可能影响到这位学生录取,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想想看,在历年高考中,还有多少考生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毁”了!

鲁迅先生当年呼吁“救救孩子”,现在是该大呼:“救救老师”了。

深入到学校去看看,就会发现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已经很危机了。前些年,羊城晚报曾在头版登出一篇文章,标题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当时我还觉得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但几年过去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老师的自身素质是个关键。

如果到中学去看看,会发现语文老师是相当忙的一群人,他们要当班主任,要管理学生,要备课改作业监督晚自习。忙得没时间读书,没时间与校外社会交流,没时间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使用统编教材(最近稍有松动,有几套不同的版本可供选择了),使用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带领学生参加统一的考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判卷,他们基本上工作在统一和标准状态下,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在把学生个性磨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磨平了。高三老师更是疲於奔命,周末和假期还要补课,要出各种考卷,要研究高考出题趋势,要调整学生心理。指导学生高考已经变成一项极其专门的技术,是一场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的残酷的马拉松。语文老师给学生出的考题之难之怪,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学生学语文已经不是审美享受,而是精神折磨。语文教育离人文精神、离真正的学问、离文化和生活越来越远。大部分中学都是封闭办学,几乎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需要知道,老师们只关心高考出题的变化。笔者孩子所在的中学甚至有老师规定学生不许读课外书,不许看电视,不许读报刊,不许上网,连《读者》这样的刊物都不许读,只许读与考试有关的教材。老师在把学生变成套中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套中人。学生毕业后便"解套"了,可老师们却难从套中脱身,久而久之,老师们也不觉有套了,甚至对跳到套外的学生反而觉得不正常。如果到各中学的图书馆去调查一下,便会发现,喜欢读书和借书的老师很少,文化修养类的书更是少有人问津。老师不读书,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老师,能不神经衰弱和把身体累垮就算万幸了,怎么会有兴趣学习?怎么会有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水平?他们把一篇优秀作文判为不及格,太正常了!

曾听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说过,平时作文优秀的学生,高考时作文往往得不了高分。因为高考判卷有统一的标准,作文中规中矩的考生往往得高分,那些有创意、有想象力、比较出格的作文往往不及格。判卷老师的眼光和水平决定了考生的命运。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师生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量少于学生,学生不那么“服”老师了。老师阅读“量”不如学生,就应当在“质”上努力,做人文精神的启迪者和文化趣味的引导者。可事实却很悲观。

著名学者许纪霖在向记者谈到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时说:“我对这些感受是很深的。首先是从我儿子身上感觉到的。他上初中二年级,我有时要辅导他功课,刚开始我还挺当回事,后来我发现,现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越是不懂语文的人越能够适应这套东西。所以我对儿子讲,你不用在这上头太花精力了,只要掌握一点儿技巧就行了。本来会写一点儿东西的人,现在都不会写了。也就是说,你越认真越糟糕。另一方面是从我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的。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消磁’,就是要他们把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消’掉。我是教历史的。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三四,惟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

这真让人震惊。也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无地自容。多少中学老师辛辛苦苦、费尽心血只落得了一个给学生上“磁”的评价,我们还不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吗?还不该赶紧给基础教育本身“消磁”吗?可当务之急是给老师消磁,许多老师已经身披厚厚的磁壳而不自知。许教授还说:“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这是一件比任何事都要痛心的事。我每个月让儿子写一篇作文,我要他用另外一种方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我希望他还能保留一点自己想象的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功利了,他们已经没有梦想,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他们想象的翅膀被剪掉了。我担心的是即便有一天这套体制改变了,他们也不会飞了。”

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也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所以要救学生,先要救老师。当然,造成老师们目前这种状况,背后有体制的巨大影响,但体制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转换,只能靠老师们意识到危机感,要自救。而危机意识需要全社会的提醒。要从机制上让优秀的人当老师,让当了老师的人不敢不创新、不能不作为,教育体制改革才能被真正地推动。此外,学校要减负,首先要减老师之负。老师的沉重负担减不下来,他们便永远飞不起来。曾有一位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我跟一些老师打过交道,发现他们思维相当僵化,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似乎与世隔绝,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差,语文老师大多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这样的老师能教出充满创造性的学生吗?”知识经济社会是个高度个性化的创造型社会,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被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很可能一生都难以有开拓性的成就。下一代缺乏创造性,这是民族最大的危机。

现在课程改革已经大规模地铺开,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高中语文老师能开三到五门选修课,但目前老师的素质恐怕大多难以胜任,本来立意高远的课程改革可能又要落空。解放老师,尽快促使老师从老套子中跳出来,让老师多与变化迅速的大千世界接触,多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使老师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已成为重中之重,他们的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的解放。

刻不容缓,救救老师。

《凤凰周刊》2004年第18期(总第151期)

雷开南 编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