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说作文

时间:2022-04-14 09:45:0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言传身教说作文

中原油田教育中心  肖保全

言传身教说作文

近几年,关于作文教学有不少的新理论、新方法出现。但是,依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重言传而轻身教。许多教师对于写作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写作方法归纳整理得井井有条,写作过程分析得环环相扣,丝丝入理,但一说到实践,好象剩下的只是学生的事了。许多教师多年不写一篇文章,要写也多是理论探讨、经验总结之类,这在作文教学上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早些年,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就发现,港澳台的中小学教师多有诗、文专集出版,而大陆中小学教师出版个人诗、文专集的则如凤毛鳞角,寥若晨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出版事业发达与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港澳台的中小学教师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著述不止之风很盛,而大陆的中小学教师则很少在业余时间提笔著文。容我说句过激的话:许多教师在备课写教案之外,提起手中的那支笔写文章,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是晋升职称需要论文、论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在我以为,作文教学目前的现状必须打破,作文教学的方法必须改革。古人讲言传身教、教学相长,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只局限在理论上,表现在口头上,而要切切实实地把它们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里,我把自己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作法介绍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求抛砖引玉。

在大学的时候,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这门课的教法就曾向学校领导提出过改革的建议:教学教法,它本身就是教育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采取最有效、最生动的方法,通过最恰当的途径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但是,如果教学教法课本身就未能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不讲究授课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枯燥乏味,那不就如“不死之药”一样的滑稽、可笑吗?

相信每个教师都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爱说大话、自吹自擂的人对一位科学家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世界上一切物质的溶剂。

科学家问:那么,你用什么容器来盛这种溶剂呢?

一句话戳穿了这天大的谎言。

实实在在的,作为一种溶剂,在不能溶解它的容器之前,它便不可能溶解世界上所有的物质。

回过头来讲,我们自己归纳、总结的理论、方式、程序,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地去实践,如何要求学生去实践,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呢?

作文教学,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教学。理论只能是给实践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但绝不能取代实践。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训练。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应该分为学生实践与教师实践两部分内容。教师不能做“只说不练”的假把式,要既说又练,言传身教,给学生以直观、实际的影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当学生写作实践这一环节过关了,对于一切文体从理论到实践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掌握了,作文教学才达到了它应该达到的目的。

一、言传

㈠传授写作理论知识

对于写作理论,每一种文体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知识,老师应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精当地抓住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将理论、要求、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住。

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已经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灌输、传授写作理论和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生动性、活泼性、新鲜性上下功夫,不断改进讲授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热爱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㈡揭示写作的基本规律

尽管文无定法,写作是一个独创性、开拓性很强的文字制作过程,它应该灵活多变、不断创新,但古人有“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之说,既然是“自然成文”,它就有一定的规律。

我的老师金长民先生就把写作归纳为沿“物→感→思→文”的路线,进行“内化→意化→外化”的过程。

金先生对内化、意化、外化有他自己独到的、准确的定义、解释和阐述。但我以为,简单地讲,内化即一个人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等等的积累,最大限度地掌握社会、生活中的信息材料,从写作思想、能力,以至到素材上进行日积月累的过程。

而意化,即是写作者运用个人的知识、分析能力,通过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写作意向,对自己要进行写作的文章进行整体运思。

外化即用语言符号将意化的结果表现出来。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要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另一方面要多写、多练,逐步增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在一接触到某一新情况、新材料后,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将自己的文章迅速地运思出来。

在许多情况下,是你想到了,理清了,但要下笔行文时,却不知如何写了。在历年的高考中,作文题目都比较特殊。不要说高中毕业的学生,即是让初中毕业生、普通老百姓看起来,都觉得这题目简单极了,明白极了。但真要人把这简单、明白的题目写成一篇文理通顺、富有新意的文章,可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写作实践,也就是写的重要性。鉴于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多写,多练,逐步提高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㈢不断对学生进行写作理论、规律的强化

写作是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的。它是独立的,也是与语文课分不开的,这一点尤其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把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割裂开来,强调字词、段落、主题的掌握,强调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之类的掌握,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字词、作者、主题、背景等知识是应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的课文来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不断巩固写作课中阐述的写作理论及写作规律等知识。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不单单是老师总结出来,用简单文字表述的格式化的“词语解释”,而是通过分析研究,将作者写作实践过程客观再现出来,从而熟悉这个过程,掌握写作方法。

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一篇篇生动、具体的范文,也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让学生不断巩固、强化对写作方法、技巧的掌握,并努力使学生跳出平泛、简单的圈子,改变套路,创新出奇。

对于写作这一个独创性、开拓性极强的文字制作工作来说,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读性。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要变化,要创新,就必须熟练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基本规律,然后才能出新。“熟能生巧”,把这一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要出新,就必须多实践。那么,写作课上应该如何实践呢?

二、身教

在写作教学上,教师要亲自“下海”,游水、嬉水,变幻出各种花样,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吸引学生“下海”,学游水、学嬉水。

㈠抓住社会的热点、焦点,抓住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作文题目

作文教学中,《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二三事》之类十几年一贯制的题目,平庸,陈旧,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反映,《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他们小学就写过,初中还写,高中又写,实在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努力从题目出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许多中学生喜欢看足球。我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谈足球场上阵式的摆布、力量的分配,评论某一场最漂亮或最糟糕的球赛,介绍某一个最精彩的进球。结果,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增,不少同学写出了有相当水准、从文学水平到专业知识都让人称道的文章。这样,大家对写作的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

我还根据当今社会上今天有“抢购风”,明天有“股票风”,“文凭热”、“经商热”、“出国热”不断等等现象,制作出《“热”“风”论》的题目;根据日渐增加的水泥钢筋建筑物,隔绝了人与人之间亲情的交流,制作过《单元房现象探秘》的题目……,如此等等。学生觉得写作充满了新鲜、引人的东西,写作兴趣逐步增强,写作能力渐渐提高了上来。

从最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来看,从未有过陈辞滥调、老掉牙的老问题、老题目。从1993年“老树皮剥落,露出鲜嫩的新皮”,父子、父女的对话、议论的补充,要求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到1994年的《尝试》,到1995年《鸟的对话》与《鸟的评说》,再到1996年对两幅漫画的介绍、说明和评论,无一不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所牵连,而且它所给定的材料又多是从中学课文以外的报章上所选取的新鲜、有趣的材料,文路宽广,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思维、想象、写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信息,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不断给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把写作成绩提高上去。

㈡官兵平等,与民同乐,亲自“下海”,游水,嬉水,吸引学生下海学本领

题目出来了,如果教师只仅仅要求学生去写,去练,自己只是一个监考官、观察员,无疑会给学生一种隔膜感。

如果作为教师,既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又亲自“下海”,亲自“摘桃子尝一尝”,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亲近感,那种“我给你写”的被动、抵触情绪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以愉快、自愿的心情投入到写作训练中去。

我在教学中,常常是学生写,我也写,两节课将完,我的文章也结束了。写完后,读给学生听听,交给学生评评,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就非常高涨。

新闻学中讲新闻除有其他属性之外,还有接近性和相关性。而且,“接近性愈强,刺激点愈多,击穿力愈强”。人类对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一切永远都有兴趣。教师亲自“下海”,提笔写作,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毫无疑问具备了“接近性”和“相关性”。学生争看教师的文章,看老师是如何写的,写得如何。这种热情、积极性是学任何课文、范文都无法带来的。由于具备了接近性和亲切感,给写作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气氛,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热情。

作为教师的我,在这种写作训练中,也尝到了极大的甜头。学生的积极性、兴趣调动起来了,而自己由于在学生面前立下了每篇必写、课堂上完成的“军令状”,逼着自己不得不写,逼着自己改掉过去懒惰的习惯。几年下来,我写出了谈足球赛布阵的《四四二阵式》、《“热”“风”论》、《我说“单元房”现象》等,不少文章在报刊上露面。由于养成了勤奋笔耕的习惯,几年下来,我已有两个散文集子出版。

目前,许多教师写不出文章,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只要自己给自己加压,逼迫自己写下去,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可挖。

㈢开设文学赏析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为写作准备足够的知识积累

由于目前课文教学方法陈旧,墨守陈规,画地为牢,不少学生说,我从老师那里、从课堂上学的知识,还没有我看文摘、看报纸学得多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语文教学要打破陈规,打破原有模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去接触精彩而多变的世界,去认知精彩而多变的文学,让他们从国内外最新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曾尝试开设过“文学赏析课”,把一些过去的、现在的精彩、典范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作品,增加了知识积累。同时,在准备文学赏析课的过程中,要大量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琢磨、玩味、挑选,教师本身也在迅速地进行着知识更新。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不去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接触最新的理论成果,学生都知道都懂得的东西,你尚且一问三不知,如何能称得上“一桶水”呢?如何给学生“一杯水”呢?

而“文学赏析课”的开设,又可以从高度与深度上弥补教师亲自“下海”的缺陷。教师亲自作文,尽管从接近性的角度上刺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毋庸讳言,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从深度、层次、语言色彩、文章结构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但“文学赏析课”选择的作品恰恰在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立意、刻划、表现等各方面都有着令一般人一时难以达到的层次,具有较强的参照性。二者结合,相辅相承,对于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采用了言传身教并重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从思想上减轻了负担,消除了畏难情绪,写作能力不断增强,成绩不断提高,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完善了自己,自己的知识积累逐步得到更新,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份不太成熟的实验报告,请各位方家指教。

【言传身教说作文】相关文章: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04-29

说“屏”说课05-13

《说勤奋》说课设计05-06

我对说叙事作文11-24

如何说课及说课的基本要点08-11

博士进中学你说我说04-14

我说作文教学04-14

说你行与说不行新(网友来稿)04-14

《问说》教案04-14

词谱隅说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