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的仿用例谈(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13: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句式的仿用例谈(教师中心稿)

句式的仿用例谈

句式的仿用例谈(教师中心稿)

《考试说明》对局势的仿用有明确的要求,近年的高考对此考点也是“常考不懈”,而考生在答这类题时却感到并不轻松,得分并不理想。我认为,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和操作,就容易提高解答这类题的成功率。

一、仿语法

不管提干上是否明确提出,仿照原句的语法结构造句都是这类题最基本的要求。仿语法,就是仿照原句的语法结构,重新造一个类似的句子。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识别和分解原句的语法结构。例:

请在下边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例子;②句式与标有      的一句相同。(94全国)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作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仔细阅读画线句,从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基本句式是“如果没有……,哪会有……”;每个“没有”之后紧跟的都是一个主谓短语;然后两个“”没有”句式形成排比;每一个主谓短语中的谓语部分都是两个动词性的四字短句;反问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问世”,中间的定语部分是创造的成果《本草纲目》,成果前面还有一个定语“药学巨著”。把这些组成部分一一分解开来,对原句的结构有了清晰的把握之后,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了。答案可为:

如果没有蒲松龄勤奋刻苦、遍访民间,没有他成年累月的辛勤积累、悉心整理,哪会有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产生!

二、仿修辞

在句式仿用的考查中,一般情况下都带有对修辞的考查。对修辞的仿用有时在题干中有明确要求,而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一种隐含信息,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感悟能力,即是否能够看出原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的修辞能力。例:

仿照下列句子的特征另造一个句子: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松,也不是身处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添上一笑。

首先是对其句式的分析,当把握了其句式特点之后,接着就进行修辞手法的分析。前面三个短句运用了三个暗喻,前两个暗喻又是以否定的形式来表现的,三个暗喻都是针对同一个本体“我”,从而形成博喻,三个喻体又都属于“植物”范畴。破折号之后的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些认识清楚出了,就可以仿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了。答案如下:

我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也不是景色宜人的西湖,而是无边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为荒凉的世界孕育生命。

仿用句统一从“水”的角度构思,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修辞的方式与例句保持了一致。

三、 仿逻辑

任何一个完整的语言成分都哟其固有的内部逻辑,句子仿用不仅仅是对其形式的模仿,还必须从逻辑上保持一致。要作到逻辑上的一致性,就必须认真体会原句及上下文,从中准确地找出相关的隐含信息,并以此指导答案的设计。例:

根据下列句子,A、B 处补出恰当的成分。

今天,当你乘坐着呼啸奔驰的现代化高速列车穿过高山跨过大河的时候,

A                                                               

B                                                               

你是否惊叹于高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呢?

画      的例句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语法和修辞方面模仿的参照信息,同时也在表达内容方面提供了一种暗示;尤其是最末一句话,在内容上明确地规定了答案的内容指向--高科技,也就是说,所答内容必须属于高科技范畴,否则,即使语法等各方面都做到了也不能算正确。答案可以如下:

A当你坐在画面变化无穷的高清晰度电视前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的时候,

B当你拿移动电话倾听远在万里之遥的亲人温暖话语的时候,  

注意,这里“高清晰度电视”和“移动电话”都属于高科技范畴,因此答案符合逻辑要求。如果这里变成“精美的图片”和“信件”之类的话,就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了。

四、 仿语境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即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这里主要包括语体风格,感情色彩,情感倾向等多方面。仿用局句式时,切莫忽视这方面的要求,可以说,你造出的句子满足了前面三项要求,如果不符合语境要求,同样不算正确的答案。例:

在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地方仿照例句写一段文字,将句子补充完整。

老师的窗口洒出明亮的灯光,不那不是灯光,那是老师对学生无限的爱意。

下课的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美丽的校园立即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

句子中“宁静”、“美丽”、“欢乐”等词语为我们较为明白地指出了一种环境特征--美好而充满活力。当然,所补写的成分也必须满足这个语境的统一要求。答案可以为:

林间的鸟儿也发出悦耳的鸣叫,不,那不是鸣叫,那是鸟儿幸福的歌声。

有的同学的答案是“铃声唤出下课的同学,不那不是同学,那是一群嘈杂的马蜂”,这个答案丑化了学生形象,破坏了语言环境的统一,自然就不算正确答案了。

此文发表在《重庆招考信息》2001年3月24日总428期上。

【句式的仿用例谈(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仿句训练例谈04-14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病句辨析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例谈如何描写声音(教师中心稿)04-14

偏义复词例谈 (教师中心稿)04-14

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例谈中考语言运用题对学生的考查(教师中心稿)04-14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04-14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