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51: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劝学》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劝  学

《劝学》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要点,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2.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两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黑体虚词要轻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由学生分段试译。

1.请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并圈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老师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2.要求学生给本课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采取竞赛的形式回答。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投影)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于  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蓝                          介词:比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而  温故而知新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修饰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转折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连词:顺接关系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

①字音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一词多义⑥常用虚词⑦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归纳整理。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外物,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二、三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重要作用是:(1)修身;(2)借(“假”)物。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1)积(循序渐进);(2)恒(持之以恒);(3)专(专心致志)。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尝试背诵课文:

1.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背诵的积极性。

2.提学生背诵,其他同学品评。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研究性学习课题:

(1)阅读《劝学》全文,进一步了解荀子的思想及地位。

(2)《劝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研究。

(3)荀子“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研究。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况

                       1.修身

                    作用 

      学不可以已                2.假(“借”)物

      (论点)                    1.积(循序渐进)

              方法和态度    2.恒(持之以恒)

3.专(专心致志)

随堂练习 :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       )明而行无过                           zhì同音

2.君子生(         )非异也                         xìng韵母相同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hū 声母相同

4.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yòu、pù同音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墨线,           泛指所有绳索;    扩大

2.金就硕则利           金属制品,       黄金;            缩小

3.蟹六跪而二鳌         蟹腿,           跪下;            转移

4.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帮凶、走狗;      感情色彩变化

三、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符合,      动词

2.而绝江河       横渡,      动词

3.非利足也       便捷    形容词或使动用法

4.上食埃土       向上;      作状语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汉室可兴也

2.学不可以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今诸生学于大学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五、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3.“致”字 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

4.“强”有两个读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几种常用义: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    )(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

         ……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    )(   )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

六、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点词的用法: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七、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点词词义的落实: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2.反复形式,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二段)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九、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2.写出提纲;3.用设喻方法;4. 400字左右。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