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42: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文/韩承金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药

  【导学新概念】

ァ 兑》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但在《药》中,作者并没有着意表现革命者的英勇牺牲,也没有重点去痛斥清政府惨无人道的暴行,而是把革命者的遇难放置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表现出了明确的反封建主题。

ァ≌馄小说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结构全文。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

ァ≡亩琳馄小说,可从把握小说的结构入手,分析不同线索上的人物形象,最终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明确把握。

ぁ 咀柿舷允酒痢

  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二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是给华小栓治痨病的,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从以华、夏这两个可以代表中国的字眼为姓,可知作者的忧愤之深广。

          --杨义《中国叙事学》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茅盾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呐喊》:“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在小说《药》中,鲁迅先生采用的新形式就是它的双线结构,即设置明暗两条线索。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迅速地找出小说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画出小说的情节结构图。

  明确:四部分情节发生的时间依次是“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这一年的清明”。情节发生的地点依次是刑场、茶馆和坟场。明线上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们谈“药”和华大妈上坟;暗线上的主要内容在前两部分都属暗示,暗示了夏瑜的就义和其血被吃。第三部分属侧面描写,写出了夏瑜的一些思想性格,第四部分写夏四奶奶上坟才是重点。

  之后,分析明暗线上的主要人物。明线上的主要人物应是华老栓夫妇,应重点注意小说对老栓夫妇(特别是老栓)所作的心理刻画。有四处需注意。第一处是华大妈掏钱和老栓接钱时的动作,第二处是买药路上老栓的感觉,第三处是买上药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觉,第四处是老栓夫妇看着小栓吃药时的眼光。集中看待这四处刻画,可以认定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栓对“药”的功效的迷信。正因为他相信这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痨病,所以才不惜用辛辛苦苦攒来的一包洋钱拿去买药。也正因为他相信,所以去买药时他才高兴得“跨步格外高远”,回来时又显得那么谨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暗线上的主要人物应当是夏四奶奶。对于夏四奶奶,应注意分析她的心理和语言。具体地说就是上坟时,当她看到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时表现出的“踌躇”和“羞愧”,还有看到夏瑜坟头上的花环时认为是瑜儿“显点灵”的话。

  然后通过分析明确,小说之所以对主要人物作如上的刻画,其实都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和无知。如果是现在有人得了肺结核,大概谁都不会像老栓那样去寄希望于一个人血馒头,可见老栓的愚昧。“显点灵”的说法也反映出夏四奶奶的落后无知。另一方面,这样的刻画还能表现出人物灵魂的麻木和不觉悟。老栓买药时是知道遇害人的身份的(因为有许多闲人在围观),可他还是把蘸了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买了回来给小栓吃,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冷漠。夏四奶奶的“羞愧”表现出的是她对儿子以及儿子从事的革命的不理解。这其实也正是革命者夏瑜的悲哀。只要拿高尔基《母亲》中的尼洛夫娜与夏四奶奶作一比较,就可看出一般群众的认识境界来,当然也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来。《药》所描写的正是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愚味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何以见得是辛亥革命时期?从小说有关时代背景的暗示上就可断定。比如士兵衣服前后的“大白圆圈”,“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还有夏瑜说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以上工作,无论是画情节结构图,还是分析明暗线上的主要人物,都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需引导点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B

  鲁迅先生在他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在小说《药》中,作者要“揭出”的是什么“病苦”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去分析。

  《药》中明确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夫妇、康大叔、夏四奶奶和花白胡子等茶客,从侧面暗写到的人物有夏瑜和夏三爷,还有街上的许多“古怪的人”。把这些人物进行分类,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愚昧麻木的群众,如老栓、夏四奶奶、茶客和那些“古怪的人”;一类是革命者,如夏瑜;一类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如康大叔和夏三爷。

  小说是如何写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首先应该明确,革命者夏瑜是因本家夏三爷的告官而被捕,又因刽子手康大叔而遇害。而那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对夏瑜被害表现出的是冷漠、不理解,甚至是欣赏;对走狗帮凶表现的却是恭敬、羡慕和低声下气。当凶残、蛮横的康大叔在茶馆里高声叫嚷时,所有的人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在为他倒茶时,还特意“加上一个橄榄”。

  这样的人物关系,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征,又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具体解说参看设计A。

  附板书设计: 

 

  设计C

  先简介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读小说把握基本的故事情节,最后重点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描写,尤其是第四部分对花环和乌鸦的描写。

  行动描写。开头写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取钱时的“掏”,老栓接钱时的“抖”和接钱后的“接”,充分表现了老栓夫妇的贫苦。后边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老栓时,一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刽子手康大叔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写花环。单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读者可能也不理解这坟顶上的花环是从何而来,可以结合作者《〈呐喊〉自序》中的话去理解:“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坟顶上的花环,使作品带上亮色,使革命者不致于过于悲哀;毕竟还有同志在,为后来的革命者增添点勇气。

  关于乌鸦的描写。小说“微风早经停息了”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一个“静”字。因为这一段是在夏四奶奶希望乌鸦飞到坟顶上之后,这样的环境就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感觉,这种“死一般静”的感觉正体现出夏四奶奶那种迫切的、期待的心情。结尾一段写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是为了写“动”,以乌鸦毫不犹豫地向远处飞去,宣判了夏四奶奶的愿望落了空,充分地表现了对夏瑜母亲的愚昧无知的悲哀。

    项 链

  【导学新概念】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黑幕,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ァ 断盍础返墓顾继乇鹁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地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悲剧故事。学习本文,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去把握小说的思想意义和主题。

  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深刻,学习时也应作为重点。

  【资料显示屏】

  1.莫泊桑以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见长。他的短篇往往是开头平稳,中间突然转折,结尾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若用海面的曲线予以图解,则始而微波细浪,继而奇峰突起且急转直下,终而跌入海面,令读者视线未及而思绪纷起。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

  2.他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和丑恶风尚。他善于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社会的真相,又兼有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手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朴实优美,通俗易懂,在构思上往往不落窠臼,有新颖独到之处。

          (曹文轩主编《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全部内容共7节,中间3节为主体部分,与项链都有紧密的联系。第3节写玛蒂尔德向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第4节写玛蒂尔德参加完夜会后弄丢了借来的项链,第5节写玛蒂尔德凑钱赔项链。

  2.让学生谈谈第3、4两节中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第5节中暗示的作用。

  第3节写了玛蒂尔德由郁闷忧愁到高兴狂热的心理转换。她愁的是身上“处处带着穷酸气”,她不愿“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她高兴的是在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当时“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在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在借到项链之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小说以极度渲染的夸张手法,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忐忑不安,接着又用了一连串传神的动词,刻画了她的失态相,从情感上为下文丢项链后的苦恼和赔项链时的艰辛蓄了势,作了铺垫。

  第4节则写了玛蒂尔德由无限的幸福满足到无边的惊恐懊丧的心理转换。夜会上,“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小说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真实地描摹了玛蒂尔德“狂热的跳舞”时的心理感觉,她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这又进一步为后面的苦恼蓄了势。丢项链使玛蒂尔德从理想的云端里一下子摔落在冰凉的地板上,她“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这样大起大落的心情变化,会让读者不由地替玛蒂尔德担心:她能承受如此重大的打击吗?面对如此不幸的灾祸,她该怎么办?

  第5节的暗示需注意两点:一是珠宝店老板告诉她“只卖出这个盒子”,一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这两处交代,已隐隐暗示出项链可能是假的,同时也在暗暗地为玛蒂尔德的故事着上了些许悲剧的色彩。

  3.小说的第1、2节和第6、7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它与题目“项链”有什么联系?

  第1节写玛蒂尔德的家境与梦想。那些梦想与她的家境身份是那样的不协调,但越是这样,她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越是躁动不安。这一节其实是交代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不顾实际,爱慕虚荣。这也正是第3节中一定要去借项链的原因。

  第2节写教育部长的一张请柬给玛蒂尔德的家庭所带来的不平静。这一节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这份请柬带给玛蒂尔德懊恼和悲伤。可通过设问引发思考:玛蒂尔德是不满意这样的机会吗?当然不是。她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机会的确难得,这样的机会或许正可以让她的梦想变为现实,她之所以让丈夫把请柬送给同事的妻子,只是想把这机会把握得更牢固一些罢了。做衣服花掉了丈夫原准备买猎枪的款,这是她为满足虚荣心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她悲剧的开始。后文的借项链便是第二步,是悲剧的发展。

  第6节写玛蒂尔德为偿还赔项链所借的债务而过的艰苦生活。这是一种穷人的生活,它与玛蒂尔德原先所过的生活,以及她所梦想的生活,形成明显的梯级分布,这就有助于对玛蒂尔德的身份的定位,把她说成是一个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妇女。写玛蒂尔德过一种穷人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赔项链所付出的代价,亦即爱慕虚荣所付出的代价。这属于前面情节的补叙,也传递出一种隐约的讽刺来。

  第7节写了后来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偶然相遇。作者在这一节中再掀波澜。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尽管她苍老了许多,但毕竟还清债务仍有如释重负之感,她的心也毕竟轻松了许多。就当她满心欢喜地要享受这份轻松的喜悦时,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句话又给她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打击。这一突如其来的刺激,又一次让我们为玛蒂尔德的命运担心,同时也进一步地加重了对人物的讽刺意味和悲剧色彩。

  小说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情节起伏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物情感喜忧对比的转化中,揭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对人们的毒害影响。

  设计B

  以对作品的解读为基础,以对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为目的,运用心理描写,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1.可用文后练习,让学生写一写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表现。

  要写好这个作文,就需认真地读小说,把握人物的性格。具体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与小说的一致性。

  2.请学生以“如果不是那份请柬”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好这篇文章的前提是理解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假如认定这根本原因是爱慕虚荣,那么即使没有部长的请柬,玛蒂尔德的悲剧也将不可避免,因为这是一种人物性格的悲剧。假如学生认为是教育部长的请柬打乱了玛蒂尔德的生活,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那么他就有可能顺着这一认识去写作。因为,如果没有这份请柬,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即使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她也只能是“梦想”而已,谁的心中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谁又能否认这样的梦想能给许多人带来一种精神的快慰和满足?但是,一份部长的请柬就让你的满足变为现实,既而变成一种惩罚和打击。也许,小说正是揭示了小人物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的主题。小说的结尾不也同样证明了这一主题吗?

  这一设计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对作品没有自己的理解,是很难写成功的。

  设计C

  在学生充分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及情感。预想学生中将会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观点,而它的正确性又让你觉得不能怀疑。这样的讨论必将加深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こ论忌上城

  【导学新概念】

  中国的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反映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学习《陈奂生上城》,首先应从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去把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其次应当重视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借助行为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手段来衬托人物心理。

  【资料显示屏】

  1.上城、转业和包产,使陈奂生经历了一番新的精神危机。长期困顿在农村的懵懵懂懂的陈奂生,用惊疑的眼光看到了城市的一角,本来是普通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变成了历险记。他用一个小农的尺度来衡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意之中的经济损失使他愤怒以致产生报复心理。但是,陈奂生经济上的损失又由他精神上的自得弥补了。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贫困在他身上是互为依存的。没有饭吃的年月,他的精神是空茫茫的,吃饱了肚皮之后,渴望精神上也能有所填补。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

  2.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朱湘南《迷失在异国他乡》)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学生自读小说,把握三部分情节的基本内容。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第一部分交代了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也就是农民的生活条件刚一得到改善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讲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心态和表现,同时也补充交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2.把握陈奂生在每一部分的表现,应集中把握他的心理和情感。

  第一部分反映他的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生活开始好起来,他相信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他“总是不会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

  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是很能想得开的,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了起来,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样的变化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小说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元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业社员,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他更觉得麻烦。从这当中仍可看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们还没有富裕到困一夜就消费五元的水平。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过的经历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他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陈奂生的乐与愁、喜与悲正反映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3.揣摩第三部分陈奂生再进房间时的心理描写。

  花了五块钱之后,当陈奂生再次走进招待所的房间时,他有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理:“出了五块钱呢!”于是他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故意立直身子,使劲地往椅子上坐下去;他用提花枕巾去擦脸擦嘴;他衣服也不脱,和衣睡在被子里。他反复强调的是“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这样的行为描写逼真地显现出陈奂生自私狭隘的心理,也显现出离现代文明人的距离之远。这也就是作者所慨叹的。

  陈奂生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和他的精神需求,真实地再现了刚过上温饱日子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他不同于坐上飞机外出旅游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举办西瓜节、水果节的中国农民,陈奂生是特定时代的写照。

  设计B

  自读小说,在基本熟悉内容的前提下,重点鉴赏暗示和巧合的写作技巧。

  暗示就是在某一情节内容出现之前先有一定的伏笔和提示,这是表现人物的常用方法之一。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在他住进县招待所之后淋漓尽致地全部表现了出来,而导致他住招待所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感冒。如果不是感冒,他就不会在火车站昏沉沉地睡去,当然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小说在前面就曾为这感冒作出了暗示。第一部分说他“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因此非买一顶帽子不可。第二部分写他没有赶在商店打烊之前买到帽子,“心情不挺愉快,一路走来,便觉得头上凉嗖嗖”。这两处都为他的感冒作了铺垫。第一部分末尾的那句话:“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也是一种暗示,暗示了这次上城将有奇迹出现,他将住进的是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他将得到令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的说话的材料。

  “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之一。小说中陈奂生碰到吴书记便是一个巧合。如果不是巧遇吴书记,也便不会有住招待所的经历,也就无法使陈奂生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了。巧中之巧的是,吴书记在他们大队蹲过点,还到陈奂生家中吃过饭,不然的话,即使吴书记见到陈奂生也不会认得,当然也就不会发生送他住招待所的事了。

  从前面已学过的小说中找一些巧合,谈谈这些巧合的作用。

  设计C

  阅读小说之后,直接让学生读读各自对陈奂生性格的理解和对这一形象的评价,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纠正和补充,通过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题。

  有条件的话,应让学生看看“陈奂生系列”中的其他几篇小说,以求得对陈奂生其人的全面了解。如没条件,教师可以简介一下另几篇小说的大致内容。

    守财奴

  【导学新概念】

  《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野心勃勃的老葛朗台从箍桶匠成为暴发户的发家史,成功地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形象。

  小说节选部分前面的情节是:葛朗台的弟弟在巴黎因破产而自杀,侄儿查理来到索漠城投奔他。欧也妮为了帮助堂哥查理,把她积攒的钱送给了查理,立即被葛朗台软禁起来,每天“只有清水面包,没有取暖的火”。随之他又借故逼走了查理。查理临走时,把母亲留下的梳妆匣留给欧也妮保管。就在这时候,葛朗台太太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欧也妮就要继承母亲的遗产,他就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可“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定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自己到死都能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

  《守财奴》虽是从《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来的,可它的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学习时可以先梳理故事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中去把握老葛朗台性格特征的不同侧面,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习这篇小说,还需要仔细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资料显示屏】

  小说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描写资产阶级发家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典型形象,暴露了资产阶级的一些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巴尔扎克曾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著名的典型,早已脍炙人口。

  巴尔扎克把资产者嗜钱如命的本质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资产者的典型。

  -おぃā锻夤文学参考资料》)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梳理故事情节,看看在不同的情节中葛朗台分别都有怎样的表现。

  《守财奴》的主体情节有三部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和看守密室。在一二部分中间穿插了葛朗台太太病故一事,在二三部分穿插了教女儿管家的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需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要写葛朗台抢夺梳妆匣,而不直接写他回家后就巴结诱哄女儿?其次,怎么从语言、动作和细节等方面来描写葛朗台。

  先说第一个问题。葛朗台本来是拿定主意要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的,可当他轻手蹑脚地走到妻子的房里时,他一眼看到了梳妆匣里的金子,于是他忘掉了预想中的一切,不顾一切地扑向了梳妆匣。这一情节的设计,印证了前面提到的葛朗台的执著狂:“看到金子,占有金子”,把葛朗台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再说第二个问题。动作描写有:“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年龄已达76岁的老葛朗台,看到金子之后,动作是何等的敏捷、迅猛,既形象地展现了葛朗台贪婪地攫取金钱的丑态,又真实地表现出他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性格特点。语言描写有:“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写出了看到金子后的狂喜,也写出了他的薄情寡义。在葛朗台看来,人与人之间只存在一种交易的关系,没有什么人情可言。

  语言描写还应注意葛朗台太太和拿侬说的话,即“上帝呀,救救我们!”和“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前者刻画出了葛朗台的凶残嘴脸,后者则显出他的蛮横和霸道。细节描写有:“他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在葛朗台看来,家庭里的夫妻关系、父女关系都需要金钱来维持,所以他“拿了一把路易来”。之所以“摔在床上”,是因为从他的内心来讲,他是不愿意随便拿出一文钱来给他人的,现在是没有办法。

  第二部分也应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他那反常的行为动作,二是他的语言。前者如:“葛朗台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写出了等待欧也妮在放弃财产文书上签字的紧张,生怕女儿改变了主意。还有:“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如此夸张的动作,揭示出葛朗台心中的无法抑制的喜悦,他终于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他应好好地感谢她。后者如:“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作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在葛朗台眼中,金钱就是生命,当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后,他就觉得有了命啦。同时,他不仅认为堂兄妹之间是交易,就连亲父女之间也是一种交易。一个被金钱扭曲了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三部分写葛朗台看守密室,也应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超乎寻常的听力和视觉,一是始终未变的占有金钱的语言。在葛朗台82岁时,老家伙患上了风瘫,他不能自如动弹,可守财奴的脾气却变本加厉。他大多数时间“迷迷糊糊神志不清”,可每当收钱的时候,便立刻清醒”。他还有令人吃惊的听力,“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呵欠都听得见”“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只要能睁开眼,“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我们不难看出,是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维持着葛朗台行将就木的生命。

  总之,从葛朗台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葛朗台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极端自私,对妻子对女儿都是这样,他从不考虑妻子女儿的心理需求,只想着自己的金子。葛朗台又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他聚敛金钱,守护金钱。他认为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只要给钱就可以解决。当太太死去之后,“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他的眼中、脑中只有金子,没有人性,没有情感。是金子让他作出了与年龄特征不相符合的举动,是金子让他作出了与病情特征不相一致的动作。金钱主宰着他的一切,金子就是他的命。小说正是通过描写这个极端自私、极端贪婪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拜金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还应说说两处穿插的作用。第一处穿插交待葛朗台太太的病故,使得情节向诱哄继承权发展,同时也可见葛朗台的吝啬。明知太太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而这就要了他的命”,但他还是舍不得花太多的钱医治太太的病。第二处穿插交待教女儿管家,仿佛就在安排后事一般。一般人一死百了,什么都不再牵挂,即使牵挂,更多的也是在感情上,但葛朗台牵挂的还是他的金子。他训练女儿,只是让她为自己管理钱财,“到那边”还需欧也妮向他交账,把葛朗台嗜财如命的守财奴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这一交待也为小说后面写欧也妮作了一个铺垫。

  设计B

  学生自读小说,能复述基本情节内容,集中做两件事:第一,欣赏品味小说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一些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如:“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咄,咄,咄,咄!”“看比动手更要不得。”“人生就是一件交易。”“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细节描写如:当欧也妮答应在文书上签字时,他生怕公证人克罗旭的多嘴使欧也妮翻悔,他说:“一言为定。”然后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一“拍”。当教士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他竟在让他亲吻那镀金的十字架时,“作了一个骇人的”“抓”的姿势。这样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是十分传神的。

  第二,就小说中葛朗台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做一些评价,目的在于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

  设计C

  让学生介绍小说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突出体现葛朗台吝啬性格的情节、语言和行动。然后再拿读本上的泼留希金与葛朗台作一比较,谈谈这两个吝啬鬼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也可以说说自己知道的文学作品中的其他吝啬鬼形象,以期加深对葛朗台性格的认识。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第一册 第二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初中第一册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引导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二册第六单元备课札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初六册 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第六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