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点(板书)(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10: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言知识点举略

一、文言实词知识点:

1.通假字

一般为同音通假:所识穷乏者得我 (得,通“德”,感激)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独体字,加部首: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合体字,换部首: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江(古:长江;今:一切大河流)

词义缩小:谷(古:谷类的总名;今:北方的谷专指小米,

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词义转移:牺牲玉帛(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为正义的目的而献出生命)

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品行恶劣)

古分今合: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儿女;今:男方的配偶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

3.一词多义

破音异读:舍  放弃v. / shě:便舍船从口入

               房屋n. / shè:屋舍俨然  

4.词类活用

(1)名作动   

名词+代词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   

公将鼓之(击鼓) 

副词作状语+名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能愿动词+名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2)名作状   

A.一般名词+谓语动词(该名词不作主语时):

     表示比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飞鸟展翅一样)             

     表示待人、事的态度: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表示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B.时间、地点、方位名词+谓语动词:

朝令夕改(在早晨,在晚上)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向北,往南)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动、形容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加有“其”“之”: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注:形容词+代词:使动或意动

(4)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使人信服)

名词使动: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我活)                 

形容词使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艰苦,使……辛劳)

 

(5)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翻译作“把……当作……”

孔子师郯子(把……当作老师)

  形容词意动:翻译作“以……为……”,

“认为……是……”,“对……感到……”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奇怪)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变小)  

(6)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

二、文言虚词知识点(一词多义)

常见的18个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例:之  

用作代词:

人称代词,他、它:公将驰之

指示代词,这、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的”: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音节助词,凑足音节:顷之,烟火张天                       

注:用作动词,去、到、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特殊文言句式知识点

1.判断句

名词作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者……也”、“……者……”“……,……也”、

“……,……者也”作判断标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

副词“乃、即、皆、则、亦、非”等表判断: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的全都是山。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这是我效命的时候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盛大的景观啊。

动词“是、为”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  (村中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被动句

“于”表被动: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获得,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被他人控制。

“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没能得到,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时

意念被动,即主动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小人谗言被诛杀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你不聪明得很啊。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弗怠之

天很冷,砚池中结的冰很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笔录。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 安 谁 孰 胡 焉)作宾语,提前:

何以战 -- 以何战  (你)凭什么作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

“之”、“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

宋何罪之有 -- 宋有何罪  宋国有什么罪?

惟利是图 -- 惟图利

介词宾语提前:夜以继日 -- 以夜继日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之)报秦者人

          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之……者”作标志:  

马之千里者 -- 千里者马   日行千里的马                        

“之”作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坐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就担心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心他的君主。

(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今天下的大事来询问我。

  苛政猛[于虎]也 -- 苛政于虎猛  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4.省略句

省主语: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永州的郊外盛产奇异的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蒙后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省谓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省介词宾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用来养生的衣服食物,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秦王不高兴,为他击了下缶                   

省介词“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谁知道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5.固定结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作:“莫不是……吗”“该不会……吗”“能不……吗”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四、文言翻译要点

1.原则: 

信--准确直译,要符合原意;

达--通顺流畅,要合乎现代汉语表达的语法习惯;

雅--雅致美好,让译文尽量做到美一些,译出原文的

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2.方法: 

留--表时间、地点的名词或特有名词、固定名称等

保留,不必译;

对--单音变双,词对词逐一翻译;

换--无法单音变双的,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来

翻译;

增--将句中省略部分补上,使句子顺畅;

删--删除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

调--将某些倒装句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语序。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文言知识点(板书)(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朱子语类》(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1-01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苏幕遮(周邦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3-11

国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3-16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菩萨蛮忆江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人教版高二选修将进酒教学设计03-06

《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03-03

(人教版高二选修)《宇宙的未来》 教学设计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