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处理课文内容

时间:2022-04-14 21:08: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积极处理课文内容

 

北京朝阳师范附小 

○王秀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促进语文能力、智力与思想认识的发展。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影响着学生学习课文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训练的效果与教育的作用。

一、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课文内容有主有次,叙述有详有略,这都由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教学时如何处理,既要从课文着眼,也要针对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单看叙述的详略来确定处的轻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有些课文详写的部分,学生并不感到难懂,略加指点学生就能体会得不错。但是教师往往放不下,不避琐细地加以分析,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得也非常有限。对于文章略写的部分,又不联系课文的整体去细究,简单化地处理过去。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内容搞不清楚,学生的体会也难得全面、深入。为了积极处理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入手。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楚课文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叙述的,与中心思想有什么联系。

下面对《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内容,作个简单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四段。中间两段是主要的,是对飞夺泸定桥的整个过程的具体叙述。头尾两段是次要的,是对“飞夺”的作用与意义的简要说明。课文的中间两段各分两层。两层内容也有主次之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叙述虽不如具体经过那么详细,但是对突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直接拿教师的理解去教学,还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跟教师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对课文的故事感兴趣。喜欢有具体情节的内容,其它的则不留意。要么粗粗一看,要么跳过去。由于不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对中心思想也就难得完整而明确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调换理解的角度,用心体会学的甘苦。

从学生角度来看《飞夺泸定桥》,抢时间与攻天险的具体经过富有吸引力。文章叙述得详细,文字并不难懂,自己阅读可以体会到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其它内容一扫而过,不甚理解,更不能跟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学生佩服红军的行动,对于这行动产生的根源与意义却缺乏认识。

调换角度理解,教师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心沟通了,处理起来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课堂上要抓好中间两段内容的理解。这是课文主要部分,具体表现中心思想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抓好了,学生才满足,才有收获。对这两段内容怎样处理,还要细致考虑。两段的前一层都偏重于问题的说明,意思含在词句中,间接地表现中心思想。学生阅读时又不留意,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两段的后一层则相对地减少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些内容具体,叙述也比较详细,直接表现中心思想,学生又感兴趣。他们不耐烦教师琐细的分析,希望独立地读一读。有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的明确理解,体会红军战斗行动时,学生就能够自觉联系红军肩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在深入领会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受到革命理想教育。

在课文中,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主要的,也是作者详写的,这正是文章“强”的所在。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次要的,也是作者略写的,这正是文章“弱”的地方。如果文章强的地方没有什么难懂的,教师可以减少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遇到文章弱的地方,学生理解有困难又妨碍了深入理解中心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这就是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这是把课文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处理课文内容的一条思路。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深入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抓住主线,开阔思路

在课堂上,常常是按内容叙述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成几段。逐段分析之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样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处理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

文章由词句段结构而成。词句段联系起来反映作者的见闻和感受。把分析文章结构与揣摩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路结合起来,对文章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得深入、透彻一些,处理课文内容的方法就能够灵活。这里结合《鸬鹚》这篇课文来谈。

下面是对《鸬鹚》一文的简单分析:

竖着看表格的中间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了渔人用鸬鹚捉鱼的经过。把这张表格纵横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十分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捉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它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小湖有静有动,鸬鹚的活动给它增添了美丽。鸬鹚训练有素,与渔人配合默契,是渔人的好帮手。这又离不开渔人。可以想见为训练这水鸟,渔人付出了劳动,倾注了感情。不孤立地分析文章的结构,而与体会作者的思路结合起来,对课文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认识就不局限了。像《鸬鹚》这一课,除了从三段来看之外,还可以从小湖、鸬鹚、渔人这三者的联系变化来看。认识文章的部分与整体的思路开阔了,处理课文内容的方法就相应地灵活起来。《鸬鹚》这篇课文,可以按习惯做法,从结构入手分三段处理。还可以变换方法,从认识事物入手,处理课文内容。先让学生看不同的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体会小湖的美丽。再让学生看湖面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鸬鹚是怎样捉鱼、打破小湖平静的,体会鸬鹚的可爱。然后让学生看谁使鸬鹚这样可爱,从课文哪些地方能体会到渔人为它付出的劳动与感情。这样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给课文分段,把文章结构理一理。文章的结构形式与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处理课文内容,可以从结构入手,但不能忽视与作者思路的联系;也可以从认识事物入手,但不能忽视与分析结构形式相结合。至于从哪方面入手,应该视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而定。像《鸬鹚》这篇课文,结构比较简单,而内容的含蕴却比较丰富。透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体会到小湖是美丽的,鸬鹚是可爱的。美丽可爱的事物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与感情。打破逐段分析的传统模式,从认识事物入手处理这一课的内容,有助于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理解课文,还能够把词句段的训练与篇的训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他们受到比较深入的美的教育,因而是可取的。只要抓住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这条主线,拓宽理解课文的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思路,就能够摸索到积极助学的处理课文内容的方法。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钡谝蛔匀欢文囊痪涿栊戳撕面,找出来读一读。

2闭庖痪浒咽裁幢茸骶底樱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贝拥诙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庇辛苏獗浠,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的大花。

生:“一朵花”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的(〓〓)花。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笨挝哪募父鲎匀欢涡戳损叼俗接愕木过,找出来读一读。

2蹦憔醯灭叼俗接闶北硐值迷趺囱?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棗?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棗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比鲜娥叼说目砂。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针对课文特点,注重学生实际

--《鸬鹚》课堂教学评析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 李春旺

我听过王秀云老师讲授《鸬鹚》这篇课文,又读了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我觉得王老师非常重视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眼,需要教什么就教什么,需要怎么教就怎么教,而不是因袭过去,千文一法。这正是精湛而巧妙的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学要有一定的程序。但如果程序繁复且固定化了,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课文本身的特点,不着眼于学生学懂学好,而是习惯于教学步骤的一成不变。不管什么课文,也不管什么学生,总是这么几个教学步骤,堂堂如此,绝无例外。讲读课文也往往是一句句一段段地挨着次序提问分析,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总是一段段讲下来。殊不知,凡学生已经理解的或通过自学能够理解的句段,可以放过去或让学生自学。王老师《鸬鹚》这一课的教学,就摒弃了形式主义,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步骤。

在教学当中,有些课文可以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入手,有些课文可以从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入手。王老师针对《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从指导学生认识课文所介绍的具体事物入手,安排教学步骤,通过逐步地认识事物,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的。王老师的这课教学大致分为四步: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湖面的句子,弄清湖面的变化,体会小湖的美丽;二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鸬鹚动作的语句,体会鸬鹚的可爱;三是引导学生理解渔人的悠然、渔人与鸬鹚的默契配合,体会渔人所付出的辛劳与美好感情;四是引导学生理清渔人用鸬鹚捉鱼的全过程,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经过以上几步,学

生对事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相应加深。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了课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感教育。

这课书,如果还是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讲解,那么每一段都要对小湖、鸬鹚、渔人加以分析,势必会使教学显得重复,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王老师针对课文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极为出色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我以为,王老师的成功是她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以及每一个教学步骤以至每提一个问题,每讲一句话都作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的结果。

 

 

 

【积极处理课文内容】相关文章:

积极的心态的心得01-06

垃圾的处理教案06-18

处理教材三境界04-14

积极员工表扬信04-26

工作积极的表扬信06-24

优秀积极的自我介绍05-15

信访处理承诺书11-14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四)04-14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