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21 10:19: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红楼梦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红楼梦读后感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有人说:“读《红楼梦》,当你读了许多回时,你的体会是与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同的。”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但以后,我便体会到了这种奇特之处。

  在这些内容中,令我最难忘的,便是在第七回中描写的冷香丸了……

  这段内容始于周瑞家的人来向王夫人禀报刘姥姥走了这个消息,恰好王夫人与薛姨妈在谈话,便也和薛宝钗聊起来。

  刚开始她们只是聊聊家常,但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冷香丸这个话题。

  宝钗天生带有一股热毒,请了许多名医也治不好。宝钗家可是皇商,专为朝廷采办,财大势大,照理说碰到个疑难杂症也不难治愈,唯独宝钗的病无从下手,直到一个和尚给了一个秘方——冷香丸。

  构成冷香丸的几味药十分奇特,并且配成的概率极小,这几味药是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来年春分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和着之前研的药,加些甜的,丸成龙眼大的丸子,发病时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服下。

  在这初看时只觉得可笑而繁杂的方子里,其实有很深的内容。

  先看那几种花,其中的共同点显著——都是白色的。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白色的代表人物是林黛玉,她多愁善感,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而薛宝钗虽然进贾府的时间比林黛玉晚,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惹人喜爱的,用白色来压那热情的红色,再合适不过了。后面的几种水也是如此,由于在中医中,水是寒性的,用“寒”也能压住“热”。

  但为什么花蕊要在来年春分这日晒干呢?因为这时冬天刚过,天不是太冷也不太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的确,这味药是让人的身体保持平衡,不要过阴或过阳,作者曹雪芹一直信奉着这种中医的理念。

  按照这个理念,为何又要用黄柏煎汤呢?黄柏是一种极苦之药,宝钗平日都十分快乐,为何用黄柏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字句还有很多,只有细心挖掘,从字里行间才能体味出作者写作的理念。

  《红楼梦》这部千年难遇的奇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啊!

红楼梦读后感2

  少有人不知道红楼梦。

  十年半生,一本书,三个字,《红楼梦》被赋予了多少美而深重的意味,才叫人们在它问世以来的两百多年里一直苦苦追寻着其中的奥妙。它早已在中国文学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盘虬的老根支撑起起一代人心中的文学世界,我们无法想象,若是失去了它,那该会出现一副怎样松散而空洞的模样。

  能被人们视之为珍品并世代传承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它被人如此追捧的理由。而这本书中又有太多太多叫人们喜爱和难忘的地方,这些自然都是理由。

  单就从字句上看,曹雪芹的语言细腻而精致,不仅勾画出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角色,更是赋予了他们灵魂。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一颦一蹙,音容笑貌都像在眼前展开,眼中映出字句的同时,便能与他们同喜悲。而那些像是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又丝丝缕缕地都牵扯在了一起,叫人非得想破头脑才能抓住边缘一般。书中的世界虽是构想,细节的描绘却又无不现实,就如曹雪芹在书中写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若不是自己曾在人世红尘中翻滚过几圈,在富贵贫穷里来往过一回,又如何能有这般深刻的领会?

  再者言,红楼梦给人带来的震撼,不仅在于人们对书中角色上所寄的情,更在于对整个世界变幻无常的规律的感叹。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都免不了在这尘世中尝一尝苦与乐,也同样能理解社会与凡人的力量悬殊。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客观存在,似乎并没有推动书中的故事,却实是那从头到尾千丝万缕的线中最重要的那一根。真事隐,假语存。荣宁二府的荣辱兴衰,仿佛也都要圆满地划个终结,而此时的红楼,也已不知换来了我们多少的心潮澎湃。世间的富贵荣华之处,破落荒凉之处,人情世故与爱恨嗔痴,都在这和着血泪的笔墨下被推到了顶峰。

  虽然红楼梦没有结局是一个令人喟叹的遗憾,可这也同样给红楼梦带来了缺失的美好。我们所能从红楼中看到的有这么多,而看不到的看不懂的又有更多,如此人们才能够在它问世后的这些年里,对那仍没续完的后四十回产生无尽的幻想。

  我没有办法评价红楼,只能在她面前保持谦卑与尊敬。

红楼梦读后感3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这本书以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贾府由富贵显赫走向没落衰败为次线,深度揭示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当然,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的一众闺阁女子。

  无论是别称蘅芫君薛宝钗的稳重平和,还是风辣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贾宝玉的至情至义在这本书里都写得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入贾府,谈吐间皆是风姿;黛玉误剪香囊,那患得患失的思绪又跃然纸上;黛玉葬花,那多愁善感的女子让人不惜畅然;黛玉焚稿,那份痴情让人泪目。她的身世,注定他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她的寥落忧伤。在大观园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可以倾诉的知己,她曾对宝玉芳心暗许,却没能和她结为夫妻。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默、才艺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蓉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她曾无奈“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回燕子大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梦断有谁”,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的感人、凄凉而又快乐,而且题目也别出心裁,红楼是指富贵,意思是一切富贵不过都是一场梦,暗示荣宁二府兴荣盛衰,既点明了这本书的中心,也总结了整本书,当然,这本书的诗更是多的不可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黛玉的诗更是让人落泪,怪不得有很多人都来研究《红楼梦》。

  我也曾想在府中过富贵生活,也想想当个文人墨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开头在好,梦想在好,不去努力,终究是场梦,还可能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就如同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一样,能考全县第一,很多是跟他的努力有关,他如果像有些同学一样,不愿写作业,爱玩手机,就不会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难以直言而又怕不被理解的衷曲。

红楼梦读后感4

  初读《红楼梦》这本书已经是小学的时候了,八年后的这个寒假,我再次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来重读。初识《红楼梦》只是因为其“四大名著”的名头及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那时候的自己只醉心于曹雪芹先生勾勒出的儿女情长,

  总觉得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过于功利和圆滑,却对黛玉的葬花情节念念不忘,喜欢她的洒脱性情。

  那时候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黛玉之死”,心爱的男子在自己身体抱恙卧床之时与别的女子成了亲,戏剧性的在宝玉与宝钗拜托之时黛玉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如今年岁增长,我依旧向往大观园子女们诗词歌赋的生活,除去儿女情长,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鲁迅先生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并且论述小说的主题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我之辈,首先看到的是儿女情长,最后看到世事兴衰。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元映探惜”的故事还是宝玉、宝钗、黛玉的故事,曹雪芹先生用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映射出世间百态。

  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

  在小小的红楼中折射出了家族兴亡、社会变迁、人情冷暖,以及无可奈何的爱情,欢歌笑语之中暗藏着悲惨离别。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不就是因为遭受到封建理教的摧残而变得如此悲惨的吗,成全了更高位者的想法和意愿,成全了贾府中那些所谓长辈们的意愿,最终还不是落得一个死一个疯的下场。所以说,封建礼教真的是一个吃人的妖怪。

  重读《红楼梦》,我不禁再次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如果可以,我也想拥有诗词歌赋的能力,想拥有宝钗的大方从容,拥有黛玉的洒脱性情,想拥有宝玉的潇洒自由。但是,世事无常、人生无奈不是吗?

  我只愿坚定目标,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红楼梦》的悲剧结尾,让我看到价值,收获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5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据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个性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

  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性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6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而当时我对《红楼梦》只明白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就是此刻读起它,也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七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读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所应具有的性格吗?或许她的性格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没有父母的关怀、寄人篱下。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她最终因忧虑而死。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实质上,这正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我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她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在那黑暗的时代,却有着这种特殊的风景线。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虽然有着薛宝钗、贾元春之流的批判,可是她的芳迹、高贵、勇敢以及敢于同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也以侧面写应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自始至《红楼梦》时,一向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细心眼的人。每当贾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时就又哭又闹。当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时,她总会讽刺别人一番。好像自我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贾府怎样容得下这样的人。可是读的次数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她,所以才会有了先前的感悟。所以我还想再次强调:林妹妹是一道即美丽又特殊的风景线。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身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8

  中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我要说的,正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早年家境富裕,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因经历生活的巨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知。他凭借自己的经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鄂续写。

  鲁迅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众多评论家、文学家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有名有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由盛到衰的过程暗线。作者选词都很谨慎,预示着其未来的结果,如“贾史王薛”,代表着“血亡家史”。

  主要人物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衔着女娲所炼那块补天的石头所化的通灵宝玉降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我觉得这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他见的'那些男人,每个都是阿谀奉承,看的是他家的是势力,他反而觉得他身边那些姐姐妹妹们、丫鬟们对他倒是真心。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每天浇灌她,所以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灌溉之情。到后来由于贾宝玉失玉导致痴傻,贾家就趁机令他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并不知情,以为贾宝玉违背了他们的海誓山盟,在哭泣中把那些代表自己青春、爱情的诗稿全部烧毁。这也是全书最悲情的地方。薛宝钗在与贾宝玉成家不久后,贾宝玉出家,留下她一个人“守活寡”,孤苦终生,也成了这些封建大家族交易的牺牲品。

  曹雪芹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9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10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于是,在他这本《蒋勋说红楼梦》的8册书的第1册里,以原著为底板,解读了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在理解和欣赏的视角下,让读者一窥那被他称为“隐秘而不定” "情深而善变“的青春期风貌的同时,其辩证思维、独特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和沟通,并引出关于“说教”之于成长的作用。

  尤其是贾宝玉在学堂里与秦钟、贾蓉等的同性的喜欢与纠葛,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于习惯认知的内容,更是凸显了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模糊而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读来,更觉得,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内心和情感,是何等重要!

  上流和下流

  人性中都有动物性的部分和升华的部分,从成人的角度看,老师或父母希望孩子动物性的部分都没有了,一下都变成了圣贤。

  如果说“下流”不再是个预设的“坏”的判断,语言学上的“上流”跟“下流”,只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就是:一个可以提升,一个沉沦在动物性中,两者是互动的。

  只有对人性里往下坠落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沟通

  当我们之间开始双向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跟他们讲的生活秩序、道德规范都是废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当你不先预设立场的时候,你的窗和门就是打开的,有很多东西会进来,让你了解。

  如果,你把门窗都关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那些唠唠叨叨永远不会产生作用。

  我正是因此同情贾政。他讲的所有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作者在这里用了”鱼龙混杂“和”下流人物“,是在讲人性的多面性。

  一个孩子在温室里你保护得再好,他最后也不可能在温室里长大,你还是得把他送出去,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外面的世界你再不喜欢,他也必须要在那个世界里成长。

  台湾有一个写作和读书都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他很不喜欢外面的教育环境,就把女儿放在家里,单独教她。我听到以后觉得有点惊诧,我觉得即使是再深的爱,也不能把孩子放在玻璃房里面。因为怕孩子被带坏,而把所有自己认为坏的部分切割掉,这是最危险的,因为好与坏是相对的,就像防疫针一样,注入病菌会使人产生抗体。

红楼梦读后感11

  《梦》中茶甚多。有含泪的“千红一窟”茶,也有高贵的枫露茶;有朝廷贡茶之一的六安茶,也有香气高爽的老君眉茶;有形如雀舌的龙井茶,也有能助消化的女儿茶;有用各种粮食制成的香茶,也有用各种补品做的杏仁茶。茶,多矣!

  《梦》中酒亦多矣也。有百花之蕊酿成的万艳同悲酒,也有在金谷园酿造的金谷酒;有产于江南的绍兴酒,也有用糯米做的惠泉酒;有夫妻双双喝的合欢花酒,也有高压清淡的菊花酒;有医圣华佗所制的屠苏酒,也有为人所独钟的香甜的桂花酒。酒,不甚多?

  我觉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茶品酒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陪你度过悠闲的一生。

  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喜读《红楼梦》,爱品茶喝酒之人。妈妈说爸爸不嗜烟不好赌,喝茶喝酒总要满足他的。为了爸爸喝好茶的嗜好,妈妈有时会毫不吝啬地上百一两、上千一两的茶叶买来给爸爸享受。有了好茶,只见爸爸抓一小撮月芽似的茶叶放到杯底,用热水慢慢往下冲,哇,太神奇了,一股一股的热气送来了清新与淡香。爸爸捧起一杯茶的悠然,看那层层迭迭的薄雾缭绕,与我一起惬意地读《红楼》,说宝黛,谈金陵……爸爸还爱喝酒,说实话,他对酒的要求并没有对茶的要求高,所以不能称为品酒,只能说是喝酒。爸爸喝酒的习惯是冬天喝黄酒,夏天喝啤酒。他喜欢那啤酒快把杯子淹没时所发出的“啪啪”的声音。爸爸总是会旋转着杯子,一口一口地慢慢呷着淡黄色的液体,仿佛在体会着喝酒时的乐趣与痛快。兴起时,他会情绪高昂地跟我议论 “元、迎、探、惜”,他会兴致盎然地跟我争论 “ 贾、史、王、薛”,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论 “诗、词、茶、酒”……有酒有茶的日子总是透着那幸福吉祥的气息。

  酒,不能多喝,而茶,每日必饮。看书时品茶,学习时品茶,工作时品茶,浓浓的馨香可直沁心田。酒,在特殊的时候,慢慢呷,慢慢呷,辛辣的味道会给你一种动力。呵,酒和茶,茶和酒,你们都不会被替代啊!

  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迷人人自迷。“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品茶人之意”也就“不在茶”,而在《梦》中!

红楼梦读后感12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取自于《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这首诗历来被世人所称颂,既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也是其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既有抒情,又何尝不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本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黛玉真情被扼,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老;宝玉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元春芳陨寂寞深宫中;迎春所嫁非人,折磨而死;凤姐被休,一卷草席卷走一生荣华......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惋惜,更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她自尊又自卑,多疑而纯真,孤高也谦和,尖刻却宽厚,如此复杂而多面的性格特征组成了这朵大观园中的阆苑仙葩。幼小失怙,寄人篱下,黛玉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挫败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在煎熬着她敏感多思的心。在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来防卫,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越努力用硬刺武装,越发掩盖不住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

  虽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她也只对那多情的贾宝玉许下了芳心。但世人只言金玉姻缘,又何曾记得木石前盟?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消磨与宝玉的感情作为慰藉,看宝玉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顽固的封建礼教允许宝黛的爱情存在,却嫌弃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一次次对他们的感情发出警告,司琪、芳官等先后做了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终究无所附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美好、柔弱、勇敢,她用泪水酿出一曲芳醇的悲剧,叫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个人,有八十岁,这八十年的路,一年就只能走一年的,要是你一年走了八十年的路,后面七十九年,你还走什么?

  贾宝玉十九岁在高中举人之后就出家了,这不得不令人叹惜!

  他人生第一错就是生在女人堆中,睡觉有丫环陪,穿衣有丫环穿,吃饭有丫环端着,喜笑怒骂也有丫环在旁边受着。等到后来,结婚和宝钗睡觉,完成人生开始进入成年的路程和旧式封建婚礼的落幕,他人生也就如此完结了。他口里见人就痴呆的总笑着“是了。”一切都尝试得不厌其烦了,女人包括婚后的生活,对他来说再没有新鲜感了。哎,谁叫他生来,就把胭粉抓在手中,从小就把女孩搂在怀中。

  为他牺牲的女人们还不少嘛,不看破红尘还能怎样:

  第一个,让他破了男孩身的袭人,是典型的封建伪道士,虽不令他讨厌,但是王夫人调教的标准封建旧女人的典型,他鼓劲吗?可惜宝玉出了家,袭人的千秋美梦破灭了。

  第二个,还了他一生眼泪的林妹妹才是知他、懂他、爱他、有同病可相怜,有同心等相结,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意中人,不想因贾母、王夫人和琏二嫂子误了。把他一生的梦都破了。他怎不能心恢意冷,万念俱灭。

  还有为他死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和其他一些受害的丫环们,也是相似的命运。

  他第二错便是生在红楼之中,是整个社会都仰慕的有地位、有金钱、有美女的'家庭里,他是未来家权和享受,荣华和富贵的中心。有贾母宠爱、母亲鼓劲、女孩们都羡慕的大观园绝种好男人。为了他,人人都生出那繁华世界中的美梦,左右了他的人生。他有自由吗?他有真正的幸福吗?在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安排下,后面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繁华过后是孤独,烟花散尽是落寞。他第三错就是从小没吃过苦,对幸福不会有追求或者说盼望。因此,在暮鼓晨钟下了却一身,不免是一种好的结局。

  不然象林妹妹的死,和薛宝钗的苟且,惜春的出家不离家的不彻底,他会选择嘛!

  抛开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我如是说。真是,曹雪芹的太虚幻境,本是就是幻境。找原因还得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追求一种永远都在追寻的理想,才不致于在人生中失去目标,生活才有想头盼头。

  人生一步有一步的走法,一站有一站的追求。不要一生来就看破红尘,看到死。

红楼梦读后感14

  暑假里,我读了几本书,有《红楼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在这几本书里,让我感触最多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是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庭由盛至衰再至盛的过程和宝黛凄美的爱情故事。本书不仅有着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还有着很多其它不同的艺术成就。作者在写此书时,表现了他对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不仅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还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上卓越的成就。首先让我看到的是塑造万众的的人物形象,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具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凤辣子”似的王熙凤,忠心耿耿的袭人、平儿姐妹二人,识得大局的薛宝钗…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接着领略地是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着新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本思;随后的是其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不需用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述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精彩的叙事手法……

  这些艺术成就,让我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和艺术技巧,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都应具有斗争精神、反抗精神。

红楼梦读后感15

  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不知道红楼之中每首诗的含义,更看不出红楼的广博,那些探秘寻踪更是远远相隔,但是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红楼梦,喜欢里面多彩的女子,那些才气横溢却注定不会幸福的女子。

  红楼的诗词当属绝妙,真正能记得的,也只有《葬花辞》和《芙蓉诔》。喜欢这两首,也是因为黛玉和晴雯,那两个牙尖嘴利、顾态流连却终究不讨喜的女孩子。黛玉的才气,耍小孩子的脾气,毫不遮掩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特别把一个女孩子的小心眼和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晴雯勇敢,利落,任性,尽管撕扇子、半夜吓人还是挑灯补孔雀衣,临死前,把自己的指甲和内衣给了宝玉,说:“早知要担这样的名,还不如当初?”我想她们都很不甘心吧,她们空有了美貌和才气,却从来没有真正做过什么。

  想到那些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女子,最终都逃不了的凄苦命运,真觉得造化弄人。有貌怎样?有才怎样?有家世又怎样?那些曾经拥有的一切竟然无法换取一个简单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哀。无论是有没有学识,无论有没有遵循礼教,无论性格怎样,无论出身如何,到最后还是逃不了。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的读后感02-26

《红楼梦》读后感07-27

红楼梦读后感07-18

《 红楼梦》读后感10-25

红楼梦的读后感03-02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