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3 12:52: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实词“属”、“如”,虚词“乎”、“然”的用法。

  2.掌握说理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3.了解苏轼散文由景生情,所表现的虽身处逆境而强调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实词“属”、“如”,虚词“乎”、“然”的用法。

  2.掌握说理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

  了解苏轼散文由景生情,所表现的虽身处逆境而强调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研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我们很多同学可能听到过这样一个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的《定风波》)里面的句子。谁来介绍一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生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被贬,多年出任地方官。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散文方面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别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本义是: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下雨刮风,日朗天晴都没有留下印象;而重要的是这句诗本身蕴含的引申义,即是对人间挫折和苦难所表现的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这是一首词里的句子,在词史上,苏轼向来以豪放著称,那他的散文中表现的人生态度又如何呢?今天一起来学习《赤壁赋》

  二. 教学过程:

  (一)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

  (二) 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舳舻zhúlú千里,

  苏子愀(qiǎo)然

  倚歌而和(hè)之

  酾(shā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2.通假字

  举酒属客(同“嘱”)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同“凭”)

  山川相缪(同“缭”)

  4. 活用字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后两个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5.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指农历十六

  (如的用法)

  纵一苇之所如(“往”的意思)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仿佛”的意思)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然”的用法)

  苏子愀然(“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

  (“乎”的用法)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乎”同“然”)

  此非孟德之诗乎?(语助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同介词“于”)

  (三) 学生质质疑,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

  (四) 为了检验对课文字词理解的程度,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找出作者在此景中的感受,翻译成现代汉语

  找出此景中客的表现,翻译成现代汉语

  找出问答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找出客人的看法,翻译成现代汉语

  找出作者的态度,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 作业:

  根据本文写景的一段,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秋夜月色图》的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习作《秋夜月色图》,并作出评价,告诉同学,散文中有但要有实物描写,而且也应该有自己恰当的想象和联想,

  (二) 下面作一个练习(当堂完成并向大家展示,让尽可能多的同学都来展示)

  结合自己在习作中《秋夜月色图》中的描写,拿出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在江水、明月、清风中任选一个对象写一组阐述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辩证说法。

  (老师的话):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种境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感受可能也有所不同,这与因素有关,与人所处的地位,与人的学识素养,与人的家庭背景,与人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上节课的串译,同学们大概已经知道了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变奏:“欢歌——哀歌——欢歌”,我们再来重新体会一下客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和苏轼的旷达的胸怀

  (齐读四五自然段)

  (结合苏轼所处的境况,让学生发表对苏轼持这种态度的'感受)

  (三) 这篇文章由叙事开始,紧接着是精练的写景,继而在这种氛围中引出主客情绪的变化,从而阐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看法,环环相扣,安排独具匠心,不管从文采上还是从立意上都是顶尖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从对自然的感悟,领悟人生哲理的写法。

  (四) 拓展阅读:

  壁虎的爱情

  李范宣(韩国) 洪珠瑛

  这是在日本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人为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本式住宅的墙壁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是泥土,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到里面的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那主人觉得又

  可怜又好奇,仔细看那根钉子,他很惊讶,因为那钉子是10年前盖那栋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

  只壁虎竟困在墙壁里整整活了10年!黑暗的墙壁里10年,真不简单!

  尾巴被钉住了,一步也走不动的那只壁虎到底吃什么活了10年?

  那主人暂时停止了工程。“它到底吃什么?”

  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又爬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呵,爱情!那无比高尚的爱情!那生死不变

  的爱情!为了被钉住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这10年的岁月里一直在喂它。

  那只壁虎是母亲或父亲,夫妻或兄弟,我们不知道,也不一定要知道。我听到这件事,深深地被那爱情

  的力量所感动!……

  (先请学生发表看完这篇,结合课文,谈谈对哲理散文的看法,稍有新意,就应肯定,让学生去感悟)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种哲理散文中景的特别,事的特别,情的独到,然后顺理成单表达出的哲理思索)

  (五) 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 (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

  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

  (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关《赤壁赋》教学设计08-02

《赤壁赋》教学教案07-28

《赤壁赋》教学反思11-28

《赤壁赋》教学反思15篇12-23

《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15篇01-13

《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15篇)01-14

《赤壁赋》教学反思(15篇)12-29

《赤壁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2

《赤壁赋》教学反思(集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