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4 11:17: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姜广平

尝试错误原则是任何学科中都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尝试错误,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中不要怕错误,发现错误以后的学习,才可以得到一次成功的机会。利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巧妙地绾结在一起,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察尝试错误原则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原则更适合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与学。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一不小心之间就会发生教师包打天下的情形,所谓训练也只是教师的应试对策,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也常常是浅层次的或者不到位的(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深切的感受),它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启发与感悟。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获得出现错误之后的新发现。而一旦将尝试错误的原则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文学习方面的错误又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隐秘性和模糊性。因而怕犯错误而不学习语文固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蠢事,但为避免错误而计较一些毫厘之失也非智者所为。积极的有效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尝试错误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切实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小到一个字词的使用,大到一篇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的把握,都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尝试错误原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从使用词语方面看就有关于词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语言色彩的差异、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古今使用习惯、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客观上说就是语言学家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作家的遣词造句也不能达到最规范最完美的地步。所以,过分苛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显然是不妥的。因而,在阅读测试上经常出现的那一类词语辨析、选词填空就有点为难学生了。诵读教学中,学生只要出现一个简单的错误,做老师的就给学生指出来或者让别的学生指出来,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尤为明显。当然开课者是担心自己不把错误指出来,会让听课的人觉得开课者有些水平上的欠缺。其实,这类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教师指责一个朗读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存在的缺点,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他会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畏惧与胆怯。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对一些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时,经常让孩子们坐在桌子上练琴以此让儿童产生一种高大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对其中一个弱智者进行训练时,铃木让他数数字,铃木伸出了五根指头让孩子数,孩子数出了三根,铃木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个,只不过少数了两根。我们大学都知道铃木的培养目标是把这些弱智儿童培养面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铃木认为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一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看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而不要拘于学生失败的地方。鼓励与赏识之所以能促成学生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尝试错误原则。

当然这里会有很多教师担心:如果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吗?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是通过自己或是由于其他同学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加以解决的。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小错的时候,要有最起码的宽容与忍耐。如果时时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一出现小错就急不可待地将最完美的答案和方法揭示出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怕犯错误回避错误而变得谨小慎微,其表现就是或则懒于思考,或则疏于练习,或则不敢尝试。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出现什么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这种时候,再去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恐怕就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信息的直觉反应,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从教学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接触规范语言并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从语感的培养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学习更注重一种内化过程,因此,在将语感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必须注重使用尝试错误原则。作文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尝试错误原则的使用。作文的修养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即便一个作家,也必须不断地长时间地对文章进行磨练,所谓十年磨一剑,也是在说作文之道。现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时,作文成绩都只是在及格分数上下痛苦的挣扎,很难品尝到作文得高分的喜悦,这与学校规定的作文篇数是有相当的关系的。一般的学校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都是每学期大作文8篇左右,另有小作文若干篇。这样,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吸能做得相当浮躁;而教师的批改因为作文的次数与学生人数问题也很难批改得精当切要。这样,要想得高作文水平就等于天方夜谭了。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里曾经主张过一学期只写3-5篇作文是很有道理的,做一篇就要做通,要多在修改与指导上下功夫,务求有所收获。我们在作文的批改中,实行少改多就的原则,也就是尝试错误原则,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学生的文章不好。这一点上,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一个毛病,就是:他们把作文神秘化了,把作文视为畏途,这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还是做一些下水作文好,自己亲身领会一下作文的甘苦,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好作文。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体会到一点,作文教学也如同阅读教学一样要注意保护学生可贵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钱梦龙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善于从学生莫名其妙的提问中发现百分之一的合理性,而又能几乎百分之百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与表扬,从而达到让学得培养起作文兴趣的目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叶老在20年代就说过中学生“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这是何等清醒而又难能可贵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啊!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有时偶尔会有一两处非常优美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创作灵感刹那间的光顾。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护学生这种难得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而不要过于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来。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多数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多少文学上的造诣,却要学生写出达到文学水准的文章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放低对学生的标准,更主要的就是要采取尝试错误的原则,保护学生做作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质的飞跃。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才可以说是确保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