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命之奥:情感的魅力--《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解读

时间:2022-04-14 09:23: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验生命之奥:情感的魅力--《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解读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江

体验生命之奥:情感的魅力--《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解读

    这里所谓的“生命之奥”是什么?所谓“生命之奥”就是指情感的奥秘。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演讲中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同时,他还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关门,别无他路。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的演讲,就是体验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他体验到了这种情感,他有情感地把这种情感演讲出来。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还有梁启超演绎中国韵文里头情感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吸引了众多听众之“铁”。作为听众之一的梁实秋,在多年之后,用自己的笔,带着“情感”,回忆记述了几例讲演的实情,这就是《记梁任公一次演讲》。今天我们品读这篇散文,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沉醉性的想象之中,由梁实秋的点点滴滴记录,去遥想梁任公演讲的情景,在这种遥想中,去体验梁启超如何富有情感地去演讲。在这种遥想中,去品味梁实秋所写下的点点滴滴往事碎片中融汇的情感。这是解读此文的要旨,而不是评论它是写人之文亦或是记事之义,更不是单纯品评梁启超的什么“性格”,我们要从这个俗套子中突围出来。可以说,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记”为线索品读梁启超如何把情感与品读迸合为一。同时,在这种品读过程中品读这篇小“记”。

1、韵文之情

在这篇小“记”之中所涉及的韵文内容,是梁启超整个演讲的第一讲--“奔迸的表情法”。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一反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含蓄法--像听琴弦外之音,像品橄榄回甘之味--而是“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要想理解这篇小“记”,就必须先理解这种情感的诗歌。因为这些韵文也都是“记”的组成部分。文中就所讲“奔迸的表情法”举了三个例子。让我们从这三个例子当中去体会这些韵文中的情感是如何“奔迸”而出的,是如何的“奔迸”动人。

文中所记《箜箜引》是第一例。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首“引”写的是一个狂夫,在一个寒冷的早上,于黄河之畔“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来想拦住他,但没有来得及,狂夫溺水而死。其妻受此刺激,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梁实秋在文中曾评说这首诗--“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其中“起承转合”是何意思呢?“起”,诗歌第一句,开头交待事情之缘起,妻子呼唤奔河而去的丈夫:‘公无渡河’;“承”,承前句交待“公”之行为,他“竟然”去渡河,“竟”字写出“公”之行为荒唐,人物性格之偏执;“转”,事生波澜,情势陡转,他溺水而死;“合”,事情结尾,妇人悲叹“奈何”、“奈何”!

    梁启超对这种用极简单极朴素的话语直接表达“公”之妇自己内心痛苦的表情法予以极大的肯定。声声痛嚎,不忍卒听。梁启超认为,此情此景,“若要多著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掉了。” 这里体现的是一个“直”字,是“奔迸的表情法”特点之一。

文中所记第二例韵文是《桃花扇》唱词--“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这是明将左良玉接到崇祯皇帝自尽驿报的唱词,全句是这样的:“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篷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惟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这些唱词,写得极好。用梁启超讲演时的话来说“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鲜红的血”和“呕”,生动地写出了左良玉对崇祯皇帝自尽的悲怆和痛恸之情。这里体现的是一个“真”字。

文中所记第三例韵文是杜甫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凡诗写哀痛、愤恨、忧愁、爱恋都还容易。写欢喜,是比较难的。这首诗个个字受声律的束缚,但杜甫却将欢喜之情写得如此淋漓,其中典型的诗句如“漫卷诗书喜欲狂”等等。梁启超当年对此评论说:“那一种手舞足蹈的情形,读了令人发怔。”“发怔”,其实就是受到震撼的缘故。杜甫的情感发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化”,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掩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语句和作者的生命迸合为一。这里写杜甫怎样的欢喜,体现的是一个“活”字,活灵活现。这仍就是“奔迸的情感”。

2.讲者之情

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我们古代这些诗歌其所贵者首先在出自于肺腑。当然,这就令读诗人肺腑皆感动。梁任公理解了韵文“奔迸的情感”,所以,他以“奔迸的情感”作演讲。因此,梁任公先生演讲自身之情必与诗情融合为一。

文中写“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前面我们说过,此诗句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句子都是带着“鲜红的血”从腔子里“呕”出来的。所以,梁任公非常喜爱,很受感动。在说到“最喜爱”,据梁任公自己讲,在小时候读它,便不知淌了几多眼泪。他说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他对这些诗的感情是多么深,当然讲到这些动人之处,“悲从中来”,里面还有着深厚的家国之忧。

同样,他讲到诗歌中的欢愉之情时,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典出《诗大序》,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前,还有一句前提性的话语--“歌永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说,诗人到了高兴处,“歌永之”不足以达情,也就是不过瘾,所以,手足并动,以助其歌。同样,梁任公演讲时,感到口讲之不足以达情,故手足并动,舞之蹈之,以助其讲。

此时梁任公已经忘情于演讲之中,或者说他自己的生命与诗中人物迸合为一。他讲诗,实在是以诗人之身在演讲。

3、听者之情

再体验听者当时听演讲的情景。“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忆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听者对当时演讲情景的生动回应。其中“屏息”二字颇有意味,其核心情感是一个“怕”和“盼”。那种静静的等候,仿佛气息凝固了,也许掉下一颗绣花针都听得见,他们怕打搅先生的记忆。那一个“待”字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期盼,等待先生把要背诵的诗句想起来。而后,当先生忆起后,“跟着他欢喜”,虽则是先生回忆起诗句听者自己却如释负重。听者与演讲者情融为一。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是难得。

听者之情还表现在下面的表现里:讲到痛心处“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时,“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泪下沾襟了”。“不知有几多”,是说落泪人数之多;“泪下沾襟”,是说听讲的人为之动容的程度。甚至有许多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样都体现了听者之情。

4、“记”者之情

品读这篇散文,我们要从“记”者的表现里细细地体悟讲演者表现之魅力。

首先要体悟的是“时间”。这篇文章所直接透露出的信息是作者听演讲之后“二十余年”关于茅津渡的回忆。其实,这篇文章写于五十年代。大家都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一位老师的演讲能在这么多年之后,还能让他的学生忆起讲课之情景,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泯灭学生的记忆,这本身就是老师讲课之魅力体现。我们要把文中这些情景放在漫长的?style='float:right;width=300;margin:1'>

【体验生命之奥:情感的魅力--《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解读】相关文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03-03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1-2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03-03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优秀教案01-1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03-04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0篇12-3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