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好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4-14 20:39: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良好语感的培养

 论良好语感的培养

一、 语感含义及意义

1,什么是语感

语感,就是言语交流中指人(主体)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敏锐感知,对词语句子的迅速领悟能力。也可以说,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包括形式上的文感、象感,内容上的意感和情感。

2,语感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季羡林先生对汉语言文字特点分析中指出:中国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可见,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修养较好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中心主旨)趋向。培养良好的语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成绩,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探究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要探究科学的知识教授法,就首先要明晰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性质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分为客观性与建构性、普遍性与境域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明确性与默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其中,默会性知识(即缄默知识)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体验获取的知识。具体说来就是指空间感、数感、方位感、语感之类的知识。根据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自然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语感这一缄默知识则是重中之重。

默会性知识具有非逻辑性、非批判性、非传递性,是学生智慧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习得的。依据上述划分的性质,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内隐学习,需要的是直觉、顿悟、想像、审美,这样的缄默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下意会的空间。因此语感的习得过程应该是“实践-意会-鉴赏-表达”这样的过程。

三,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感

以上关于语感这一默会性知识的解读换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解读,培养语感就是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必须遵循语文实践性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从识字教学开始,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我们应当以阅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阅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感知(看文字,读语音)、理解(理语义,解语义)、想象(合语境、生语象)、体味(拟亲历,品语味)。阅读,一般按声音的有无,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按阅读方式,可分为精读、略读、浏览、通读和扫读;按阅读速度,可分为速读和慢读;按阅读目的划分,有感知性阅读、直觉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感受性阅读

1,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口、耳、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将文字转化成声音的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在全文诵读中,获得对课本的整体感知,进而在分段落或单句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气、节奏,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感情。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也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得到意会,从而获得语感这一默会知识的习得。那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文字,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因此,早自习的晨读、课堂上的朗读等都是形成良好语感非常好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比如可在学习课文齐读之后再进行分合读、分角色朗读、轮读等,也可在课前、课间开展一些朗诵小活动。

除此外,教师在范读中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一名教师若拥有出色的朗诵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其激情澎湃或声情并茂优美的诵读必然会大大增强文章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最终,在学生自己的诵读中,更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情感等。

2, 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中,可通过形象、思想、情感的比较,写作思路、文章结构的比较,句式、句型、修辞变换的比较,句子成分的增删比较,词义比较等更好地感知,增强语感。

比如小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壁虎借尾巴》中,截选三句进行缩减比较来说:a“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b“黄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黄牛,你的尾巴借给我。” c“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你的尾巴借给我。”从中对比出小壁虎待人礼貌,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学生更能体会到在日常交际中,要礼貌待人,对长辈要有尊称,用“您”字表达自己的尊敬,求助别人时要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如“好吗?”“行吗?”;再如a“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b“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不行,我要用尾巴赶蝇子。”c“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从中对比出改动后的句子显得很生硬,很不近人情,而原句才能比较贴切地表达出无奈、为难的感情。

3,增强课外阅读

良好语感的培养要靠长期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培养语感要从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去获取感悟。

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所以,学生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要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多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语言实践中去解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优秀诗文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的明确规定也着意于此。

4,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感这种默会知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的共鸣。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同样的文本每位学生的解读会不一样。也就是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已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依据自身性质,语感这一缄默知识的培养需要在大量语文材料的接触中去体会、应用。不仅应该是是课内教学过程中的加强和锻炼,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中的人际交往、口语表达等也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王茜

【论良好语感的培养】相关文章:

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3-04

论高中写作语感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网友来稿)04-14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04-14

实践《语文课程标准》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网友来稿)04-14

试论语感的特征和语感能力的培养03-03

语感的培养 须注重积累04-14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渗透德育04-14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04-14

怎样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