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风采的戏曲音乐

时间:2022-04-14 13:29: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别具风采的戏曲音乐

摘自《中国戏曲》

别具风采的戏曲音乐

戏剧音乐的特性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它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着戏剧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情境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这种戏剧音乐有白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从产乐的角度看,戏曲属于中国人的音乐戏剧。它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家个人专业创作的音乐传统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仍然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第一,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与各地的方语音、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第二,各个剧种的音乐,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凝聚着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第三,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方言语音不同,口头传唱的腔调就会发生若干变化。这种可变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调演变为风格或地域语音不同的腔调;同一剧种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传统的戏曲音乐,便是按照民间音乐的这种衍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第四,历史上的戏曲音乐创作,演唱(奏)家同时也就是作曲家,演唱(奏)的过程也即作曲过程。换句话说,即作曲的过程与演唱(奏)的过程,两者合而为一。因此,戏曲演唱或演奏中处理唱腔或乐曲的方法与技巧,往往包含着作曲法在内。以上民间性的特点,几乎存在于所有声腔、剧种之中,包括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只有昆腔,这惟一的一个,是出自民间而后过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等革新,以文人清曲唱加以规范化了的,由文人、曲家定腔定谱的剧种。但它也不同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在艺人的演唱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灵活性,有着地方化的衍变。

    戏曲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程式性。戏曲音乐的程式,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唱腔体制(唱南北曲的曲牌体或唱乱弹诸调的板腔体)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锣鼓点等的结构、技术及其运用,无所不在,非常丰富。任何剧目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不是抛开传统,而是在传统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新的创造。程式的运用有一定的法则。不问的声腔、剧种,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乐程式。基于音乐的逻辑性,对程式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严格规范的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又可以灵活自由地掌握。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了戏曲音乐程式的表现功能,是进行戏曲舞台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音乐团其民间性与程式性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专业水平、民族特色与美学意义。这种特点,直至今日,仍然保留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之中。

 戏剧音乐的构成

     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所唱曲文体为长短句曲牌,高腔和昆腔。高腔的特点是“一唱众和,锣鼓击节”,也就是由扮演角色的演员独唱,在句尾则由乐队人员帮腔或接腔,只用锣鼓击节,不用弦管乐伴奏。其风格粗犷、豪放。昆腔,到了公元16世纪中叶,音乐家魏良辅及梁辰鱼革新旧调所创之新声,文人制曲,定腔定谱,增添了笛、弦索等弦管伴奏。其风格轻柔婉转,与高腔迥别。第二代,是所唱曲文体为齐言时偶句格(即七字句、十字句),各有其“基本唱调”的梆子、吹腔、拨子、二凡、三五七、西皮、二黄,统称‘话弹诸调”。其中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京剧,在国内广为流传,在海外也享有盛誉。第三代,是唱民间花鼓、采茶、秧歌、摊簧、道情等民间歌曲或说唱曲调的“民间小戏”。如由唱书调发展而来的越剧;落子腔发展而来的评剧,黄梅采茶调发展起来的黄梅戏等,这些民间小戏生活情趣浓郁,颇具活力,可塑性强。总括三代戏曲音乐,均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音乐也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戏曲剧种的I4个。这些剧种有的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的是本世纪5O年代以后从本民族歌舞、说唱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其原因在于乐器所奏出的音乐,虽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长于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历代有成就的演员,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汉语四声字调,抑扬顿挫,也是念白音乐美的基础。各种念白形式,如京剧的韵白、京白、方言白,就是语言与音乐的不同程度的结合。 

    戏曲众多的演员,在演唱上的贡献,莫过于唱腔上的流派创造。演员和乐师在本剧种腔调基础上创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乐作曲的实践意义。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合作创腔,就是典型的事例。京剧中旦行的梅(兰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越剧中小生行的尹(桂芳)派、范(瑞娟)派,旦行的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在唱腔艺术上享有声誉的流派。

  

器乐伴奏的功能

     戏曲采用器乐作为表现手段,主要用于伴奏唱、做、念、打,即表演艺术,以及为了开展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器乐伴奏的任务由乐队担任。戏曲乐队由两部分组成,弦管乐部分称文场,打击乐部分称武场。合称文武场。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伴奏,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曲牌(属场景音乐)。武场的主要任务是用击乐器打出锣鼓点,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有序。并且,在鼓板师父的领奏(指挥)下,调节和控制全剧的节奏。器乐在戏曲音乐中虽处于辅助地位,但它有声乐所不及的长处 。 器乐包括的多种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有其不同的性能和色彩。 

    各个剧种乐队的乐器组合尽管有所不同,但鼓师的作用和主奏乐器的作用却相同。

    中国戏曲音乐的主奏乐器有:昆剧的曲笛,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梆子戏的板胡,京剧、汉剧等皮黄戏的胡琴,以及山东吕剧的坠子琴等等。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方法,常常是形成这一剧种特有风格色彩的重要标志。从们听到主奏乐器即能判明是什么剧种或声腔在演出。

    打击乐器在戏曲中使用极广,有突出的艺术效果。戏曲的唱、做、念、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它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舞台气氛。 

    戏曲器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曲牌,打击乐的各种锣鼓点,构成戏曲中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的运用力求简练,求其意到,很近似中国的绘画风格。

 戏曲音乐的革新及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四十多年来在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员、乐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唱腔、唱法、伴奏、乐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戏曲音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剧目的创作(包括历史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两类剧目),其方法是:一、总结历史经验,采用固有的作曲方法与手段;二、借鉴、吸收、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法。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前进。

    唱腔是各个戏曲剧种音乐的主体,是最有剧种个性的表现人物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吸收。这种吸收包括:剧种内部各行当之间的吸收;对兄弟剧种唱腔的吸收;对歌曲、民歌、说唱等姊妹艺术的吸收;对语言音调的吸收等等。

    当代唱腔改革的另一表现是根据传统唱腔的某些旋律、节奏、重新组合唱腔,发展新板式。如在豫剧《朝阳沟》、吕剧《李二嫂改嫁》粤剧《关汉卿》等戏里都有这类新的突破。

    为适应新的内容,对传统戏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 在新剧目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如在《沙家浜》中《智斗》一场,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的对唱,就是传统表现形式的妙用,它表现了三方复杂微妙的矛盾关系,并显示了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戏剧性且脍炙人口。

 

【别具风采的戏曲音乐】相关文章:

戏曲人物说课稿05-07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09-12

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总结08-24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04-10

戏曲的表演程式(教师中心稿)04-14

多彩的戏曲行头(教师中心稿)04-14

戏曲大舞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11-20

中国戏曲之最(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意识及特征(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