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略谈》教后反思(高二)

时间:2022-04-13 19:46: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诗略谈》教后反思(高二)

 尹瑞文

《唐诗略谈》教后反思(高二)

    唐诗是中华古典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我们的学生既喜欢唐诗的优美又厌惧它的深涩,为了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我选择了以“谈”的方式开出《唐诗略谈》这门选修课,在形式上借鉴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座形式,增加了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以时间为线索,把课堂重点放在讲解唐代代表性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歌风格特点,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两个学期下来,整体上感觉还行,学生的反馈也还过得去,但躬身自问,问题不少,值得认真反思。

一、 有知识性但不系统,知识点过度过于勉强。我的初衷是让学生对唐代代表性诗歌流派和代表性诗人有个整体的了解,所以讲课时特别注重对诗歌流派特点的介绍,重点讲解各个流派代表性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风,但在流派和流派的关联,诗人和诗人相互影响方面,很少涉及,从而导致一个个知识孤岛的形成,学生记住了这个,转身便忘了另外一个,学生效果不尽人意。

二、 有趣味性却忽略了寓教于乐,一笑过后,烟散云消。趣味性是选修课的魅力所在,为此我特意收集了不少诗人的奇闻轶事,并在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教师讲得忘情,学生听得有趣,表面上皆大欢喜,但欢喜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如果能把握好时间分配度或者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些。

三、 有师生互动,但随意性太强,学生没能真正参与进来。比如讲李贺时,讲到“少年心事当拿云”,教师热血沸腾,兴之所至,突然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学过的李贺的其他诗歌,结果全班学生无一能讲出点道道。显然,这是个失败的提问,如果教师能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讲的诗人,并让学生回去后认真准备一下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心里有了底,发言也有份量,课堂互动就不会流于形式。

四、 面面俱到,时间分配不合理。面面俱到等于什么也没有,这是本次选修课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教训。出于急于展现自己知识的渊博或者期望学生在短时间内的速成,我在整体设计课堂容量和知识点分布情况时,选择了“一网打尽”--从初唐到盛唐、中唐再到晚唐,从初唐四杰到李白、杜甫,再到小李杜,从山水诗人到边塞诗派,再到朦胧派--以为天下虽大,尽在我手。但两个学期下来,我发现两次都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且教师筋疲力尽,学生头晕眼花,貌似全面,其实挂一漏万,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很少。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五、 作业设计不科学,检测手段过于单一,未能真实地反映学习效果。我给学生的作业是任选一位诗人,写一篇关于诗人生平和诗歌特点的小论文,允许学生查资料。结果情况很不理想,许多学生选择了从百度、google搜索资料,直接打印上交,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写作的学生很少,而且论文质量也很不理想。这是教师的责任,以论文为作业在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凭借有限的几堂课却希望学生写出有份量的论文纯属天方夜谭,如果换成写一篇诗歌鉴赏可能更好一些,作业虽小,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