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2-05-11 15:24: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9篇)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

  【摘要】: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地做出反应,随机应变,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由于社会的、学校的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教室、设备、教具、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临时性的变化。

  【关键词】: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转移话题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过去的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接受。这无疑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缄默不言,他们开始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学会路了质疑,学会了探究,可以说他们的“权力”更大了。既然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力扩大了,那么在课堂上发生一些教师备课过程中所未预见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答对;突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教师如何摆脱困境;课堂突然出现了喧哗现象,教师如何处理和应答;教师发觉课堂气氛不对,如何防止发生不快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地做出反应,随机应变,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由于社会的、学校的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教室、设备、教具、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临时性的变化。但教师如何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呢?

  一、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提出置疑,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功底深厚的教师,也难保在讲课时毫无差错。如有失误,必须持正确的态度来处理。

  有位老师在讲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时,解释到:“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被冻死的贫穷人家的尸骨……”有学生指出,解释的不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这位同学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反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老师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对学生的提问,老师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同学们说:“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该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课后,老师查了《新华字典》,发现“臭”字当读作“Xiù ”还可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第二次上课,老师便告诉同学们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字在此处应读“Xiù ”,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诗句的解释是:大户人家酒肉的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被冻死的贫穷人家的尸骨。最后老师坦率地承认,自己原来没搞清楚,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师生共同研究得到了提高,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更认真一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对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大胆置疑提出了表扬。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这件事不但没有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给学生树立了知错就改的榜样,密切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观点。

  二、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偶尔也会发生学生刁难老师甚至恶作剧的现象,这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这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沉着镇定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一位教师教《陌上桑》时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笑嘻嘻地说:“好色。”说完用眼睛扫视一下四周的同学,显出一副得意的神态。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了。显然,这是有意干扰课堂。老师怒形于色,同学们面面相觑。在片刻的寂静之中,教师的脑海里闪现出这个学生平时的形象:活泼好动,不乏机智,但很少用在正事上。怎么办?是大声训斥一顿还是正面引导?职业的理智使他采取了后者。就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说:“同学们,‘好’有两种读音,你们知道‘好色’一词当中的‘好’应该读什么?是什么词性吗?”“读第四声,动词。”同学们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齐声回答后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教师连忙说:“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面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是‘爱美’。而‘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予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大家试着比较一下,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那位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专心致志地注视着课本,他读书从来没有这样认真过。

  这位教师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这件事情说明因势利导的基本要求就是正面引导。

  三、发现棘手的问题,可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摆脱困境。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便作答或不能作答,那么可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摆脱困境。

  一次一教师在讲《画蛋》一文时,有位同学提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都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能留?”老师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老师巧妙地把话题作了转移。可是,那个学生不久又问:“老师,您有达芬奇的本事吗?“回答“有”吧,又不符合实际;回答“没有”吧,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本事,对老师感到失望。只听这个老师说:“达芬奇本事真大。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因为他学习刻苦,谁想要有本事,谁就得刻苦学习。”一句话,又把话题转移到课文的主题上来,摆脱了困境。

  四、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如正讲课时发现有学生搞小动作、低声说话等,就突然停止,使教室里显得异常寂静,并用目光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到那些同学的身上。这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的说话和动作就会显得非常突出并引人注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自觉停止,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如仍有个别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就提问他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因势利导告诉他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另外,巡视、查阅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五、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设法看得见学生的思路。”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都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特别是眼神表现出来,一般都可以观察到。例如,不愿听课,学生则表现为注意力转移,看别的书,做别的活动等;被迫听课表现为呆滞,无动于衷;听不懂或跟不上,表现为烦躁;觉得内容无价值,表现为随意,嘻嘻哈哈;有强烈的欲望,表现为渴求;有深刻的启迪,表现为激动,悲、喜、爱、憎,或喜形于色,或怒容满面,甚至形于动作或语言。能够准确了解到这些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怎么调整也就清楚了。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笔记或作业来了解。

  教师应变能力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结合,是教师成熟的职业心理品质和教育技巧的概括,是教师长期自觉锻炼的结果。教师应变能力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也可根据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制造幽默和谐的心理气氛,应付使人尴尬的局面;还可根据学生心理差异,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善于掌握分寸,做到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正确,结论合理。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2

  论文摘要: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范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教师的范读决非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因此,不同的课文就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师范读是指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享受语言熏陶和艺术感染的同时,更能使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自己难以品味和感悟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出色的范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

  一、教师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文字只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可意会却不能言传,必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精心引领。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2.提高学生模仿力,提升把握情感的能力。学生读不出老师要求的情感表现力,其实并非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范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准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用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表情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整体的理解力,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序幕——阅读前的范读。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增强语感,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前的范读,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为学好全文做好铺垫。

  2.发展与高潮——阅读中的范读。授课过程中的范读,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①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②合适的重音。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加以适当强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③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和它们必胜的信心。④适当的语气,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回味——阅读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也可以片断性范读,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

  1.全文统一式范读。有些文章,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重点启迪式范读。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审美熏陶式范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老师在范读时,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3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一个常态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立体地呈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优化。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虽然在中学阶段,我们把地理学科归类到人文类学科的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学科也带有一定的理工类学科的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的知识往往表现得比较抽象化,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往往十分有限,除了教材、参考书和一些练习题,手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导致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封闭,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贫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则可以有效地打破教学资源的封闭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挖掘手中的.教材资源、参考书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扩充教学资源。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教案和习题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在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从而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可以说,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就等于整个互联网资源都成为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资源库。这样,在庞大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地理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以静态的文字化知识为主,最多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挂图、模型等。这种静态化的知识往往具有理解难、记忆慢、忘记快的缺点。不仅如此,单纯地用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加深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宣传片中,西双版纳优美的南国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这段视频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还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显得兴致勃勃,从而使得这节课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然地理,另一个部分是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中,有很多的知识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很难较好地呈现出来。例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地球与地图》,其中有很多的内容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像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转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等知识,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很难讲得清楚,并且,学生一进入地理学习的开篇第一章就设置这样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这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尝试着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运动状态的视频,绚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又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分别给学生演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状态,以及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的四季更迭和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这样,原本还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立刻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要轻松容易很多。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给整个地理教学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也出现了“迷信”多媒体技术的现象。这些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以后,对多媒体工具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无论教学内容合适与否,都要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一旦多媒体工具遭到滥用,不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常态化的使用也使得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多媒体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选用一定要慎重,这样才能够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其本身并无优缺点之分,关键是看其使用者对它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地方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准辅助时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与几何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多媒体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工具,它能真实的再现客观事物,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客观事物。即使非常抽象的内容,多媒体也可采用动画的形式,将图、文、声、像、影于一体的恰当应用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只要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创设出寓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于一体的动画情境,学生将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先展示动物王国开运动会的热闹场面,其中的一幕是小兔、小狗、小猴分别骑着圆轮、方轮、椭圆轮的自行车,准备赛跑。比赛前,主持人山羊先生鼓励大家竟猜:谁能获得本次比赛的冠军?只听大家一声令下,三只可爱的小动物骑着各自的自行车向前冲去,小狗、小猴颠簸行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学生,待跑出一段后,老师故意暂停画,让学生猜猜:谁能获胜,为什么?制造悬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新知的探索之中。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数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数学的成功体验。

  二、 利用多媒体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加工、处理成集声、形、画、情于一体的动感资料。在一节数学课中,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独应用在整个教学系统中,而是与老师的讲解、示范、提炼或概括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也不是作为课堂组织形式的点缀而存在的。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随手拈来”、这样只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会大大降低。所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需要我们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例如:我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时,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情境图。把除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生活的活动情境中。图下面呈现出第一个问题和除法算式,由 小精灵明明提出怎样的问题,明确探讨任务、组织讨论,接着把学生探讨的不同方法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再组织讨论。你喜欢哪一种方法?通过讨论,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比较好。在教学中有时可以在讨论前利用多媒体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时可以在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教材对讨论结果进行验证。

  三、 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声音,诱发学生愉悦的学生情绪,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学生在动手折一折、摆一摆的实践活动中,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宽+长+宽=长*2+ 宽*2,部分中等生、特别是差生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结论难以抽象。教师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突破:将标有长和宽的长方形展示在屏幕上,而后通过变色--两条长为红色、两条宽为蓝色;闪烁--相邻长和宽为一组,两组分别闪烁,并配有悦耳的声音;移动--将一组旋转180度后移到别一组上面,使之完全重合,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体会到长方形的周长是由两个长和两个宽围成的图形。运用这种手段刺激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抽象概念。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神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属性。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几何形体中数学概念时,一般情况下,教者都出示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引出几何形体的有关概念。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后,教师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小猴遇事肯动脑筋这一故事激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气氛活跃,汇报时,由于口述者,不易表述清楚,加之空间因素学生又不便看清其演示过程,此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动感氛围中领悟每一种思维结果。

  如: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②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

  ⑤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两个三角形。

  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拼成的实物图连续闪烁,并伴以声音,抽出梯形的本质定义加以验证。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几体初步知识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数学素质,真正起到现龙点睛的作用。

  五、巧用多媒体,渗透数学美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运用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的功能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众所周知,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促进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图画让学生欣赏,通过欣赏中国的苏州园林、中国的民间剪纸、风筝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对称美,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受到了美的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数学课堂的枯燥和沉闷,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总之,多媒体形象生动、音形兼备,吸引学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不要忘记它是教学的助手,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应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实时使用,恰到好外,才能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虽有许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的思考。在教学中只有应用得当,才能发挥最佳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5

  论文摘要: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技术、课件质量不高、教学环境较差、教师使用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采取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等措施解决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多媒体教学 问题 对策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技术过度依赖,传统教学使用不足

  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不重视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不满。2009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教师上课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为题报道了相关内容,表明大学教师的“PPT依赖症”很严重。

  有很多高校学生表示,PPT教学养了太多懒汉教师,这些教师过去还要在黑板上板书,推导公式等,而采用PPT教学后,上课对着PPT照本宣科。有一老师上课,教室停电,电脑不能使用,老师居然不知道这节课上什么内容——原来老师的PPT是从另外的老师那里拷贝来的。可以推断,该教师上课前根本就没有备课。

  2.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和有效的鼓励措施,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很多是基于兴趣和自觉,一般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很少协作,并且以PPT为主。而单纯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质量很难保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屏幕代替黑板,教材文字搬家、堆砌。PPT中呈现的是教材中的部分甚至全部文字、例题、实验过程等,文字密度过大,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反而不能凸显出来。教学时教师一屏一屏地显示,形式表现既没有新意思,也不符合学生的观看习惯,同时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学习负担。二是色彩搭配不协调。老师在制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信息呈现的要求和课件整体风格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页面之间背景色跳跃太大,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整体和谐感。三是课件中的非教学内容分散学生注意力。有的老师为了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在其中穿插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制作,不恰当的音效、动画和链接淹没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如有的老师选用带有动画效果、卡通形象、景物风光的模板,成了学生关注和议论的重点。

  3.多媒体教学环境比较差

  对于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办学经费的紧张导致教学投入的不足或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使多媒体设备经常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同时如果管理维护不到位,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率较高,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较慢,在播放较大的视频文件时存在“卡”的现象;投影仪使用年限久了或灯泡更换不及时导致屏幕图象模糊等等都会影响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

  同时,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总是参差不齐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很多高校大搞新区建设,对于原先老区的设备考虑到搬迁问题,也存在重视不够,让很多老、破、旧设备超期服役,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教师使用水平不高

  管理多媒体教室过程中,笔者做过粗略的统计,在教师所报告的教学设备故障,80%以上是由于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媒体应用知识贫乏造成的。比如讲授思想政治类课的教师,经常需要播放视频文件,而购买的教材或网络上下载的视频文件,通常设有默认播放器,如果刚好上课的多媒体教室没有安装这个默认播放器,就会导致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其实只要将默认播放器改为计算机上已有的程序设计就可以了。但是,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是计算机损坏或病毒,从而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求助、等待技术维护人员的解决。同时,教师教学过程机械死板,只是按照事先设计好了的课件进行讲述,师生交流互动受到很大限制。

  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水平不高,在低水平的使用中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而且常常因技术障碍影响正常教学。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德教育,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思想和师德水平。先进的教育技术,没有给课堂带来活力,反而更让课堂死气沉沉,这显然不是技术本身的错。如果教师重视教学,多媒体是可以发挥其“先进”的功效的;而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先进”的技术,只会进一步反衬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先进”。所以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和教学,不去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再好的多媒体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使用在教学中的唯一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替代和懒惰的借口。多媒体在教学中产生的某些问题,本身并不在多媒体上,而是出在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师德上。

  要让教师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才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力量,多媒体始终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应该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而不是由CAI课件来组织课程教学,课上得精彩与否,关键在于讲课者教学内容的组织,用PPT可以把课讲好,不用PPT也可以把课讲好。只能在需要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时,教学的重心才应该转到多媒体上,而不是因为教师害怕板书劳累和吃粉笔灰,也不是因为由课件来引导教学容易控制时间和节奏等。

  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比如传统教学教学成本低、操作灵活、方便临场发挥等优势恰好就是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有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可能并不适合应用多媒体来教学,如数学、程序算法等可能更需要在黑板上一步步去进行分析和推理,而不是用多媒体一下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要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该用传统教学的时候要大胆地用。学校要让教师明白,教学的“先进”与否不在于使用的媒体是否现代高级,而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并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坚持这样的理念。 "

  2.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课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科等多个学科,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因此在大型课件开发过程中要有项目负责人、学科教学专家、教学设计专家、软件工程专家、多媒体素材制作专家、多媒体课件制作专家合理组成开发队 伍。即使是小型课件开发,也需要开发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同时对开发者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开发者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开发工具和基本的美术、音乐、教育心理学等知识。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比赛和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通过优势互补、通力协作来弥补单打独斗制作课件在知识能力上的欠缺;对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如教学适当性、装饰适当性、程序适当性和课程适当性)等来促进教师整合、选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以此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学校可以建设精品的多媒体素材库,通过一定的鼓励措施发动各个学科的教师将每个教学单元中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制作成精品素材,由使用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需求去选择、组织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这样将大大降低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多媒体材料使用的灵活性。

  3.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完好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第二十九条“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立校之本,任何时候都应该作为学校的重点和核心工作,作为与课堂教学质量有重大关联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施投入和维护成本比较大,学校必须足够重视,除了要有充足的财力和人力保障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

  教师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设备功能的了解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发挥程度。

  学校要设立多媒体教室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过关以后才能安排多媒体教学任务。培训内容要包括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功能以及特性、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故障的排除等;不但要有理论讲解,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要通过培训考核让每一位进入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都能熟练规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且知道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设备。

  对于教师培训不要期望一劳永逸,要随着学校设备的更新换代而随时举行,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随时接受老师的技术咨询,要建立网上资源,方便教师查询等。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6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师生兴趣,通过引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使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让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教育更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要使教育技术有效地在教学中得到运用,就得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不断积累经验,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师生兴趣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引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便于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象、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同时,师生还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利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听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故事情节中,通过美丽生动的画面,懂得了小壁虎为什么没借到尾巴,以及它的尾巴是可以再生的,很自然的学到了新知。 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7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提出“互动分类系统”,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我国教育专家崔允漷教授编写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组织课堂观察和教学分析。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备受教师的青睐,在实践与探索中比较中,课堂观察比较规范的操作模式已经逐步构建,然而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促进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成为目前课堂观察深化研究的又一热点。利用课堂观察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势必要求研究者带着明确的视角、厚实的沉淀、持续的跟踪、深度的反思和有效的改进来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提高课堂效益。

  一、选择合适观察角度

  在课堂观察活动中,教师根据自己不同需求的发展为目标,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观察主题,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的合适视角是课堂观察实施的核心,借助课题,根据自己的擅长,找准自己的兴趣热点进行研究。教师围绕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主题,研究课堂,反思课堂,重构课堂。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高分轻口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确立观察点时,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152位同学在英语口语交际中是否敢大胆开口讲英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口语交际中敢说的学生并不多。因此确立了“在英语口语交际时怎样让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这一研究视角,以寻找如何使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对策。

  二、深入开展理论学习

  要做真研究,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对于选定研究主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文献研究,使教师研究前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有了大量的相关主题研究刺激,了解了更多研究进程与细节,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工作中虽然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进入课堂观察后发现一个共同现象:拖堂。为此我们确定了以“教师为什么拖堂”的研究为主题,为了保障研究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学习了沈毅、崔允漷编写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痛评课》和李明、陈为华编写的《基于问题溯源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研究》,通过自学、讨论、沙龙等形式引导教师积淀理论基础,深入了解课堂观察研究主题的理论知识,为教师的科学研究进行奠定基础。

  三、跟踪研究教学现象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从“规范性的团队观察”到“自主性的自我察”,我们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的发展之路。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简洁有效的研究方式。课堂观察需持续跟踪研究,这就好比医生治疗的.慢性病人时,较少“药到病除”,往往要采用多个疗程、多次医治才能康复。跟踪研究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得我们的研究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在促进教师行为转变的同时也体现了课堂观察的价值。龙隐小学刘晶晶老师虽然是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但她的教学轻松、活跃,深受学生喜欢。为此,我们开展了主题为“为什么刘晶晶老师的数学课堂受学生欢迎”的跟踪式课堂观察。研究小组先在学生中间进行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以及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确立了4个方面的观察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动手操作的创设与利用、课堂中激励性评价语的运用、教师教态及目光分配;研究小组从这4各方面对刘晶晶老师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这样的主题式跟踪研究的课堂观察,有利于真正了解并找出青年教师课堂受欢迎的原因,有利于帮助在课堂中有困惑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師队伍,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四、不断进行深度反思

  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研究活动时,在获取观察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与反思,除了自我观察以外,分析反思的教师群体应基于同学科、基于同学段、基于深厚底蕴,从观察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时,一些语文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烦恼,班上总有几个孩子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拖拖拉拉,不愿写。于是我们与拖拉现象较严重的班级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后,根据确定的观察对象,研发了“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状态”量表。

  上课人人听讲,作业认真,参与讨论态度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完成,有参与讨论上课无心听讲,作业无法完成,积极参与讨论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完成作业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能完成作业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不能完成作业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询问有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做出尝试询问不敢提出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在课堂观察中她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对他们产生很大的作用,于是,针对这四种类型的四位同学进行课堂观察,为他们量身制定了“策略实施情况”课堂观察量表。主要观察教师的行为对这四位同学的影响。

  五、持续改进教学行为

  运用课堂观察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剖析与反思后,最关键的就是要对症下药,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重视对课堂的描述、解析与重构,并且逐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切实改进。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无论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学科,上课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老师常常处于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尴尬境地,于是,我们进行了“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举手发言”主题研究。当老师们第一次走进吴老师的课堂,发现老师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建议吴老师在问题语言组织时要简练、通俗。第二次走进课堂,明显发现老师的提问指向性明确多了,但有些问题提得过难,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建议老师可以把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关键的小问题,逐层推进……就这样,经过多次观察多次建议,被观察者不断完善自己,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得到了改進。

  课堂观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进行教与学的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但是课堂观察偏向于在“某个角度解构课堂”,缺乏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诊断性方法,如何使观察的内容以及方式体现学科特点?如何使课堂观察、课堂反思、教学实践走向统一?我们一直在探索,希望课堂观察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8

  一、体态语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态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一种语言。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体态语言是言语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只有将两者和谐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更具有活力。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就是教师放得开,大胆,落落大方。

  (一)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丰富言语行为,更准确地表达教师情感 教师的体态语言,大部分是伴随着言语行为同时出现的。体态语的使用可以辅助或补充说明言语的确切含义,是语言表达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认识事物需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而体态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恰当的体态语辅助言语行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学会在情境中传授知识。如听过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讲述诗歌《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时,她结合意境,边描述边用动作渲染“举、低、望、思”四字的含义,配合眼神自然情感的流露,使学生融入其情景中,品味诗的意境,使得教学效果倍增。

  (二)体态语言在部分情况下可以代替言语行为

  小学阶段,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上课会出现分心或做小动作的情况。此时若使用生硬的言语行为进行制止,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其自尊心。有经验的教师若用亲切的注视目光会让学生自觉收敛错误行为,可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迟到,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到座位上去。

  体态语在小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小学阶段学生特定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的开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此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未成熟,特别是意志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而且,此阶段的儿童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儿童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言语所传授的信息,还从老师的体态语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信息。另外,此时的儿童模仿力较强,对老师的模仿和学习将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及各种情感意志的培养。因此,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是否得当,会给学生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运用得体的体态语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更富有艺术魅力。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情绪的高涨;课堂上教师注视的目光会给予儿童莫大的鼓舞。反之,教师的一个消极的手势语,也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和苦闷。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运用策略

  (一)手势语的运用策略

  小学教学中的手势语主要包括指势语和手、臂结合语。

  1. 充分发挥指势语的表意作用

  指势语是指教师利用手指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的体态语。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特别是一年级中,教师在教儿童识字、数数时可采用这种手势来表意数字。由于数字手势的形象性,儿童更容易理解,如教师在教儿童数“1”时,常用食指代表“1”,用食指和中指组成“V”型时代表“2 ”。但在教学中老师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轻蔑性的指势手势,如教师伸出小指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轻蔑等。

  2. 使用合适的抬手动作表“起立”

  所谓手、臂结合语,即是利用手、臂结合来传递信息,如描摹复杂的事物状貌,传递丰富的内部情感信息,表达特定的涵义等。手、臂结合语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抬手、招手、鼓掌、丁字手势及单双手下按等动作。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使用“单食指指点学生起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命令、强制之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疏远。而使用单双手上抬表起立则更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从中让学生体会出教师的坦率与真诚,再加上亲切的微笑,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更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单、双手上抬来代表“起立”。

  3.恰当地运用“鼓掌”

  鼓掌一般代表着教师的赞许、欢迎之情,是课堂中学生有了出众的表现,教师给予学生的较高奖赏。在掌声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但对学生进行鼓掌次数不宜过频。过频使用会使学生产生轻易就能得到的感觉,而不利于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在用掌声对学生表示赞扬、欢迎以外,还应注意另一种情况,即学生在付出很大努力后仍未取得满意的成绩时,特别是在课堂比赛中,教师可及时地使用掌声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肯定,号召全班同学学习其努力精神,用掌声给他以动力,使他感到付出努力的价值,重塑信心。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手、臂结合描述物体,表示形状、大小等;将手放于嘴边示意“不要出声”;用手托下巴表示“思索回忆”;形象的“丁”字手势示意“请安静”等。

  (二)面势语的运用策略

  面势语能把各种复杂变化的情感信息最充分、最迅速、最敏捷地反映出来。罗曼罗兰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的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听课时总是认真注视教师的面部,教师的'面势语对学生直接获取教师的情感信息很重要。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运用得体的眼神,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教师的授课中。

  小学教学中,面势语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等。

  1.发挥环视、注视等面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师生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也融入了老师不同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眼神主要包括环视、注视、怒视等。

  环视是指教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环状观察,主要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监督等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维护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环视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上课后,学生一般不能立即进入课堂角色,使用命令语言可以使学生停止吵闹,初次使用命令语言会起到较好效果。但多次使用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此时若教师走上讲台使用环视目光,可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身上,以便教师正常授课,也可避免使用命令语言。课堂中存在“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给予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可以使用环视目光以鼓励、监督学生认真思考。但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小范围的环视,应尽量注意到每个学生,以激发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专心听讲。

  另外,课堂教学中,老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直接亲切注视学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亲切的目光注视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学生偶尔出现的分心现象和小动作,可以在教师无声的注视中停止。

  教学中不恰当的眼神的使用,如瞪视、怒视等,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刺伤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用微笑走进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面部表情的正确运用,有利于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灵默契,使学生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面部表情使用最多的是微笑。教师的微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沟通师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将微笑带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切感,学生喜爱的事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老师,而不是表情呆滞、凶神恶煞的老师。一直紧皱眉头的老师,容易在儿童心目中形成威慑感。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威慑感的形成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个性发展。教师应学会在微笑中表达自己满意、赞扬等情感。

  3.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教师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将对课文的美学价值的体会充分的表现出来,以弥补那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微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知识和情感信息。

  教学中,不同的情绪应使用不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满面春风显高兴,面若冰霜显冷傲,愁眉苦脸显烦恼,苦丧着脸显伤心,瞠目结舌显惊讶,双目圆瞪显生气。并且,教师面势语的使用应真正发自内心,让真挚的情感自然流入在脸上,使得学生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有血有肉有情趣的老师才会深得学生的爱戴。

  (三)身势语的运用策略

  身势语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躯干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

  1.使用身势语配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合理使用头部的体态语配合对学生的评价。如“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老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表示满意时会使用“点头”,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摇头”,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微笑和适当的语言加以启示,引导学生的思维。

  2.形成良好的教态

  良好的教态是教师内在素质、高尚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外部表现。教师应注重衣冠整洁,合理大方。在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避免使用不良身势语,如背手、双臂交叉撑在讲桌上等动作。这些动作是教师的习惯性动作或不轻易动作。这些动作的使用,一方面影响教师形象,妨碍师生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使用体态语言配合教学。如背手,常常显示出教师的威严,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学生与教师接近。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如教师用手玩弄粉笔或黑板擦,表现出了教师的不稳重或无精打采,若弄出响声,更会破坏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姿稳重而有力,形态端庄和谐,这样自然会增加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9

  摘要: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成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求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高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但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00年。近20 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而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根据我国对职业的分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的来说形势是很好的,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部分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因此,教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滞后,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化水平极差。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甚微,知识水平没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未能提高,怀揣初中、高中文凭的老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可望而不可即也。

  (二)专业道德潜伏着危机,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对教师专业道德而言,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是越来越高,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据我了解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

  1援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有的教师事业心不足,甚至根本没有事业心,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知识贫乏,教学质量低劣,无进取意识,更不用谈敬业奉献了。

  2援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较差,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援部分教师嫌弃差生,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包袱、累赘,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4援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注意自身形象,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5援少数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流于形式,有的还与领导的要求背道而驰,走马观花,不做扎实工作,明哲保身。

  6援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大多数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没有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是老把式教学方法—注入式、硬灌、打题海战术,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把素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的前提下,一堂课的`效果与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教师角色彻底转变了,教学观念也转变了,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我通过学习远程教育那些特级教师的讲课,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子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 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 块,分给猴乙2 块;猴丙更贪,它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 块,分给猴丙3 块。猴丙啊开心得拿了3 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兴趣盎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论文07-29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03-18

教师教学论文教学反思11-28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26

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07-29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2-03

浅谈OBE教育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07-30

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总结11-03

运用课件教学心得体会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