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阅读内动力,增强阅读深刻性(网友来稿)

时间:2022-12-16 17:58: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启发阅读内动力,增强阅读深刻性(网友来稿)

宜春三中 颜安秋

启发阅读内动力,增强阅读深刻性(网友来稿)

概要: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内动力 整体化

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既给《语文课程标准》“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的要求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容易让学生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容易形成学生阅读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泛泛而谈,不能带着真正的情感去阅读、品味、理解、思考,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为此,笔者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请各位前辈和同仁不吝赐教。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如:《小巷深处》、《藤野先生》等。

启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注意贯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注重阅读教学的三要诀:笼块--勾连--循序,先字词,再句段章的阅读教学法既违背学生的阅读心理,又违反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无论哪篇文章都表现出严格的整体性。故阅读教学要先笼观整块内容,前后勾连照应,遵循阅读材料的内部结构顺序分析,也就是说树立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进入作者写作时境,产生情感共鸣),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接轨(用过去的经验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接轨),架桥(帮助学生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等渠道上整体感知文章。实践证明,只有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

对于鲁迅,初中学生略有了解,知道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学习《鲁迅自传》,大多数学生只能了解到鲁迅的家庭情况、读书求学的经历、主要作品等内容,而对鲁迅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认识甚浅,甚至全然不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清楚地认识到鲁迅的思想发展和革命精神。而这一点在整篇文章中都有体现且贯穿全文。首先在写少年的家境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不愿作一个乞食者,不愿作幕友和商人所表现的思想;在介绍求学读书经历部分,应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多次改变学业;从作者的工作经历来看,为什么总是辗转奔波,漂泊各地。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些与鲁迅的思想、性格、精神密不可分:少年时由于家境衰败寄宿他人家中,而鲁迅不愿这样生活下去,说明他自尊心强,性格倔强;稍大后,不愿走同乡没落读书人常走的路--作幕友或商人,可以看出鲁迅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不愿与统治者为伍,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愿以经商为业,贪心钱财,惟利是图。读书后之所以多次改变学业,是因为他想寻找一条最好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表现鲁迅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后改为学医,表明鲁迅想通过医学救国,最后弃医从文,表明他想通过文艺改变国民的思想,走文艺救国的道路。鲁迅后来辗转各地,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为反动政府所不容,被迫到处流浪。这些思想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只要略加点拨,学生便可以从全文或一些关键语句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清晰的鲁迅来。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有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略读,有的文章需引导学生精读,如果学生阅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泛泛而谈的表面上,那就不能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形成应有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以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叶圣陶)。正如叶老所说:“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颜安秋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秀江中路 邮编:336000

作者邮箱: yaq_11@sina.com

【启发阅读内动力,增强阅读深刻性(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阅读的日记01-07

阅读指南心得03-29

童年阅读心得04-02

《读者》阅读心得12-27

名著的阅读心得11-26

国学经典的阅读心得02-06

快速阅读心得02-11

阅读的分享心得01-01

阅读活动总结05-09

有关阅读的日记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