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2-22 17:52: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说教学过程】

  1、通过播放视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板书写出哪两件事。

  3、细读课文:

  ⑴本环节主要抓人物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围绕文中哪儿让你感到温暖,展开讨论。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交流,讨论,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这位老奶奶你有什么感受?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宽容、理解、鼓励)

  ⑷移情体会: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等。

  ⑸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现在的“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之前“我”是怎么想的?出示小练笔。

  ⑹过渡: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比比皆是,齐读第三自然段。

  4、设置情景,深化认识:教师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个心,导语“……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不会是空荡荡的,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终的词语……”学生说,教师把词语写在心型图案里。

  5、课堂小结:本环节用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说板书】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节课的板书很简洁,只是清楚地向学生展示本文中的两件事以及最后画心型添加学生所说词语的互动环节。

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⒈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⒉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⒊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⒋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⒌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语文说课稿4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心灵诗语》中第五篇。从内容上来讲,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编集了九首诗歌。这些诗作长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祖国,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这些诗作想象丰富,情感澎湃,言语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梦而富于诗情的年龄特点。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仿佛》在教材编排时尽管是泛读篇目,但鉴于以怀念母亲、赞颂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多次学习,已有相关的学习体验,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备课组对本节课(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结合课题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并不活跃,但对于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喜欢说,其他同学比较安静。他们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我们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泛读改成精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很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深刻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化所学为所用,进行小诗或诗歌片段的的创作。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此之前,已学过几首近代诗或现代诗。比如本册第7课《我爱这土地》,8课《乡愁四韵》,以及第六单元的《短章一束》、学生对诗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富于音乐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思念母亲的主题学生应该不陌生,这样有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主体性学习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创设愉悦的氛围培育学生群体,真正使学生个人、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充分体会这首诗朴实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帮助理解。

  二是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读中悟。

  三是讨论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读法,在读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讨论,突破难点;

  三是切身体验法,由诗中情感联系自身的体验,进行创作。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新教材更重视积累与体验,重视感悟与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从而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课程。因此,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理解,尝试借助于某一形象抒发心中的感情,创作小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朗读、品味诗歌,用心感受朴实的文字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上。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七个版块:

  第一部分——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诗作铺垫。

  第二部分——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四部分——读出画面。我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而画面的把握为下一环节品读文字背后的滋味,读出诗情蓄势。

  第五个部分——读出诗情,也就是催动情感,深刻理解主题,这是教学上螺旋上升的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我设计第一步由教师范读;第二步让学生合作品读。现代诗歌教学的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第三步,全班交流,并把品读出来的滋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在能够把握文章真挚深沉情感之后,请同学读、集体读,以便巩固刚才的成果,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个部分——读写创作。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心灵诗语》单元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 :要“培养学生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由于学生的诗歌创作只是刚起步,本节课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写出来,哪怕只有两三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后的创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这个环节实现了对课本的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文本,然而又结合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个部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情况自组小组,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延展,而建议学生均能去完成的读诗给父母听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诉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作业,则融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选入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能画风的高兴心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设重点为: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予、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

  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易学。画画是学生最爱做的事儿,开始让学生谈自己会画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进而谈谈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问题稍有加深,但感觉不一样,答案就各不相同,学生依旧兴趣盎然。风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二)画风,激活思维,体现创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风”这个初步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风(即画出有风时各种景物的变化)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其目的有五:一是检查学生课前观察风的情况;二是通过画风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

语文说课稿7

  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诵读《秋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山雨》一课。

  一、说课本: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怀散文。作者以奇特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遐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绘声绘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天然那份浓浓的喜好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次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寂静而至,刻画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人的雨声,接着突出形貌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却的绿色,末了写山雨寂静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明白;摹声状物过细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重要特点;寄情于景、景象融会,字字句句婉转动人,极富熏染力。

  说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第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柔美,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底子上把喜好的段落背诵下来或誊录下来,积聚柔美的句、段。

  2、交换学生、老师网络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觉到:要是我们热爱大天然,埋头去看每一处风景都市似人间瑶池,埋头去凝听每一个声音都市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题目不但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底子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题目。这个关键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觉到了山雨的魅力,大天然的魅力。同时,也到达了课程尺度提出的读写接洽、学用联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东西性与人文性同一的一个表现。

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雨后的森林》是一年级实验班教材第4课,在语文课本的60。61页,雨后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雨后的森林是一首清凉精美的儿歌。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了4个教学目标:

  ①会认本课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

  ①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说教法: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集中,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寓教于乐;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应多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低年级的课堂应是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因此,在讲解课文是,我采取了讲为辅,读为主的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我是这样实施我的教学的:

  首先,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乐园一样的学校中游览了一番,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自然去采摘知识的果实吧!只有认识这些汉字宝宝,我们才能到达,然后出示苹果形状的的'字卡,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读,男女生互读的形式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采得了知识的果实,我们就去大森林吧!

  接着,我范读了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内容,标画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把书上要求会认的字写在花朵形状的卡纸上,它们的拼音写在绿草形状的卡纸上,不仅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给黑板上整体图案增添了几分色彩。

  然后,理解课文,课文的前两句我指导学生体会雨后的心情如何,从而引导他们用愉快轻松的语气来朗读这两句,紧接着组织讨论:

  ①想想雨后的森林有什么?

  ②作者是指名介绍它们的?

  在讲解这个环节中,以贴图画的形式展示这四句话,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以有趣生动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课文;接下来,拓展思考:雨后的森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要相信孩子,因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丰富,更美丽更多彩;最后,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重点强调要读出自豪与赞美的语气。

  在讲解课文结束后,让学生试背课文,男女生比赛背。

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地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六行两句,课本配有两幅插图,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本课的安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现将《家》一课第二课时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会读《家》这首诗。

  (2)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四、说学情

  学生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过通过观察、思考、联系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说教法

  这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简笔画、游戏、教学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主动、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读,如通过同桌读、男女生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本节课"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课诗句优美,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激趣生情,读出亲切的感受,在读后两行时,要让学生带着在祖国的哺育下多么幸福的感情,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先用简笔画画出一间房子,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出:家。让学生说说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让学生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朗读,让学生结合观察图,在读中体会诗句的意思,把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试着让学生把一句话换成别的说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师相机出示全诗,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能过很好地突破重点,理解难点。

  3、游戏复习,扩展训练。

  (1)做找朋友游戏。指名几个同学分别带上不同的头饰找出相对应的家。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2)扩展练习,除书上介绍的这些以外,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最后集中订正。

  (3)小结(由学生完成)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练精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本板书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同时为学生说话、写话提供了提纲。

  附板书:

  蓝天 白云

  树林 小鸟

  小河是鱼儿 的家

  泥土 种子

  祖国 我们

语文说课稿12

  说课来源于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现在已发展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一、说教材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表达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训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写人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几种基本写作手法,在上一次课《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的记叙文》的记叙文写作中,也穿插了刻画园丁形象特征的练习,因此,对于写人,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及素质都不尽人意。学生在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说是“樱桃小嘴,柳叶眉,曼妙的身姿”。在他们的笔下,美女都是一个样,毫无个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记叙文训练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布置任务讲练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展示习作,导入课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习作,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课本中最具个性的人物,由学生分析出描写方法 。

  3各个击破,解决重点。

  首先是如见其人,分析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分析中,着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经典的肖像描写片段,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肖像描写,然后是如闻其声,分析语言描写。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语言描写片段,师生一起品味片段,归纳出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应该紧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动作描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动词运用进行,再通过两个学生上台完成老师所说的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其性格,并进行片段训练,描写其中一生的动作。

  4,讲练结合,布置作业。请以“校园里的——(人)”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课堂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索意识 。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总觉得在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过分重视多媒体,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就感觉在看热闹一样,一下课,我就有点担心学生在课堂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我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说重点】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我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谈不上深刻地领会,今天和大家交流,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但愿我抛出砖能引来更多的玉,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与本文主题相同而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妈妈的吻》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带着这一情感走进课文,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作者

  1、先让学生就手头资料对作者进行介绍

  2、师用小黑板展示总结: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3、教师明确并质疑: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三次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金色花》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出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诗歌写一件什么事?诗歌表现了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4)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2、归纳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八)板书设计: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三次

  读书投影书页纯真的母子之爱

  嬉戏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在这一组课文中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立”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对比学习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字来与现在将要学习的新字相结合,形成对比从而很好地学习将要学习的新字。

  2、开火车法。

  3、诵读悟情法: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写到:诗不仅供朗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真样才能陶治性情。所以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合作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准备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走进古诗

  因为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我会让孩子背诵自己拿手的古诗,从而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直接揭题,让孩子们齐读课题,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找孩子起来读这首古诗,并对其进行表扬。

  2、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打开课本用小手指着古诗进行自由的读,这是我将会提醒孩子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运用拼音来学习,还可以同桌或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全部认识这首古诗中生字的孩子还是不多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并能够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这些字的理解。

  3、检查自读情况

  (1)让孩子看着打屏幕上的带着拼音的生字,点名让他们读这些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会提醒他们读准字音。

  (2)读大屏幕上的去掉拼音的字,并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对这些生字进行记忆。

  (3)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对新学生字进行记忆,例如“也、池”“昔、惜”“阴、晴”“柔、露”这些字的对比来进行记忆。

  (4)同桌间运用手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检测,加固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5)让孩子对新学的生字进行组词。

  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本节所要掌握的生字,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4、通过课件学写生字

  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学写生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过课件上的笔画顺序,和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来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让孩子进行书写且提醒孩子正确书写姿势。

  5、把生字回归古诗进行朗读。

  (三)理解古诗,朗读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重复。

  2、不明白的字词小组内进行自我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教师指导孩子把全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解决词义和整首诗的意思。

  (1)重点的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字词

  (2)带领孩子吧古诗的整体意思通一下

  (3)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4、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从读的过程中体会出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5、指导背诵。

  (四)作业延伸,全面巩固

  1、把这首古诗回家被给自己的家长听。

  2、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找几首描写夏天的古诗,并且吧这些古诗读熟练。

  九、说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 细流

  树阴 爱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