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谈名家笔下的失误(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23: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吹毛求疵-谈名家笔下的失误(教师中心稿)

黄村八中  袁洪智

吹毛求疵-谈名家笔下的失误(教师中心稿)

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文学家,用他们的心血、才智和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学珍宝。每当灯下开卷,徜徉于文学艺术的长廊中,总有无尽的享受:或让人凝思,或让人感喟,或叫人振奋,或使人神伤……书读久了,爱吹毛求疵,特别是某些教语文的老师,更爱较真,职业病。其时,即使名家,笔下偶有失误,也不足为奇。笔者于此举出几例,与喜欢文学且爱“求疵”的朋友共同探讨。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的《劝学》,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在此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其大意是:螃蟹有六只腿,两个鳌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没有安身的地方,是用心浮躁。把螃蟹说成六条腿,恐怕绝非笔误,而是作者观察不够细致。虽然,有人为之辩解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和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但总觉得此说太牵强。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小李杜”,可见二人诗名之大。李商隐写过一首传诵古今的《无题》诗,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可仔细品味,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熟悉春蚕的朋友都知道,春蚕的生命历程是这样的:从春蚕孵化成幼虫→成虫→吐丝后变蛹→脱去蛹壳蜕变成蛾→蛾产卵后结束其生命。这当中,春蚕吐尽丝后,并没有死,而是改变了生命存在的形态,成了蚕蛹。看起来,李商隐的确没养过蚕,也没看过别人养蚕。如果以上所求是“疵”的话,那么李老先生这两句诗是否应改为“春蚕变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更恰当呢?可话又说回来,真那么一改,也就没什么诗味儿了。李老先生地下有知,也会骂我班门弄斧了。

现代著名的作家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假如这三种果树真能同时“都开满了花”,的确美丽动人,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桃花开,杏花谢,谁向梨花叫姐姐”,它清楚地说明了这三种果花开放的先后顺序。看起来,为了把整个春天点缀得五彩缤纷,艳丽多姿,花儿们是有严格分工的。她们决不会根据人的主观意愿,为争一时之妍,而违悖时令的盟规,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去乱开一气的。笔者认为,作者在描写这段春景时,为了突出春天果园的美,让几种果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而忽略了这几种果树开花的时间差。从整篇作品看,这个“疵”点虽不伤大雅,但也算美玉微暇吧。

当然,文学作品可以打破真实的限制,对所写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但这种加工和创造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

掩卷而思,名家笔下尚有失误,作为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更应该注重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和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少出笑话。

【吹毛求疵-谈名家笔下的失误(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郑振铎笔下的三处失误(网友来稿)04-14

谈病句试题的设计(教师中心稿)04-14

学习方式琐谈(教师中心稿)04-14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谈骨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也谈人言可畏(教师中心稿)04-14

谈骨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谈人文性日记评语(教师中心稿)04-14

偏义复词例谈 (教师中心稿)04-14

病句辨析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