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8:35: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就仅仅拿教材来说,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这里提到了“美的事物”。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语文观。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就仅仅是课文,也即文章。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只能勉强算作小语文观。语文,它不仅仅是课文,不仅仅是文章。语文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文讲解。著名中学语文教学专家鄢文龙教授认为:语文这一学科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包括文章、文化和文字(三者综合体现为课文),还包括语言和言语。我们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大语文观。我省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姚晓龙教授也曾经说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要有宽广的精神视野”。我们只有用大的语文观,高屋建瓴地审视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给学生以美的教育。

就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文,这是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中学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育资源。这一美学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文学审美(包括语言美)、道德审美,还包括着文化审美(集中体现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审美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是言语方面,即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语文是要多听、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对事物的审美能力。最后一点,也是很多语文教师会忽视的一点,是汉字本身的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方块字能发展成为一门独步中外的艺术,绝对是与它具有美的特质有很大关系的。

二、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贝壳的精致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首先,是要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是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是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在道德审美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盛,我们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重视仪表美。人固然应当讲求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学生加强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审美教育。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裕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要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童趣》,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很有童趣的。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景之中。在这里面,教师的朗读是关键。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所在。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其次,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最后,是要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四、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汉字,正是这样一种美的集中体现。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了下来,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汉字承载着我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因此了解汉字、学习汉字、把汉字写好,对于向学生传承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字除了传承历史和文化外,它还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汉字的结构和外形是非常有美感的,古代汉字有些形象逼真,如实物在前。而随后的汉字,则朝着实用方向发展,字体方正。而手写体则朝着书法艺术发展。我国的行书和草书,在发展初期,都是为方便书写而创立的,之后则名家辈出,终成两类大书体。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都极具审美功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对于他们以后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帮助的。写字是很需要涵养,很需要心静的,浮躁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写得很好。所以让学生练字,能培养他们静心做事的好习惯,可以培养他们养成心静、处乱不惊的好心态、好气质。

还有一点可顺带指出的是,学生把字写好了,在中考和高考中,也是很有益处的。现在虽是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在考试时,能让阅卷老师看到试卷后,感觉到眼前一亮,那么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卷面分和印象分,这对于他们升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罗林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04-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4-14

大力贯彻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4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研究05-07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两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