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12:06: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

  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本学期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次课的教学先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提高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得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生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讨论、交流课,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但本次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课件制作中应加入一些环境污染前后的对照图片等,更直观的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开放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弹性和灵活性。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在本节课预先设置的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调整的.。如本节课中最后讨论时,学生群情激愤,有的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续性发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节课的内容,我便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氛围活跃,但不易控制,教师一定要备课充分,才能把握好课堂。

  不同的班准备的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教师要在课前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准备,补充未涉及到的内容,肯定新知识,才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场面。

  本节课是一节讨论交流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另外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创造潜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此节课随着学生展示,一步步让学生自我感受到心灵的沉重,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的心中敲响警钟。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谈谈我自己在《环境对生物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一、课题导入

  本节课所要讲的新知识是,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到导入,我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课题,以及利用多媒体效果进入教学主题的方式。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我的导言是,“五一长假,去你们哪儿了?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同学都会思考他五一长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生物,环境”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来。

  2.采用多媒体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自然风光,“水中,远处帆船,盛开的荷花”“东北虎在森林觅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赏后提出问题,“图片中的生物离开他们的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回答“生物离不开环境”,进一步提问“三者的生活环境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导引出课题: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图片鲜明,环境真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了分层。所有同学都能答上来“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三者的生活环境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所有学生能根据现有图片分析出来的。利用分层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都有问题可思考,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

  二、探究活动设计

  播放东北虎森林捕食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东北虎的栖息环境的组成因素,完成相应的分层思考题及《实验报告册》。

  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观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设计了分层,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提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都有事可干。对复杂问题的.探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

  三、教学检测扩展知识

  我们往往要采取课后检测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在这节课没有采取往常的检测题的形式,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运用实际的检测情境。将一株生长状况级差的盆栽花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为我的花卉设计一个拯救方案,并谈谈方案设计的依据,全班讨论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这一检测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美丽的花卉即将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位学生都情不自禁的怜惜它,都想改变它的生活状况,所以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表现了对这件事的极大兴趣。这一件检测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我想,我们的课后检测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有心的教师认真的设计创设情境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您创设的教学情境引领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4

  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用故事《找尾巴》导入,让生知道壁虎的断尾其实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又展示了几幅图片(北极熊的体色,壁虎的体色,不同环境中青蛙的体色,竹节虫的拟态,长颈鹿的变化,桦尺蛾因为工业污染体色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这一段我还加了趣味阅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生知道我们人类的不同特征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个阶段引起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很感兴趣,效果很好。并因势利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让生明白生物的生存斗争其实是很残酷的,或经历风吹雨打,或饥肠辘辘,会饥寒交迫,会被抓捕,所以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除了课本中举得事例,我重点给学生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重要,让生知道人类对环境的破会早晚会回报给人类,明白其实爱惜环境就是爱惜我们自己,对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效果很好。

  回顾本节课,感觉也存在好多不足,如:

  1、时间的分配上,有点前紧后松。应当拿出更多让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讲学稿的检查、管理应更系统严格些。

  3、如果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小组汇总,课上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会进一步地被调动

  4、讲课的艺术性有待欠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5、如果对学生播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影像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自身再学习要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我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平时自己对教学的想法和感悟记上,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遍,写成一篇教学反思

  2、多借书和看书,经常从网上查阅资料,丰富本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3、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探讨,以解决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4、多和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和教师的潜力。

  5、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希望我能通过再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跟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有所混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点。

  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提前采集鼠妇并观察其生活的环境特点,为探究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课前进行了分组,安排每组准备十只鼠妇、一个盒子(或用矿泉水瓶自制成圆盒)、湿土,将盒子设置成明亮以阴暗的两个对照的环境。探究式的学习激活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

  一、启发、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了探究性实验,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按照自己设计的计划和方案实施实验。教师发现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点拨。如:在实验中有个别小组由于没有抓到鼠妇,仅准备了一只鼠妇,也想做实验,我便因势利导: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又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每个组观察结果要计算平均值?最后还要取多个小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我便及时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在进一步探究中学生提出:假如在明亮和阴暗的两个环境中,用干湿度不同的土壤,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吗?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知道如何控制变量和理解对照实验的概念。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氛围中动手操作实验,显示出学生主动求知,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在整节课学生都能完全动起来,怀着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老师发挥了主导作用,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活动的平台。分组活动中,老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消除障碍,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三、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互助探究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组织,适时恰当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

  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保护生物的意识做得不够。学生在实验完毕没有将鼠妇放归自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中尚有欠缺,有待日后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应在教学最后提醒学生把鼠妇放回大自然中,并教育学生懂得关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关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二、由于这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学目标虽然顺利完成,但是整节课创新思维还不够突出。而且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个别学生没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可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想到如何上好实验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评价实验课也是不能忽视。按教材要求完成实验很重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师生围绕实验探究主题有关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让实验课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更符合学生好奇、好动表达自己的心理特点。更能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6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更应充分体现这一目的。听取了李老师和方老师的'课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导学提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我们要真正的实施起来。

  3、探究实验是这一节的重点,关键让学生学会制定方法步骤的思路,对于结果与结论在实验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学科学中探究实验的基础,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讨论计划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信息随机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5、在交流过程中,要强化师生之间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6、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7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其一,要注意及时而客观的学习及实验评价;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尽力备好鼠妇,对于我这里的学生,捉鼠妇的好奇心有,但极少学生能捉够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里有,捉不到,一个班有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抓到三五只,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学生很容易准备的材料——小鲮鱼,这样保证了每组都能参与。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同学就会对生物课有失落感,一节课尽是看别人学习探究,改材料后学生也很喜欢小鲮鱼,很有成功感,气氛热情高涨,更自觉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提高生物学的兴趣。

  课前还让学生把采集小鲮鱼或买鱼的过程用相机录下来,让学生体验小鲮鱼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鱼买鱼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事半功倍。生物学贴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技能时,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渐出真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8

  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讨论模式。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课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

  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进行点拨

  通过上面的检测,找出学生上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需要进行点拨及反馈纠正。这时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帮助其进一步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蜥蜴体色随不同环境而改变、雷鸟在降雪前就换上了白羽、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不动、蜂兰花瓣吸引雄黄蜂帮其传粉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在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体色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总之,通过这次多媒体课,我再次认识到了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当然也认识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弱势,比如说没有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于相关知识点的落实等,所以我以后还要更加强对这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多向组内其他老教师请教,尽量在最合适的时候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9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常识。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同学们争论不休。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我们自己的校园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原因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校园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未来的校园,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动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养花并不好,花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那么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认为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不仅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张文轩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

  〖小结

  同学们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办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可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0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1

  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特地把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模式。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问题引入新课

  在这次公开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由问题来提起学生的思考,让师生共同努力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等,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直接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们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后,提供给学生雷鸟在冬季如期换毛但冬季来迟了这是否是对环境的适应,启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在这一部分我还选择了舟蛾、枯叶蝶、叶蝉等各种生物的图片,来来练练学生的眼力,让他们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促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在这次教学中,我们为了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我们把对“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安排在课外进行,但也不是简单的布置一下,说说而已,而是发了一张记录单,要求学生应该如何测量,测几次等,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我们课堂上用他们的数据来说话。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五、存在不足

  在这次教学中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处师生互动较少,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处使用数据处理还可以更深入,在“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还可以再加强一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它使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我以后还要更加强对这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多向其他老教师、优秀教师请教,尽量在最合适的时候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2

  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材料,适时引导、点拨,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该设计适用性强,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基本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各小组成员的领悟能力也不均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3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实验、探究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与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设计思路与意图

  课前,学生自愿分成8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课堂上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设计一个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点明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学生们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整理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生物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整个教学的重心放在第二环节上,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提问质疑中有所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齐齐哈尔市热点校之一。生物实验室是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空间,两个微机室为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电子备课室是教师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都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相对较多,所以相关资料多,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也有条件在家里上网,查询、下载资料、信息、图片等。学生通过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食物容易长毛发霉;也见过橘子皮、面包上长的霉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稍差,但勇于回答问题,好表现自己。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在同学们企盼的目光中,老师捧着鱼缸走上讲台。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看着老师从鱼缸中往外取水。随着水越来越少,鱼几乎游不动了,学生越看越着急。这时老师将水又都重新倒回鱼缸中,鱼儿又欢快地游来游去了。学生们也松了口气。

  师:从刚才的现象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鱼儿离不开水。

  生2: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

  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鱼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哪些属于生物因素?哪些又属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鱼虫、人。

  生2:水、温度、氧气、阳光。

  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我们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但在汇报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请大家帮助明确:

  1、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见过。

  2、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生1:馒头放时间长了就会长霉。

  生2:我在家里仓房中的旧皮鞋上见过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爱长霉菌,我见过。

  生4:我家的墙角上长了一片很难看的霉菌。

  3、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冬天也会长毛发霉。

  4、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气。

  生2:还有阳光、温度、湿度。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他们的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第一小组率先登场,组长张扬利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探究空气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假设: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两块鲜馒头。具体做法是:将馒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一个有通气孔,另一个隔绝空气。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进行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两袋中都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通气袋中馒头上长出了白毛状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变成绿、黄、黑色斑块。最后连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馒头都七八天了,也没什么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

  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

  张亮:请问你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记录员刘鹏自信地答道:空气。

  邓林同学:我想请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将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计时员高萌萌说:这并不难,首先用蜡将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将袋内空气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胶带将针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莹若有所思地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

  这个问题问得第一组同学措手不及,有的同学说会长霉或坏掉,有的说不会。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争论中来,这时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球又重新抛给了学生: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有人说上网查,有人说问专家,这时王菲说:超市里的许多密封很严的食品袋上都标有保质期,如果时间过长,食品就会变质,但会不会长霉我不知道。不如让第一组同学接着将实验做下去。刘伟红抢着说:让事实说话吧!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最好。王菲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同学说,我们与第一组同学的课题、实验设计及结果都相同。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米饭。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第三组王琳同学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我们的课题是: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假设是:湿度会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是用烘干的馒头片和潮湿的馒头片。实验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将干馒头片和潮馒头片分别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紧口。再将装干馒头片的装置放到温暖的厨房里,另一套装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里,结果三四天过去了。两个塑料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谁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湿度。所以两个装置都应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这样也有了对照实验。就在第三组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相信你们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实验设计会更加完善。你们一定会将探究进行到底。

  第七组同学代表王辉发言: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与选择的实验材料、方案设计都与教材上是一致的,虽然大家会误会我们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但我们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搞了点创新:我们认为利用表格和文字来记录这个实验现象不形象也不生动,所以我们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来做记录,实验材料每有一点变化就照一组照片。请看这是我们组记录员刘红的杰作。同学们在抢着看照片的同时没忘了报以赞扬的掌声。

  师:由于时间关系,实验方案与汇报的小组相似的,我们课下抽时间再来探讨。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部分内容介绍了有关生物因素的知识。

  生:同种生物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生:不同种生物间,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关系。

  师: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2:我们组认为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是,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而且要设置对照实验。

  生3:我们同意前两组同学的观点,下面我谈谈我们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实验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对神秘的生命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继续探究食品种类不同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课外探究课题。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与新教材的运用,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实验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结果。所以,课前学生自愿分组,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倾听、互相交流,探讨更加完善、创新的实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所以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乐意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同时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学生自愿分组时,老师不过多参与意见,但注意做好将能力稍差,又不爱动手,不爱表现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信,增强能力。

  由于班额大,课堂上真正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确实是件难事,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设计不周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考虑全局、审时度势和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高老师在课的引入时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实验使学生悟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入主题。由于课前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分组,主动设计并实施实验,所以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汇报体现出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数据,学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地猜测分析,敢于面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高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地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疑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使我们看到,她早已认识到,一个问题、一次挑战、尝试新事物的一个愿望,都是推动学生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的动力。“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长毛发霉,那么我们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食品的种类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她用这些话语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探究实验也许不会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弃,不断地探究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到那时我们就会成才。看似简单的教学无处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议:由于班额大,不可能每一组(每一位学生)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记录在成长笔记(档案袋)中,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学。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处理中,学生不仅例举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还例举了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处理起来较紧张。我采用代表发言和资料整理相结合,课后把整理的资料办成“生物趣闻乐园”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开拓创新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提供许多信息和资料,若把握不好,也会超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全校搞一个“人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倡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01-0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4-0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2-06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01-18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03-0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12篇02-21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汇编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