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4-04-15 13:55:11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

  引言

  20xx年10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被学校派往合肥参加“和美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观摩了十位专家或名师的现场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学习之后,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在学校日常的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好。我考虑应该是教师更多的关注了自身的课堂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中学生彼此的思维碰撞的火花。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平等交流和合作探讨的教学,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学生会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引导、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逐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结合此次学习所得和自身的一线课堂实践经验,谈谈在情境、环节、手段、练习四个教学环节中的浅显的认识。

  一、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领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但实际课堂中更多的情境创设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与热闹,而忽视了数学内在的思考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洁一些、高效一些。

  在合肥之行的学习中,观摩了周卫东老师的《再认识百分数》一课,使我深深地被周老师的简洁教学情境所折服。

  周老师在一开始就直接发问:你认识百分数吗?随后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板书了自己认识的百分数。紧接着周老师继续发问:什么是百分数?(课件同时出示发问内容: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

  这样的'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一个问题提三遍的方式,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直接切入课题。

  二、?环节

  一些老师在准备示范课的时候,费尽心思地查阅和搜集资料,想把所以搜集到的资料都塞进教学中,使得课堂安排得过满。而学生上课,就像应付差事,走个过场,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别说领悟了,整个课堂像是安排好的话剧表演。

  在观摩黄爱华老师的《比的认识》教学中,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提出了二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环节设计过于烦琐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比?

  生:两个数相除。(这是书本对于比的定义)师板书:a:b=a÷b

  师:为了说明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就是为了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问题2:有什么用?

  用处一:比较大小

  用处二:变化量中不变的量

  用处三:不可比性变得可比性

  仅仅用这两个问题,就把这一课堂环节浓缩了,而且真正达到了以生为本、简约高效的目的。

  三、手段

  在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倾向,辩论、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具展示等异彩纷呈,只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法都硬生生地镶入课堂。而这些方法引入课堂只是带来了热闹。

  而在罗明亮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堂教学中,紧紧是让学生对另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的方式就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而学生思维直接地碰撞都是在围绕着课题转。

  师:你们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它们的关系?它们的意义?用处?如何画图?假分数假在哪?……

  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追问,对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解释,解释不清楚的老师继续追问,直到学生思路捋清了。在一些疑问中,老师鼓励学生上台当场辩论,在辩论中追述问题的答案。

  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进行手段的选择时,尽量高效、实用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四、练习

  在俞正强老师《年、月、日》的课堂中,俞老师的练习设置只有一个问题:姥姥在你家过了两个月,你猜一猜姥姥在你家过了多少天?(俞老师是通过和一个学生直接的对话创设出这么一个情境问题)

  俞老师仅仅用一个问题就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练习环节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俞老师的问题设计让我感受到课堂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

  1.练习要注重生活性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数学课堂上离不开生活。比如一例题,“小明买文具,所带的钱有15元。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若全都用来买圆珠笔,能买15支,买一支圆珠笔比一本笔记本便宜多少元?”这个题很好地将工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既能很好地使学生在解答中提高练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疲劳感。

  2.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中都注意力集中基本都不可能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练习时也要像新授课一样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上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分物游戏》时,我就设计一个简短的小熊请三只狗做客的故事,让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分骨头的事情,让学生用彩笔代替骨头给三只狗分骨头,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巩固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练习要注重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是十分有兴趣,所以练习的设计还要追求多样化,以保证学生有兴趣去主动的解决。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在练习环节就要注重开放性,不至于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以“7”乘法口诀为例,练习形式可有:①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一张乘法算式卡,去找那个拿着数的朋友。②接龙游戏:指名学生说得数,另一个学生说对应的口诀。③整理卡片:卡片上写上口诀,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卡片。

  4.练习要注重综合性

  比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道习题:女生和男生的比是(?),男生比女生少(?)%,女生占总数的(?)/(?)......

  如果给这道题目加上条件“30人,那么这30人可能表示哪些人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道题融入了百分数百分数和比的知识,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知识之间的相容性和差异性。这道题可以说量小质大,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结论:

课堂设计简朴一些,是为了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课堂设计简约一些,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更好的备课和备学生。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2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准确、教学中是否达成目标是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第一标准。有效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教学中包括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现行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许多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调整,这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有层次性,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更加有兴趣。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前激趣的有效性。在许多公开课时,时常会看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静息,教师等待上课铃声上课,我在上课时,充分利用了这几分钟的时间,在开课前就揭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圆的认识》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漂亮的自行车让学生观察,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前揭发。

  2、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烯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情境创设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一、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我安排了教师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二、针对性。创设出好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三、可操作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课堂质疑的有效性。课堂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表达的,如:猜一猜,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智慧老人,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知道些什么,你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请你对大家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你对这人问题有什么疑问吗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课堂全面关注学生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①课堂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让学生主动收集数学资料,如我在上《百分数》时,让学生自己收集百分数的知识,采用汇报的形式,用身边的数学进行教学。

  ②课堂要善于捕捉闪光点。课堂教学的过程充满了变数,预设和结果往往不完全吻合,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质疑,甚至会提出许多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不扼杀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③课堂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小组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要让每位同学发挥出作用。

  5、课堂时间安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一般的教学课堂应分为情境创新、揭示课题,整个课堂质疑,师生探究知识过程,层次练习,学生小结,学生对这节课学完后质疑,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调整,一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施。

  6、课堂教学要素融合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只有使各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发挥作用,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形成有效的教学综合力,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7、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棒、棒、棒、你真棒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上花篮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8、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9、课后反思的有效性。有效在于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节课后,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并作好教学随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和教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3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一、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xx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及价值观等方面与课堂有效性的关系上,现在把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总结如下: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呢?

  一、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帮助有心理困扰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后进生。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起自信。教师要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试问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宽松、自在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怎会不对他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呢。要学生亲近老师,老师必须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良好的开始,激起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设计《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就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我精心录制了转盘、观光车,缆车,电梯等视频来揭示课题。然后呈现游乐园的照片,让孩子们在其中去寻找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让孩子观察水龙头,风车,陀螺等实物。并欣赏录像《生活中的旋转》,将孩子们带进“旋转和平移”的世界。最后还让学生玩玩具,去发现并制造出旋转与平移现象,让抽象的数学和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的数学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讨论、交流,展现自我

  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实践运用阶段老师提出有长6米、宽4米的房间需要铺地毯,现在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看!学生的回答多精彩啊!不仅自己有了选择购买的方法还大胆提出观点帮助老师省钱。课堂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鼓励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要变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五、有效的评价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只有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才能使小学生能够愉快地、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法宝。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小小的一句评价,也许就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一根大铁棒去撬一把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无功而返。而一把小钥匙,轻轻钻进锁孔,身子一扭,锁就开了。大铁棒很不服气,而小钥匙说,关键是我了解锁的心。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5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为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并未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下基础。这个过程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结,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内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发展,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建立科学的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1.1梳理教材内容,整理数学知识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的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对所有单元的数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好铺垫和准备。基于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课教学时,老师要准确把握复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的作用与位置,保证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充分掌握。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把单元数学知识放入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促使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比例》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先让班内学生自行复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列举出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在纸上写出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会,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言,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到学生分享完,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最后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总结,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逐条梳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力求帮助班上所有W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在本单元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水平。

  1.2设置合理情景,有效开展复习课。为了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复习状态,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设置一个合理情景,把单元内所有的知识点融入到一节复习课堂内,同时需要把握单元内所有知识点的侧重点,注意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复习对象,为学生的复习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需要根据复习内容为学生呈现一些新鲜内容,因为小学生毕竟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什么吸引到他们,那么复习效果往往很差。在本单元内容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张地区卫星图,让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来为地图确定方向,还可以在地图上标出几个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点的位置,分析两个地点之间怎么走最近,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科学的道路。这个过程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可以回顾学习方位的确定方法,此外对各个地点之间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方位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鼓励学生找出两个地点之间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再次复习本单元内容。这次复习并不用采用传统的老师为学生逐一讲解回顾已学知识点的方法,而是为学生展示一张富于趣味的图片,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复习,把复习融入到识图过程中,不仅避免了学生因为对复习的厌倦导致的复习效果不佳,还可以把分散的单元知识内容整合在一张图表当中,实现了高效率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水平,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2.准确掌握复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到针对性复习

  2.1老师可以先把需要复习的单元内容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级,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先让某个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复习过程,然后让他解释在复习过程中依然觉得困难的地方,这样老师就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的复习状况,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复习,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往往可以很快掌握加法,但是对于其中的减法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因此老师可以对其中的减法进行重点复习。在复习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老师可以马上安排一个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就是刚才复习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并结合其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

  2.2突出复习重点。复习对学生而言往往没有什么吸引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老师可以突出重点,把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忽略不计,因为再次复习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把那些学习中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复习,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复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时,之前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对分数进行理解了,从最开始的"份数"到"商"、"比"等等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加深,老师在复习的时候可以不用再次解释"份数"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最先掌握的分数的定义,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完全掌握,但是对于比或者商的理解很多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了,基于此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案再次为学生展示分数作为"比"或者"商"的含义,为了有效保证学生的理解,老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也可以从纯数学的定义为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

  总之,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单元复习课的重要性,认识到根据单元进行复习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系统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充分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困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再现所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有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在系统归纳整理的同时,将那些比较近似或者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沟通或辨析,促使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与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放入对应的位置,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6

  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培养思维模式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只有教师学会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结合时代特征,引入全新的教学设计,把课堂结构优化,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下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探析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优化设计策略,相信我国教育工作者会在时代的浪潮下夺得数学教育中最绚丽的华章。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历史,奠定了国家目前教学发展的方向。尽管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开始追逐世界浪潮发展创新思维,但是教育领域的很多思想却没有完全跟随时代的步伐。这也就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问题,教师思想禁锢,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不能利用优化策略辅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学模式的固定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数学教学,仍然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把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里,进而导致学生只会“做题”去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学以致用,以上就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是阻碍我国数学教学高效策略的重要因素。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7

  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摆脱传统的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数学价值对人的发展的回归,成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通过设计现实主体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新问题的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使数学活动成为学生“乐学”的动力。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建立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平台,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真正落到实处,体现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的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

  一、操作性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操作性活动是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把学生的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操作性活动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准备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搭摆立体图形的活动,CAI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图形。又如《植树问题》一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环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统计“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的线段图,寻求植树问题在具体情景中的解答方法。又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走迷宫”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可供创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走迷宫,满足要求的走法很多,这就可以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广泛的途径和方法。这个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数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目标。

  二、角色转换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角色情感体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数学的美感在于研讨的答案的趋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在学习《负数》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角色转换活动: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教师发出“-3”“6”“与原点距离大于2小于5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活动,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天平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讨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等式及方程意义的理解。在《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一名学生以阅兵式总指挥的身份,其他学生为“兵”,训练和体验平移、旋转等基本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分。给出变换位置的图形,学生以“总指挥”和“兵”的眼光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特点,小组合作比赛寻找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点的位置与变换,以寻找最多条目的小组获胜。通过变换角色,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参与体验,较好地总结归纳出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用性活动

  实用性活动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用性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活动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观察日历的活动,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来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如学校要建个水泥篮球场,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模拟施工放线活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角等知识,教师给学习小组提供一根长绳、图钉、小木板,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既没有三角板,又没有量角器,怎样可以使得拉出线框的每个角都是直角?”又如目前大街上随时都会看到店家为招来顾客的许诺,诸如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买一送一等都可用来设计方程、百分数的应用题。在教学《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设计图案比赛,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万千变化,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自我监控活动

  在《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按下列自我调控单运用出声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过程并获得有关体验。

  解答分数应用题自我调控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操作性,由仅仅重讲解、推理、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由纯数学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性。活动式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活动式教学更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当然,活动式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师的影响,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为有益。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8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在目前这个把创新作为发展主旋律的教育时代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最基础的一点教学优化策略就是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基础的,要想在实现课堂优化,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找教学的出发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依傍,那么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应该落实教材的基本知识,客观的分析教材,在备课时,把教学效果进行想象与分析,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标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把教材中的三角形定义等进行分析,考虑课堂的学生反应进行备课,达到高效课堂优化设计的效果。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师要学会指定目标,这种目标是自己教学的`目标,包括课堂讲解的起止点和想要学生达到的接受效果,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细节内容贯穿课堂,抓住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思路。例如,在学习速度与路程部分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学会制订目标,把一节课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和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分别明确,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优化效果。

  (四)活跃课堂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所以为了让课堂效率提高,教学内容优化,教师要善于营造符合学生学习氛围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活跃课堂活动,增浓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在枯燥的大量计算里找到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对题目进行口算强大,获赢次数最多的小组就能得到作业减半的福利,这种活动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浓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优化设计。

  (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索空间

  无论对于什么教学科目,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所学内容,仅有高效的讲课工程是不够的,更要抓住练习这一环节,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可以把乘法的概念讲解清楚,在练习时采用乘法的应用,也就是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拓宽探索空间。

  (六)积极引导,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把学生当做课堂主体,无论是思考问题方面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做到积极引导,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过乘法后,教师可以对于除法加以点播引导,让学生在练习和概念中自主去研究两者关系,进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优化设计。

  (七)确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学习过程中的游戏与活动外,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就是奖励。所以,为了打破传统模式禁锢思想,开拓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对于公式记忆更加牢固,就可以开展抢答机制,或者考试评比机制,进而推动奖励机制的开展,为抢答成功或者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证书或者实物奖励,从而激发学生记忆公式的兴趣,增强做题时的认真程度,进而优化课堂设计。

  三、结语

  我国的小学教育在近年来受到很大重视,为了在有效时间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设计,教师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实行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和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索空间等七种优化策略,相信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会在教育工作者的带领下更加完善。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9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 20xx---20xx年是我校教学改革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促进自身改革,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一年,下面就针对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 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我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二年级孩子较小对课堂纪律、课堂、小组汇报的评价均有教师把握,,我们是以4人为一小组,编为1号、2号、3号、4号,1号为组长,2号为副组长,4号一般为学困生,这样在组内实行1—4结对,2—3结对的帮扶模式,当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种模式。在班内,对于学生的管理实行捆绑式的评价,不针对个人。也就是对整个小队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小队内每一个学生都不能掉队,有一人跟不上,整个小队就不会得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等,所以小队内每个成员都要帮助相对落后的成员,小队长在家里就会打电话问4号同学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三个帮一个或四个帮一个的局面。再就是在小组展示的时候,4号回答的40分,3号得30分,2号得20分,1号得10分,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是1回答问题的现象,可以把机会让给4号,而在有些课堂上,很多时候4号是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因为他学习不好呀。在学习型的组织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有一个发展、展示的舞台。这个学习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把常规管理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捆绑在一起。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增加前置性学习。在每节课前,前置性学习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让他们在课上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0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4、生活融入数学,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我们的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竞赛课堂是教师交流观摩学习的好平台。在丹桂飘香,秋意浓浓的十月,20xx年琼海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拉开了序幕,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活动分为三个赛场进行,中低年级其中的五节课成为了嘉积镇第一小学的主角,这五节精心设计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各具特色,亮点凸显。

  第一节课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亮点之一:用生动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直观易懂。课开始老师利用小鹿动态的只数变化,让图文结合更加直观易懂,在此巧妙的设计下,学生很容易的发现了数学信息,许多学生踊跃发言。亮点之二:老师肢体语言丰富,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老师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学生的回答只是只言片语,老师引导说出完整的话,并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说。不足的是老师设计了几个类似的问题,不分轻重,一个步调扶着学生走,应该先扶后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垂直与平行>>和<<四边形的认识>>是同一类型的课,其中共同的亮点是在分一分中渗透数学思想。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老师先让学生分一分,知道了平行与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在相交中进一步地分一分,学生发现“当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层层分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老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四边形,让学生对比中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征,还通过反例的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四边形特征的本质。两位老师在分类活动中都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数学思想,这对学生持续的学习意义不一般。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两节课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建模过程, <<垂直与平行>>一课中,老师让学生量直角感受互相垂直, <<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探索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恰到好处,课堂更有效。唯有不足的是两位老师都没能把每个教学环节做实,有点走过场。

  <<5的乘法口诀>>同课异构,别样精彩。何小燕老师的课堂立足学生的生长点,创新使用教材,利用中国数学文化--5的乘法口诀单刀直入,课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整堂课听下来,我感觉最大的精彩莫过于老师的教学富有激情,语言评价多样,学生参与度高,最后的“抢果子”环节把课推向高潮,从学生的争抢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5的乘法口诀多么有价值。而卢夏兰老师的课堂虽循规蹈矩但引入环节恰到好处,课堂中先学习几个5相加得多少,谁能很快说出来,随着数量增多,学生要很快说对比较困难,此处设问很好引起认知冲突,这样顺理成章地进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本课的难点是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课堂中卢夏兰老师由扶到放大胆让学生体验编制口诀的过程,但遗憾的是最后学生不会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教学目标不能较好的实现。而何小燕老师在课堂中却把编制口诀这一难点,轻描淡写,给我们带来了疑惑与不解。

  综观这五节课,无不传达着新理念,执教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探索的空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还关注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经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下,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主动,充满活力,为学生智慧的生发得到锻炼。

  “课已停,意犹存”,五节课带来的精彩远不止于此,我们只是窥到了冰山一角。课堂是教师梦飞翔的地方,只要我们珍惜每次学习的收获,不断努力探索,怀揣梦想上路,不忘初心,就能方得始终。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2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

  二、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激发兴趣。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一节好课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三、要享受成功,更要经受挫折

  在新课改中,广大教师都很注重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契机,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你真棒”等表扬语弥漫课堂,确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误区:有的教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给予“真了不起!真聪明……”的表扬。事实上,这种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起到真正激励的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学风。我认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真正得到他人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好转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提倡获得成功的同时,应该要让学生经受一些挫折与失败。在学习这一艰苦的劳动中,必然会经受挫折或失败。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折射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炼下才更有价值。

  四、根据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3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并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在方式单一、氛围压抑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随着教学改革进行,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分析数学知识,积极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为教学课堂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分数概念和分数表示的意义,在直观生动的图片引导下,学生能快速和理解有关的分数知识,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直观的画面促进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中,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分析,构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加快学习进步,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把解决教材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当成了挑战,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摆脱定式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个蛋糕,从中间切一刀,把蛋糕分成两半,每一半是整个蛋糕的1/2。在多媒体直观、动态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用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让学生通过画图、折叠、组合等方式来表示这些分数。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他们深入分析所学的分数知识,很快掌握了分数的知识,并学会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主动思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阅读有效提取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教师给出学生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顺利解决题目。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学生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才能从阅读内容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例如,教师给出题目: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拍皮球,小红拍了20下,明明拍的是小红的2倍,小丽拍的比小红和明明拍的总数少5下,算一算明明、小丽各拍了多少下?三个人一共拍了多少下?在分析题目时,学生通过阅读得出已知条件:小红拍了20下,隐含条件:明明拍的是小红的2倍,小丽拍的.比小红和明明拍的总数少5下,得出明明和小丽拍的数。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条理,在分析数学题目时能深入挖掘提干内容,把解题需要的信息都找出来,有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运用直观思维分析问题,在学习抽象的知识时,仅仅依靠直观的思维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动手操作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方式来帮助理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图形,并把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思考,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活动中设计操作环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获得发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4

  在新课程实施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必须要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的问题。教师在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运用一些教学设计的总体策略与方法,往往能更好地执行课程新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一、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化

  内容设计科学化,至少有下面两方面的内涵: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教学内容更不能有科学性错误。笔者到学校听课时,就听到有老师说出了诸如“所有素数都是奇数”“圆台是斜圆柱”等错误结论,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内容本身的准确无误。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也是科学的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哪些教学内容是主要的,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要花多长时间,这都要设计得科学。例如,有些教师设计站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这是可行的,特别是教师再通过学生对这1分钟的时间长度的认识,提出“我们可以用1分钟干什么?1分钟有什么用?关键时刻1分钟又有什么用?多个1分钟又能干什么?”等等问题,让学生知道时间的重要,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

  例如,讲解1公顷的概念,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先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出面积是10000平方米,然后规定把10000平方米叫做1公顷,我们认为这种教学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学生最后也不能形成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样的概念表象。我们认为,为了给学生一种体验,给学生形成概念表象,教师可以用标准运动场来讲解。标准运动场是400米的跑道,一边400米,跑道的转弯部分不够100米,如果把运动场的跑道都计算在内,那就恰好差不多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这样一个标准运动场的总体面积与1公顷就非常接近了。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使用的载体形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绝对不同。同样是做一个减法15-9=?有的教师就使用“破译密码”的方式,将答案6事前装在一个密码信封中,请学生破译这个密码;有的教师采用“送鸡毛信”的方式,要求学生将得到的答案送到印有标签“15-9=?”的信箱中。

  在教学中,我们认为,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时使用的载体。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我们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我们的教学形式设计。比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的孙悟空、猪八戒、超人迪加、史努比、凯蒂猫、柯南、叮当等等故事人物,作为教学载体都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学生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我们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比如,下面的形式不妨请我们教师借鉴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

  1.猜数字游戏;2.小狗翻卡片游戏;3.点爆笑游戏;4.摘苹果游戏;5.数学投篮赛;6.障碍跑比赛;7.动物运动会;8.过三关;9.数学游园会;10数学谜语等等。小学生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形式,都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作为载体。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小学生同喜同乐,同喜同乐的目的就是发现学生喜欢的东西,发现学生喜欢的形式。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要将一节课的内容整体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这里用一种形式,那里又用一种形式,这样整节课的.连贯性就不强。只有通盘设计一节课,对整节课进行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设计“认数”这一课时,内容是有关基数与序数的知识,有个老师就是这样来设计的。将教学例题和习题,串联成“逛动物园”的户外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是设计成进动物园前的排队买票,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谁站在第1,谁站在第8,站在第6的人是谁?小明是站在第几?小明与站在小明前面的人共有几个?这里老师与全班学生一起经历基数与序数概念的建立。

  第二环节,进入动物园,创设一种动物园挂满了灯笼,可是有几个灯笼还没有涂好颜色,不漂亮,我们来帮帮小动物们,好吗?然后开始从左起涂色,涂4个,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基数4要涂4个灯笼,而序数4只要涂1个,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差别。这其中还适当设计一些非数学的提问,比如,为什么动物园里挂满了灯笼?小动物们过得怎么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展开只要求集体回答或是一两个学生做代表回答就够了。

  当然,这一步骤中,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不能理解基数4与序数4的差别,对出现的错误尽量要估计到,甚至还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5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课本中内容的讲解和教师本位,忽视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的效果如何,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自己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让学习和课堂充满乐趣,并且让学生原来错误的学习模式得以合理、正确的转换。

  一、转换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如何学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前都是在课堂中考虑怎样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方式。如讲课之前,会对一个新知点考虑“先引出什么内容,再引出什么内容以及最后怎么结合起来讲给学生”,教师要把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怎么学为中心。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中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理解方式以及对未知新鲜事物的不断探究,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完全依照老师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学习,主动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思想转换具有关键地位。只有教师意识到这种模式教学的意义所在并正确地转换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显现出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起来的课堂模式,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在之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就不会只依靠教师怎么讲,思路只局限在教师的教学顺序上,他们知道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怎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也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例如教师在设计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数学四则运算教学时,会考虑之前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单独的计算方法,因此会在课堂中先把有关的学习内容拿出来做铺垫,再讲解四则运算的方法。而转变课堂模式之后,教师要考虑学生如果碰到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怎么思考,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可以在讲课之前先举一个四则运算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再当堂进行错误纠正,正确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设计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时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更多地考虑结合学过的知识探究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更快、更有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根据学习效果,选择合适学习法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在讲课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整体又是有所区别的,不同的学生在新知识上的学习效果会因教师的上课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择取最优办法才是可取的。

  例如老师在一堂课授课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通过小组之间互相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并在小组之间进行理解探讨。通过小组成员探讨,教师就新知识提出问题,让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并让组间成员进行判断分析。

  譬如教师出一道应用题,“在某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共有50人参与,并且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问:女生有多少人?”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组间交流,找出不同的解题法。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涉及分数的解题思路,把整体人数简化为单位1,那么女生的人数就是整体的2/(3+2),列出式子50×2/(3+2)=20(人);第二种是涉及乘法的方法,把女生人数当作一倍的量,则男生就是女生的3/2倍,列出式子50÷(1+3/2)=20(人);第三种涉及按比例计算,志愿者总人数为50,将女生是男生的2/3转换为男女比例为3:2,列出式子,50×2/5=20(人)。根据学生想到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明了学生对所学过内容的运用程度和熟练程度,并且总结出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来决定是否适合学生,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相同的,探究式学习就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地位与学生持平,融入学生的群体中去,让学生与老师能够共同沟通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教师总结出学生学习效果最好、学习效率最高的方法,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正确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

  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会有大大小小的压力,遇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厌倦、恐惧等心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更要注重这些问题,对于学不进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无聊枯燥、难以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合适的、正确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多发现和总结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对应的鼓励和指导。对于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对学生取得的小进步积极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加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此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改正自身缺点。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再次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一般学生见到不规则的图形时会不知如何计算其面积,教师可以稍微提示学生进行分割计算,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计算。一段时间之后,就这个问题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让学生之间进行判断。学生在学过一些特殊多边形,像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后,可以把多边形分割成自己认为容易计算的小多边形。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相应情况给予正确性评价,如“想法很新颖”“非常棒”“再深一步思考思考就更好了”等等。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到最合适的解题思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纠正。在这种课堂中,正确性的教师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加强了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剖析和解决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还是要依靠教师正确的引导,坚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自主动脑的机会,将学生与老师融合在一起进行课堂交流,全面发挥出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在思维方面更加健全地成长。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总结04-20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1-2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06-06

教学数学课工作总结05-04

小学数学课教学工作总结(热门)01-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精)07-0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07-0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推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