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三: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时间:2022-04-14 10:43: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三: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201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三: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考点阐释

   概括思路,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阅读材料的行文脉络,把握文章思路和主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常规化”试题,深受命题者的喜爱,它的身影在中考试卷中随处可见。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文章思路题出题角度丰富多彩,这一考点的命题角度常见的有: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根据线索,梳理文章一部分或几部分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题目是间接对概括文章思路这一考点进行考查的。如要求写出材料内容的隐含意义,要求简要叙述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等。又如说明文阅读中问其中的两个段落可否互换;议论文阅读中,要求仿照论证内容的结构,再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等。这些题目看起来好像不考查“概括思路”,但又必须经过“概括思路”这一环节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因此,实质上它们也是对概括文章思路的一种考查。

  应对策略

   概括文章思路题考查的是同学们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思路线索的能力,能否概括你所阅读文章的主旨大意的能力,能否提取阅读材料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否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答题的能力。所以“概括思路”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的一种高浓度的提纯,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字面再现,而是对原材料的升华和提炼。解答这类题,常见的方法有:

   一、提取法。即将文中的中心句、领起句、主旨句、关键词摘选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用于那些要求对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文章论题进行概括的题目。请看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

   这是记叙文阅读考查中的一道题,解答这类题,可用“提取法”,如本题,可从材料中间提取“包裹得严严紧紧”,“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不再开放”等关键词来作答。运用该法,答题省时、快捷、准确。

   二、重组法。即组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答题。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的记叙文,和全文的中心论点不够明晰的议论文。组合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词)、总括句、领起句、结尾句、反复句,这点同学们务必要注意。请看201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8小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这是一道间接考查概括思路的题,要求考生用极少的文字,把段意概括出来。这里可用“重组法”,先提取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再重新组合,即获得“背父亲去打车,训斥护士,抱父亲尿尿”等正确答案。

   三、概括法。即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是进行归纳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隐藏的论点(如杂文),给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思路类的题目。通常,同学们要解答此类题需进行综合式和条分缕析式的概括。请看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8小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这道题后面一问实际就是对概括文章思路的考查。解答这道题,可运用概括法,认真思考,概括得出“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这个简洁明了的正确答案。又如2011年江西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小题:“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这里同样可用概括法迅速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简言之,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章思路题的答题思路和步骤是:先审查题干,再搜寻内容,然后提取、筛选信息,整合重组,最后得出答案。

  真题解析

   一、(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解析:本题是从正面考查议论文的概括思路。考生可围绕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前后照应的结构关系等方面来组织答案。答案: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结构的严谨。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同样从正面考查了议论文思路的概括,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划分层次和概括层意的能力,考生可根据句群的逻辑关系,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组织答案。答案: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解析:本题是一道间接考查思路概括的题目,答案与前后文保持一致,文气贯通就行。答案示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或: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了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高屋建瓴,抽丝剥茧,紧紧扣住“可循环”“绿色”来筛选答案。答案:微藻的生长周期短,油脂产率高,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培养微藻可以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净化废水和污水。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杏花飞入斜阳间

  □李丹崖

   三月的清晨,大山里的杏花白花花地开了一坡。乍一看,如青山蒙雪。杏树下,一群脸色黝黑的孩子们,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一座铁索桥。

   按照得到的消息,铁索桥的那头,将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带着城市的时尚,穿过这座桥,到对岸的山村小学支教。整个山村都沸腾了,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多年来,这里的小学没有一位外来的老师,教师一直由村支书兼任着。村支书上过小学,认得几个字,每天搬着一本新华字典,夹杂着自己的理解,教孩子们唐诗、宋词,甚至,还有数学和体育。

   这对于长期陷入知识饥渴的山里孩子们来说,哪里满足得了呢?况且,对于村支书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良知的煎熬,他不想误人子弟。

   太阳越过山头,铁索桥那边的山路仍然没有动静,孩子们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桥的对岸。大山之间,呼啸的山风,引得山林里的鸟雀飞出飞进。

   “孩子们,我们再排练一下为新来的老师背诵的古诗吧!”

   在村支书的动员下,孩子们齐声诵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日出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会的几首诗背了将近10遍,仍不见铁索桥上有人。此时,他们已经等了足足5个小时。村支书告诉孩子们,你们先回去吧,我继续等会儿,不行,明天我们再来。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仍旧齐刷刷地站在杏树下。暮春的山风裹着寒气吹来,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尽管浑身瑟瑟,却不敢挪动半步,生怕走神的时候错过了女老师的身影。

   日上两杆的时候,对面一驾骡车火急燎燎地出现了。孩子们骚动起来,那不正是派去接女老师的车吗?骡车是借对面山村的,为了给女老师代步。

   铁索桥上一串摇晃,骡车上下来的那人几乎是冲锋似的扑倒在村支书的脚下。哭诉着说,女老师来不了了,为了让新来的女老师尝尝咱这里的野味儿,我射着了一只野兔,可野兔掉在了悬崖边,我去捡时,脚下一滑,幸亏女老师抓住了我,可她却滑下山坡……

   那人一边说,一边打自己的脸。

   当天下午,护林队找到了女老师,背着一个背包,里面放着新的语文、数学、地理以及厚厚的一本生物书。女老师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人很漂亮,夕阳照在她的脸上,依然很红润。杏花纷纷如雨,山风呜咽。

   三个月后,铁索桥的对岸,一个背着和女老师一样背包的男老师走了过来。

   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他原是城市里一名银行职员,他说,从今往后,就由他来教孩子们。孩子们一脸迟疑。

   他上的第一堂课是作文课,命题作文《杏花》。所有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去世的那个女教师。他们写道,那个城里来的阿姨,坐着杏花做成的船,飞到美丽的夕阳深处去了……

   抱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有人发现男老师在灯下哭泣。

   他,是女老师的前男友。三个月前,得知女老师非要来支教,他们分手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7期)

   1.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思想脉络和主题。

   2.写文章要文气贯通,请你据此来判断本文最后一自然段是不是可以去掉,并说明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淡定也是一种智慧

  □游宇明

   云朵飘过,天空依然一片宁静;暴雨冲过,樟树还是一片翠绿;寒冰袭过,窗外的高山还是那样巍然挺立。

   我想起一个词:淡定。

   淡定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坚定地驻守于内心的行为。人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宝贵,但最可贵的莫过于得意的时候不放纵欲望,失意的时候不自暴自弃。真正淡定了,我们的人生也就有了清晰的道路。

   在极“左”时代,著名化学家曾昭抡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高教部副部长职务,回到大学教书。从那么高的高处摔下来,换了某些人,一定会寝食难安,甚至精神错乱。但曾先生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他依然开开心心讲课,下实验室,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不管酷暑寒冬,也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步行到实验室,经常到得最早,离得最晚。某次因为天黑,高度近视的他看不清道路,在深夜回家时撞在树上,碰得满脸是血,然而,他毫无怨言,未等伤完全好就上班了。1961年,曾昭抡患了癌症,按理该好好休息,可他反而将工作抓得更紧了。他依然坚持上讲台教授有机合成、元素有机等课程,并编写了两百多万字的讲义,建立了有机硅、有机磷、有机氟和元素高分子的科研组,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丛书,自己执笔写了一册《通论》。1967年12月9日,他在忙碌中离开了人世。曾昭抡的淡定赢得了武汉大学师生发自内心的爱戴。

   一个人应该直面逆境,必须时时保持一份池水般的从容和淡定,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说,但做到的人似乎并不多。世界上的逆境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比如地震、洪涝、先天肢残等;一种是由于他人的错误造成的,因为沟通不够所致的误会和故意的打击都属此类。对待客观的逆境,一些人能够心平气和、自强不息;对待人为的逆境,人们却往往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曾昭抡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在于:他知道自己被打成右派、被撤职是遭了冤枉,却能波澜不惊地对待人生的挫折,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好的一切。

   淡定之于人生,其意义不亚于氧气之于生命。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高的职位、多富裕的家产、多大的名气,而在于他成就了怎样一番事业。而任何一种大成功,都是需要耗费我们全部的心血和毅力的。没有一种淡定的心态,见了好处都想得到,遇了挫折就唉声叹气,我们肯定寻不到成功的大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淡定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选自《成功之路》2011年第5期)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一下作者的论证思路。2.请根据作者的思路为第4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60个字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蟑螂的颂歌

  □杨丽艳

   每每提到蟑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脏”。其实,蟑螂比人更爱干净,除了吃饭、睡觉与工作,它每天做的就是清洗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蟑螂帮忙清洗发霉发臭的杂物,人类产生的垃圾将更容易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且蟑螂总是昼伏夜出,尽量减少和人类发生冲突。人类活动延迟,蟑螂的活动时间也向后推。

   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哈罗伊博士研究发现,蟑螂是一种非常讲“民主”的昆虫,它们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民主”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在蟑螂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地位平等,在做出事关整个群体的“重大决定”之前,它们要进行集体“讨论”。

   小小的蟑螂,一旦遇到难题,通常采用“群议”的“民主”方式来解决。哈罗伊说:“蟑螂彼此间用气味和触觉进行交流。”

   他做了个实验,把一些蟑螂放在一个盘子里,盘子里有三个可供蟑螂藏身的“庇护所”,以检验蟑螂的群体行为。实验表明,蟑螂利用触角试探、接触以及更多的其他行为,经过“协商”之后,非常完美地分配了“庇护所”。

   比如,他将50只蟑螂放在有三个“庇护所”的盘子里,每个“庇护所”可供40只蟑螂藏身。但是蟑螂经过“协商”以后,25只挤进第一个“庇护所”,其余25只则进入第二个“庇护所”,留下第三个“庇护所”完全空着。蟑螂在资源利用方面,在竞争和合作方面,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

   哈罗伊说:“蟑螂是一种得益于集体共存的群居性动物。”群居生活增加了它们繁殖的机会,促使它们共享类似于“庇护所”或者食物这样的资源,使其在干燥环境中免于脱水而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蟑螂的这些行为模式,使它们能够优化群体规模。

   中国古代药典说,蟑螂经过科学方法入药后,对跌打损伤、骨折、坐骨神经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疗效不错。专家还发现,蟑螂未来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协助人类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人们在对蟑螂的研究中,发现其含有三种成分可抗衰老。一般大脑神经细胞死后不再复生,但这三种成分可延缓细胞死亡时间,甚至可使神经细胞再生。

  (选自《科学24小时》2009年第3期)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说明思路。

   2.“专家指出,人们利用各种杀虫剂杀死侵入居室内的蟑螂,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蟑螂这样的害虫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一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以为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1.先从正面描写孩子们在隆重迎接女教师的到来,接下来从侧面描写女教师因救人而牺牲,再写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她的前男友毅然辞职前来支教,最后叙述孩子们写作文怀念女教师。作者运用白描和烘托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盛赞了女教师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2.不能去掉。因为它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交代了男老师前来支教的原因,使故事更耐人寻味。

   二、1.作者从自然界现象入手,引出论题“淡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淡定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坚定地驻守于内心的行为”,接着引用著名化学家曾昭抡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该论点,再运用对比论证阐明淡定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淡定其实也是一种智慧”。2.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克服内心的伤痛,淡定坦然地面对一切,耗时数载终于写出《史记》这部鸿篇巨著,给中国历史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1.作者先从澄清人们对蟑螂的错误认识入手,对比引出说明对象,接着运用举例子和分类别的方法介绍了蟑螂的四个特点,最后引用资料介绍蟑螂巨大的药用价值。2.放在第6自然段跟第7自然段之间最合适。因为它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主要引出下面对蟑螂药用价值的肯定。

201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四:概括形象

考点阐释

   形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形象的含义有所拓展。“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形象考查的要求。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形象除了指常见的人物形象外,还指自然界中的物。风云雷电、日月星辰、雨雪冰霜、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动物,等等,都可以是形象。如2011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试题,要求“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要求对“荷”的形象加以品析。

   简言之,概括形象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人)或者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虚拟想象的(《西游记》《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或动物形象即是)。不同的形象反映的生活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道理也就不同。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对形象的考查,一般是要求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分析某个事物的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的归纳格式为:运用了……的描写方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品质等。

  应对策略

   一、把握常见形象的寓意。

   自然界中的不少形象在古典诗词里已固化为某种寓意,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形象具有借鉴意义。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团圆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鸿雁、青鸟、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现代文中,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中的“松树”,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风格;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着敌后广大的抗日军民;冰心的散文《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的“小蜜蜂”,象征着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等等。

   把握常见形象的寓意,有助于同学们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准确地把握现代文中的各种形象。

   二、着重把握人物形象的神情面貌、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

   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就是在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和躲于勒中体现出来的,通过这些生动的情节,突出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2.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忏悔!……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过的戒尺。”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不好好学习的懊悔,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恨。又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的语言和外貌(穿着)描写,活现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穷酸的读书人形象。

   3.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如曹雪芹的《香菱学诗》中,香菱的身份低贱,生活经历坎坷,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才苦志学诗,因此她的性格是“痴”;黛玉失去父母,寄人篱下,在某种程度上与香菱可谓是同病相怜,所以她才会用心教香菱学诗,所以她的性格是热心,善解人意。

   三、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司马迁《史记》的“本纪”中,对人物经历叙述完后,都有一个“太史公曰”,发表的就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常发表作者对人物的议论。这会对读者全面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例如: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龙应台《山间小路》)

   将人物形象置于特定环境中,要求概括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同学们可先从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什么意境、提供了什么背景等角度,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再从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总结出环境描写烘托出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本段描写了宁静幽雅的书院,反映了作者对千年文化的思考。环境描写突出了书院环境的宁静幽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烘托作用,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出一个聆听中华古老文明声音的文人睿智沉思的形象。

  真题解析

   一、(201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国]凯瑟琳?比恩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解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考生要分析和归纳文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放到事件中,看人物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态度、行动,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人的反应(或评价);也要综合全篇,尽可能地使人物形象概括得全面,客观公正。做这类主观题,考生可以适当摘录文中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加上自己的理解,组成简洁的陈述句。最好根据分数设置,分条作答。答案: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二、(2011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踩疼了雪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妈妈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解答这类题,就需要考生把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物的特征就是人的特征。答案: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也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柔弱的人

  □[俄国]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但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待了两个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修长而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呶,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呶,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选自《微型小说选》第七册)说说文中的“我”和家庭女教师各是什么样的人,并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周庄

  □曹乾石

   落日黄昏,喧闹、燥热了一天的周庄渐渐地恢复了宁静和安谧。

   长长的石板街上,飘浮着丝丝缕缕的白天余热,被河埠上爬上来的阴凉水气荡漾得清凉宜人,柔柔地拂着脸颊,惬意而温馨……深深的幽弄里透着阵阵古朴灵气,噼里啪啦纷纷打烊的店铺里溢着万三蹄的脂香,那有着900余年历史的街巷里还氤氲着游人飘洒下的现代温情。

   没有了白日如潮人流的街巷显得舒谧和幽深,更显历史的深邃、年代的久远。躺在藤椅里的老人闭着双眼静静聆听着阶石上收音机里播出的悠扬的评弹,劳作了一天的汉子坐在店铺的门板上蘸着生意经喝酒,河埠上浆洗的妇女洗涤着辛劳的汗水和烦恼,那贴着巷沿斑驳的墙壁比试身高的顽童是在丈量自己,还是丈量着历史?

   大多数的游客夹在匆忙的人流中带着满足、茫然或是遗憾走了,唯有那周庄的迷恋者。三三两两地在那屐痕深深的青石板街上徜徉着。他们的脚步神圣而小心翼翼,既想把古镇的历史探个究竟,又深怕惊醒那千年的长梦。他们坐在临河的小酒馆里,一边品尝着万三酒,一边品味着周庄悠长的历史……

   站在声名远播、拙朴深沉的双桥上望着苍穹,整个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就像一整匹靛蓝的绸布,高高地笼在上空,此时的河水也变得碧绿而清爽,散发着淡淡的波光。河岸边一幢幢小木楼显得肃穆而安详,放眼望去,那清澄的苍穹、碧绿的河水、参差的老屋、悠长的水巷……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一只只小木船急速地从爬满青苔的桥洞中穿过,那劳作了一天、体魄健壮的船娘有力地扭动着腰肢向家中摇去,黝黑的面孔上弥漫着疲惫,却掩饰不住对家人的渴盼和钱袋饱满的踏实。怪不得,船摇得多么欢快啊!

   一阵悠扬的琵琶弦子声绕过小巷,穿过敞开的门传来。循声觅去,在桥旁的酒肆里正在举行“社戏”,那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一张张红漆八仙桌围坐着上了年岁的老人,肯定都是老听客了。乐器欢快地奏着,那是在“闹场”,招呼着听客。瞧,那老太摇着大蒲扇,迈着碎步颤悠悠地赶来,背剪着双手的老头脸上还带着酒后的酣红。三男一女一档,有说有表有弹有唱,演绎着一段古老而缠绵的爱情故事,使那年迈的老人回忆起了年少的情景。那起劲地拍着录像的老外,睁着惊喜的蓝眼睛,虽然听不懂说唱些什么,但分明已经感受到了那特有的情景和氛围……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挂在廊檐下的大红灯笼都已亮了起来,一盏连着一盏,好似挂在腰间的红绸带。河边一棵棵的古树上缠绕着串串彩灯,河埠的石缝里嵌着霓虹灯,把夜晚的周庄装扮得朦朦胧胧,犹如一个羞涩的村姑。各色灯光映照下的水巷极富层次感,丰富而不迷乱,热烈而不张狂,美丽而不妖艳,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水乡村姑的种种神态。桨声灯影中,一只灯船从不远处慢悠悠地荡来,在水中晃出一圈红晕。小船通身披满了彩灯,敞开的舱门外端坐着一位红衣少女。穿着红绸衣的少女亮开了甜甜的歌喉,挥舞着柔软的手臂,唱着婉转的江南山歌。甜甜的带着温香的吴侬软语从少女的口中飞出,从慢慢滑行的灯船飞出,陶醉了两岸的闲人和夜游的客人。

   我伫立岸边,看灯船渐渐远去,细细欣赏着眼前的一切。一对恋人依偎着呢喃地从我身旁走过,留下一双幸福的背影。

   周庄的夜是一幅画,无法用色彩描绘;周庄的夜是一首诗,无法用语言抒写……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1月25日)

   夜周庄与白日里的周庄相比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描写来表现夜周庄的这个特点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忘不了的恩情

  □公孙燕

   我妈妈在整理书籍时,发现了一张借条,一看,惊讶不已。这是一张二十年前的借条,是本地富人张大可立的。那时,他向我们家借了两百元钱。那时的两百元钱可不是小数目,爸爸妈妈至少要省吃俭用一年多。我们家的日子现在仍不宽裕,爸妈所在的工厂倒闭了。现在爸爸在深圳一家合资厂当门卫,都近五十岁的人了。爸爸的一千元月薪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用,一份寄给读大学的弟弟,一份寄回家,这三份都是做生活费用。妈妈想起来了,这张大可那时是刚从乡下进城来,曾经借住在我们家隔壁,那时好像是借钱买人力车。当时是一面之交,非亲非故,就借钱给他了。张大可现在可是有钱人了,他这么多年开出租车挣了不少钱,在“龙香阁”花园买了一套房子。妈妈想了又想,便拿这张借条去找张大可兑钱,但又担心张大可不认账。妈妈说去试试看。

   好不容易才找到张大可,张大可好像已不认得我妈妈了。我妈妈把借条给张大可看,张大可这才吃惊地望着我妈妈,说:“你是嫂子?”那时候,张大可把我妈妈叫做嫂子。我妈妈说是。张大可看着我妈,问了我妈家里的一些情况后,一会儿,竟呜呜地哭了,说:“嫂子,这么多年了,我没去问过你们,没去看过你们,我以为你们的日子过得比我还好。我对不住你们。我这个乡下人有了钱是不是忘本了?”我妈没想到张大可会这样,连忙说:“这也不怪你,大家都忙着过日子不是?”

   张大可二话没说,当即拿出两千元钱双手递给我妈。我妈说:“不用这么多,我只要两百元。”张大可说:“二十年了,嫂子,两千元不多。”但我妈还是只要两百元。

   妈妈拿了这两百元钱,就给爸爸打电话,告诉爸爸这个月不用给家里寄生活费了。妈妈说了把张大可二十年前的借条拿去找他要钱的事情。

   第二天,爸爸给妈妈打电话,说他想起来了,张大可借的钱第二年就还了,只是那时他一时找不到借条,所以没能撕这张借条,没想到这借条躲了二十年,又出来了。爸爸叫妈妈赶快把钱还给张大可,并向人家道歉。

   妈妈就拿着钱去还张大可,并连连道歉。张大可说:“我记得这钱好像没还啊。”妈妈说:“还了的,孩子他爸不会说错。”

   这以后,读大学的弟弟每月都会收到一张五百元的汇款单。我们知道,这是张大可寄的。收到钱后,我们每月都会立一张借条给张大可,而张大可过后都把这些借条撕了。他保存着的,是二十年前他立给我们的那张借条。用他的话说,是这张借条使他现在有钱的,他想起二十年前他没钱的时候曾经得到的帮助,现在他要记住。

  (选自《感动中学生散文全集?阳光的味道》)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中的张大可这个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我”是一个幽默风趣、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人。理由:“我”在为家庭女教师尤丽娅发工资时,故意开玩笑,找出种种理由克扣工钱,可见“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当“我”看到尤丽娅是那样的软弱和屈从时,又对她产生了同情,因此“我”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人。家庭女教师是一个逆来顺受、柔弱羞怯的人。理由:她明知“我”克扣她的工钱是不合理的,甚至还无中生有说她中途支取了超出实情的钱,但是她却“一语不发”,在最后仅得到11个卢布时,竟还表示“谢谢”。

   二、特点:宁静和安谧,如诗如画。作者通过描写街巷、双桥、社戏、彩灯来表现。

   三、张大可最突出的特点是懂得感恩(或:知恩图报)。因为在“我”的妈妈拿着二十年前的借条去找他还钱时(其实借钱的第二年就还了,只是妈妈不知道),他不仅没有说出真相,反而拿出两千元钱来还,尽管“我”的妈妈只要了他当年的借数两百元;知道“我”家的日子艰难后,张大可每月寄给“我”读大学的弟弟五百元,并把每次我们打的借条撕了,却保存着“二十年前他立给我们的那张借条”。

 

 

马占才

【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三: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相关文章:

中考数学专题备考复习资料02-10

中考语文复习要领04-14

中考语文备考工作计划11-06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文学常识(中考复习)04-14

中考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2-06

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资料02-23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01-21

中考语文辅导--作文思路与对策04-14

中考语文必备的复习资料02-23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