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好》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10:14:1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真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 七(1、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次真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选材的典型性、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人生经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教学线索 谈话引入、自主学习、解疑答惑、疏理课文、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3 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通过谈话、引入主题。

28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学课文内容。

三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解读课文,提升文本的思想情感。

课堂作业设计 8 一、 解释词语

回味无穷 --     雏形 --       玲珑剔透--

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检查学习情况,

反馈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3 第一次真好

奇妙 回想 品味   不可磨灭

新鲜 刺激 回味无穷

珍重第一次 板书教学重点,

强调知识要点,

梳理教学脉络。

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人生第一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梳理知识、

加深记忆、

形成能力。

教学反思

 

李启碧

【《第一次真好》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次真好》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真好》教案03-13

《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08-24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次真好(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美猴王》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繁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