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2:00: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王淑红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尝试者,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然而,等我几节课上下来,却为学生的素质感到心忧:乱草一样的书写,死一样沉寂的课堂气氛,流水帐一样的作文……居然有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时将“家长政治面貌”一栏内写上“面貌丑陋”!

面对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孱弱、浅薄甚至是荒唐,作为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感愧疚与不安。常常自问:语文教材中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为何不能让学生为之欣悦,为之陶醉,为之爱不释手呢?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开展生态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爱先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层次。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语文教师就像手持利刃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了。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去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去宰割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每接触一篇文章,先安排学生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老师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在一遍一遍的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瑕疵。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从文章内容的复述,到文章情节的构思,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了: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赛”;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现多元对话

古往今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将善恶美丑或是现实问题展示给人看。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加强课文与现实的联系。如讲授《送董邵南序》时设计“韩愈,我想对你说”、“董邵南,我想对你说”等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如何面对竞争”的思考;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发“人与自然”的讨论;讲授《爸爸的花落了》可以引发学生“世上还有爸爸好”的说话练习等等。正是由于加强了课文与现实的链接,才使课文生生不息,常教常新。

三.加强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结合,发挥文学作品的典范作用

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学生成绩感到困惑: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出成绩呢?翻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以及句子仿写题几乎占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讲授写作的时间却很少,这也是语文教师进入怪圈的原因之一。

应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和感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很有必要。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确定写作指导的侧重点,如:在教学唐韬的《童年》时,我侧重了句子的仿写及运用。首先让学生摘出自己认为语句优美,可以在写作中借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再启发学生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看看又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如:“朝阳爬上海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波涛上跳动”一句,可以在描写海边观日出时直接运用。也可以稍作改动,变成“朝阳爬上水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微波上跳动”,来描写站在池塘边观日出的情景。又可以仿写成“笑容爬上了妈妈的脸,怒气散了,爱的波涛在心中涌动。”来表现一次被误解的过程。……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把它还原成“小草长”这一自然现象,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修辞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如将“太阳升”描写成“火红的太阳悄悄的爬上了窗子”等等。

总之,在一次次生动的练习以及引导中,学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语句,体验了当作家的成功感,不知不觉地减轻了创作的“痛感”,使学生悄悄的爱上了写作。

四.鼓励学生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那种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神话故事中,你最佩服那个人物?学生争相发言,大多针对故事的主人公谈我国原始先民挑战自然的勇气。这是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值得欣喜的是,有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说他最佩服的人物是断足立四极的鳌,因为它为了补天牺牲了自己,在女娲补天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时,它仍旧默默无闻,不被人所注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更让人感动。还有一个学生在谈他佩服的人物精卫时,用了一个“鸟小志气大”,听到这些答案,我像在课堂上发现了金子,带头为他们鼓起掌来,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鼓励了他们的这种思维上的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邮箱: wangshuhong19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