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参加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时间:2022-04-14 15:50: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参加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英国诗人布莱叶诗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花草树木的生命世界里,昙花以瞬间的花开花谢完美谢幕;夏荷以她独有的高洁无瑕接天映日;秋叶,她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每滴水都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一双眼睛都能捕捉最动人的瞬间,只要教师的一缕微笑,一句话语便能激荡出最美的人生画面。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参加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参加了省新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对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想想从2003年开始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五年,由最初的满堂灌到满堂闹,直至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的活泼有序的课堂教学,正如省教科院的马老师所说:这是令人振奋的。这里的课堂积聚着金秋的思索,呈现出大气的底蕴,飞扬着灵动的气韵,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此次听课,分人教版、语文版两个会场进行。人教版的教学比武分别以《社戏》、《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春酒》为教学课文,共七位老师教出。这七位老师的基本功都好,教学是各有千秋。他们的教学都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没有忽略文本语言;注重形象人格和语言人格的有机结合,从而彰显教师基本功;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然而,七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堂:长沙外国语学校杨晓帆老师教出的《社戏》和湘钢一中郭渡老师教出的《春酒》。两位老师功底深厚,对文本的挖掘深邃,延伸拓展自如经典,教师语言精美而富有感染力,整个课堂呈现出轻松和谐的气氛,因此教者和学者能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目标便水到渠成的落实了,学生亦能积极主动地收获与思考。而这两位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怎样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呢?细思冥想之下,我有感于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理念新,教学方向准;

两位老师的教学始终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教者紧扣文本,采用让学生初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以求整体把握,并能从中筛选出最动人的片段来赏析。如此短暂的几分钟里,既训练了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又适时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忘内容的形式外衣--语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文本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与学过程中亦是如此。理念新,方向准,整个教学就不会偏离轨道而是顺利畅快地行驶。

第二、提问设计巧妙,且注重启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是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一堂课的问题设计得好与不好,就势必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杨晓帆的《社戏》教学时,他把教学目标定为“领悟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教学中,他主要提出两大问题:(问题一)扣住文题,真正写到“看戏”是从哪一自然段开始的?作者有如此着长的篇幅还写了什么内容?由此自然而然引出课文的其他情节画面,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问题二)再如归纳感悟文章主旨时,教者抓住文末“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过那夜似的的好戏”,连设三问:他们那夜看了什么样的戏?这些戏好看吗?孩子们喜欢看的是什么样的戏?哪些反映孩子们童心的句子?这样三问三答后,学生对“那戏”有了更深更真实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体会并领悟到这是作者唱给童年乡村生活的一首恋歌。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性,可谓“层层剥笋,以纲带目”。

第三、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

创设情境,方法多样,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创造性。

情境的创设,既可以依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例如郭渡老师教授《春酒》时,以一首小诗导入: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此时,宛转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加之女老师所独有的细腻温婉的声音,一个深情动人的乡思画面便由此展开。而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美丽仍在继续。在介绍作者琦君的个人经历后,教师便将乡愁延伸拓展,列举出寄寓了乡愁的“罗汉豆”、“咸鸭蛋”、“八宝酒”等事物,此时的乡愁经过了层层铺垫渲染后,早已浓得化不开,教师说道“同学们,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走四方,到那时,最能引发你故园情怀的会是什么呢?”短短的一句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竞相说出方言童谣、湘江之水、一轮圆月等等。这能说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极力渲染氤氲出的温暖甜蜜眷恋氛围的结果吗?

而这一切,不仅是教者的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语言运用的结果,我觉得本堂课能达到引人入胜,物我交融的境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恰到好处的音乐处理。不管是教师的导入、学生的诵读,还是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诉真情”的拓展部分,教者都很好地运用了音乐,悠扬婉转,引人遐思,如亲睹其人,亲见其景。文学与艺术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的诗歌讲求重视音乐美,那么音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它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在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上,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可以说,郭渡老师《春酒》的教学就如一坛春酒醉倒了无数观者与听众。

观摩课结束之后,省教科院的吴燕驰老师和马智君老师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现汇总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应更注重于学生怎么学:

语文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与语文接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在于教师对语文的述说。

备课和教学设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备课在于教师怎么教,教学设计就应注重学生怎么学上了。

(二)教学目标方向明确,陈述角度得体统一,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学生学有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设计要科学,教学实施得有效;

陈述角度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陈述教学目标,预设效果,设计活动;

三维目标是一体三维的关系,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知识能力是显性的,另两维是隐形的,是负载于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之中的。

示例1:《再别康桥》

知识与能力  

  1.  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诗歌所蕴涵

   的感情。(把握意境)

  2.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

   能力。(诵读积累这是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2.  诵读法;3.  点拨法;

  4.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这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赏析诗歌。(这是过程方法)

示例2:《春酒》(优秀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

思乡情怀的方法。(侧重知识能力)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

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侧重过程方法)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侧重情意)

(三)教学内容须突出“语文”特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语文学科虽具有“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但教师和学生不光要知道“文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说的”;

要突出“语文”的特质,切不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作为教学资源,一篇文章可能有许多教育元素,但其中并非都是语文的教育元素,因此要选择筛选。

示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划横线的部分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而其它被列为教学重点的“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其它学科须达成的目标,而非语文。

总之,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内容是确立学生学有所得的关键,教学设计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遵循四大原则:

趣的原则,能调动积极兴奋状态;

悬的原则,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

巧的原则,触发潜在的创造能力;

情的原则,激发思维层次性。

(二)提问的艺术:

提纲挈领,以纲带目;

层层剥笋,理清思路;

化知为能,变讲为问;

把握方向,调控课堂;

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示例: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勾勒出文章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结构图。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自不待说,就是记叙文的教学也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弄清层次,以便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写人往往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的描写来达到目的,但是本文为什么偏重在写人物的‘背影’却还能写得那么感人至深?如果去掉前面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徐州相遇、奔丧归来等苦痛的描述,仅有描写背影的文字,效果会这么样?如果写到“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额人里,再找不着了”就结束,又会是什么效果?这几个问题既是一个整体,又一层一层剥笋推进,文章作者的思路就比较清晰地凸现了出来。

(三)启发的艺术:

化深为浅,由浅入深;

化繁为简,由简入繁;

化虚为实,由实入虚;

化此为彼,由彼入此;

化小为大,由大入小。

例如,有位教师向初中学生这样提问:我们作文、说话,要选用怎样的词语?这个题很抽象,也比较空泛,学生很难作答;而且即使如教师所愿回答对了“要选用表现力最强的词语”,但学生实际运用却很困难,抽象的道理帮不了实际应用的大忙。那就宜举实例来让学生体会、领悟。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的孙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挂牵,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而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的惦记了。由此可见,作文、说话要选用表现力最强、含义最丰富的词语。

这样把“虚”变成“实”,再由实入虚,学生的认识有了事例

具体支撑,懂得较透彻,学得较活泼有用。

三、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不合“语文”学科特点;

教学目标繁复不简明;

教学过程繁琐不流畅;

所提问题零散不集中;

提问设计粗糙不精致;

启发方式简单无艺术。

此次听课,我受益良多。在此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并将化关心为动力,潜心学习,认真钻研,促进完善课堂教学,以求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汇报人:雷希

2008年12月1日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参加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相关文章:

一花一世界(200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04-14

一丛花 苏轼04-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堂教学实录03-04

初一平凡的世界作文02-21

课堂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统一04-14

茉莉花初一作文09-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反思(精选7篇)04-20

大一参加军训心得体会02-01

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04-14

《瓶花》一课教学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