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时间:2022-12-15 16:27: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

  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转承)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运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新课,讲授及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等三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授及合作探究

  一、知识讲解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二、合作探究

  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4—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3、接着引导学生读图1—4—1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侧的知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前面所讲内容和学生探讨的内容以表格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层的界面和深度、特点并请学生填出表中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外)(内)

  以上,我仅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2

  【课标及其解读】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及其特点;

  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2、通过填图探究,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

  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法和学法】

  探究法、学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图、学案。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读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实施步骤

  1、提供图表资料(图1.26及地震波比较表)

  2、设置问题引导

  3、学(师)生读图探究、讨论

  4、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产生的新问题)

  5、教师板图总结、释疑、存疑

  结论

  1、人类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地球内部以2个不连续面为界,划分为3个圈层。

  〈填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图1.27及岩石圈结构图),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

  2、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填、画图

  3、利用板图实现师生互动,总结各圈层的特点

  成果

  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型。

  〈拓展探究〉——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材料

  19世纪,法国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进展相对缓慢。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3、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逐渐增大

  地幔

  1、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地核温度、压力(地心的温度约为7000℃、压力约为360万个大气压)和密度很大以铁、镍为主

  1、上表是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获得的地球内部信息,结合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人类的地心之旅面临哪些困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媒体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的?

  活动2【讲授】自主阅读

  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知识延伸:

  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

  活动3【活动】探究

  “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多媒体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活动4【活动】联系生活,类比学习

  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

  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活动5【练习】课堂检测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

  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

  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

  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

  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

  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汶川地震发生时,航行在太平洋的科学考察船上()

  A.只测到横波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D.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界面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5、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黄果树瀑布景观中涉及了地球的哪几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

  2、大气圈是由和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的圈层。生物圈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3.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