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20 11:39: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经典】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楼梦有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许多年来,读过不少的书籍。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我最早看的,而红楼是我看的最多遍的。

  第一次看红楼,那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觉得看红楼“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当时的我也就只有在百般无聊的情况下才会翻几页,当时的我没有手机,看书是我唯一的消遣。由于对知识的缺乏,我也就只是翻了一遍,就连大致的内容都没明白。彼时的我认为主角都是要被人喜欢的,所以,我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因此我不喜欢宝钗,认为她就是破坏别人感情的恶毒女人。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是有点失望的。

  第二次看红楼,距离第一次看也有一段时间了,那一年我初二。当时无意中看到了,秉承着对书的热爱,我很认真的读了一遍。刚开始没看懂的时候,我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冲动,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后来,越看越顺,渐渐的也就沉迷于其中有点无法自拔了。这时的我,不再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我觉得黛玉有点小心翼翼,嫉妒心强;宝玉与当时的男子无异,都有一颗色心。我喜欢宝钗的率直,好人缘;欣赏王熙凤的精明能干。

  现在再看红楼,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这次看红楼我是带着我小小的私心的。自古有孔夫子韦编三绝。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读五遍红楼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带着将红楼读五遍和研究红楼的目的又将红楼看了一遍。

  似乎每一次看红楼都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认识,让我有不同的理解。

  先说说宝玉吧。从红楼里,我读到了宝玉的叛逆。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西江月》提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穷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他行为偏僻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喜爱读书,却厌恶八股文不读正经书,他喜欢“移人心性”的“杂书”。他对仆人没有主仆限制,直接打破了封建秩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而喜欢混迹在脂粉堆里,喜欢与女子玩闹。他对丫鬟们处处庇佑,“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说完宝玉,就不得不说一下林黛玉了。林黛玉敏感多疑,任性,小心眼。她父母双亡,寄养在祖母家,即使有贾母的疼爱,她也认为她“寄人篱下”形事带着一种小心翼翼。她多愁善感,我一些小事而独自垂泪。这一点从她葬花可以看出。花谢花飞,明明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她却联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流泪,引宝玉为知己。她的内心让人捉摸不透,时而又表现出来。她深爱着宝玉,却又不能表白,她在宝钗出阁之日,焚稿断痴情,最终死去,却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意。

  对于宝钗,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但对她的评价褒贬各一半,不能说她好,也不能说她坏。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毒害的受害者。她为人处事不像林黛玉一样,真情流露,常常深隐心机。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这会做人,处处讨好贾母。就如她生日时,贾母要她点戏,她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的食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她了。她秉承着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事原则,的确比黛玉酸刻薄的话语,更令人喜爱。

  王熙凤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反面形象。她集中体现了封建阶级的贪婪,凶残,恶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这个可以从曹雪芹描写他的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的侧面细节可以看出。但我又不得不说,王熙凤是《红楼梦》里面我很欣赏的`一个人物。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令我印象深刻,放在了心里。我欣赏王熙凤的才能,精明能干,却对她的阴险狡诈和狠毒不敢恭维。王熙风因贾琏调戏了她,毒设相思局,不可谓不狠毒。她二十岁协理宁国府,只一想遍概括出了五件宁国府的“风俗”。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以及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将下人们聚集起来训话,让他们说话做事都小心些,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可见王熙凤也是个厉害的,且有才能。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可知她的贪婪舞弊。再说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她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而王熙凤想的却是“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可卿又说,“盛筵必散”,然后又赠了王熙凤两句话: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而王熙凤到后来依旧贪图享乐,未曾把秦可卿的话放在心里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败落。就如那判词里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自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非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心思,但不管怎样不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被封建社会所毒害。他们有的平安的度过了一生,有的,在半路就夭折了。《红楼梦》一书主要写了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细致的描写了悲剧发生的全过程,造成悲剧的全面、深刻的社会根源。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就是这样的一本《红楼梦》则已被我读过了三遍,从童年致青年,它见证了我成长的改变······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小学六年级,我面对着许多的人物和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很为烦躁,对于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只是匆匆翻过。所以,第一次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感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贾母、金锁、凤姐等人的恶毒。它只是向我描述了一个悲惨故事。

  第二次读《红楼梦》已是在初中之时,在了解了一定的写作背景和文言知识下,再次的阅读便使我明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本质、封建社会下各阶层人们群众的悲惨生活、近乎扭曲的为人处事之道······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建立在虚构上的现实封建社会。

  第三次读《红楼梦》便是不久之前,再一次重读,我淡化了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学着去欣赏去思考。

  众所周知这本书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如具有强类的叛逆精神并厌恶仕途的贾宝玉;聪慧谨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王熙凤;举止稳重、处事圆滑的薛宝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言慎行,葬花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宝钗生日宴时点贾母爱听戏曲的处事圆滑,坚持劝宝玉读书的恪守礼教,和大观园众人相处融洽的待人之道;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的周全果断,对贾母的讨好奉承,对刘姥姥的不屑一顾,毒害尤二姐时的恶毒狡诈······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宝玉的丫鬟晴雯。虽然她是个孤儿,但与多愁善感、想说不敢说的黛玉和外冷内热、心机沉重的宝钗所不同的是她性格豪爽、刚烈倔强,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她不甘于自己的奴隶地位,但却并没有因此而不择手段;她看不惯别人摆臭架子,鄙视袭人巴结主子,称她为“西洋哈巴狗”······有一次晴雯在给宝玉换衣裳时不小心把扇子摔在地上,宝玉骂其为蠢材,晴雯当时则冷笑说:“二爷近来动不动就发火。跌坏扇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二爷也没生大气。要是嫌我们不好,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唤。大家好离好散。”·····虽然身为丫鬟,但她却自尊自爱,不肯无缘无故的受气,敢于直接指责宝玉的错误。但她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结局亦是悲惨的,重病被撵出贾府,死后更是只有宝玉悼念。

  偶然间有了这些疑问,如果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能多一些如同晴雯一般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勇于向权势挑战,那么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黛玉能多一点果敢,从她支持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并不固守成规,那么凭借着她的才学是否可以影响一些身边的人?如果贾雨村上任地方官时能秉公执法,不因薛蟠的权势而包容其罪行,那么当时社会的风气是否会有所改善?也许结局依旧悲惨,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黑暗之中能否因那些细小的改变而散发出一丝光亮呢?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年纪去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每一次的阅读不仅是在收获知识,更是体现着你思想的转变,经历会让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读后感”。阅读是成长的相机,记录着我们的蜕变······

读红楼梦有感3

  今日,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可是最终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终闹得家破人亡。贾宝玉出了家,王熙凤死了,贾母也死了。

  虽然贾家灭亡,可是我也喜欢林黛玉,刚强、冷漠,但最终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终贾宝玉嫁给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林黛玉是我在《红楼梦》喜欢的一位人物,因为她刚强、冷漠。因为她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读过吧!它是可我们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又盛到衰为背景,刻画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结构宏大、情景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刘姥姥游园》因为刘姥姥幽默,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由此也可以看出贾府的盛兴。最令我难过的是《宝玉出家》,因为贾府衰弱,大观园被封闭,姐妹们都出嫁了,贾母、黛玉、王熙凤都死了,就连宝玉也出家了,贾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让人觉得辛酸。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也学会了关于贾、王、史、薛的诗句,这些诗句让文章更加的生动,人物更加的栩栩如生,还让我体会到了意境美,使我会更加了解古代社会。

  之前贾府的姐妹们打打闹闹,在一起写诗玩耍,现在的贾府已经灭亡,想想他们之前的贾府真是辛酸。

  我在这本书中知道了这四大家族兴盛的句子: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家)

  丰年大好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

  看完这本书,我已经由衷的敬佩曹雪芹,他把一个从强盛衰弱的封建大家庭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古代社会的艰苦,让我们更加的体会到贾府人的心痛。

读红楼梦有感5

  微雨,清扫如梦的浮尘;艳阳,稀释淅沥的雨雾;云层,掠过空灵的雁影。一切的一切,都在若梦如烟的幻境中消逝……

  小雨,缠绵地下着,洒过青翠的竹叶,幽幽地竹香透窗而入,只身坐在窗前,膝间摊开一本《红楼梦》静然看着窗外的风,窗外的雨,不由地忆起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苦涩,不由地忆起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哽咽,不由地忆起……

  她,才情无双的小家碧玉,他,痴情善感的大家公子,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上一世,她是一株仙草,他是绛珠仙子,他每日为她浇水,她想来世,以泪报答他的恩情;这一世,她,失去了父母双亲,只能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弱多病的.她却在这封建大家族的冷漠之中步步小心,步步谨慎,此刻的我真想向天质问,为何,为何要这般待她,她已经如此悲痛了……

  窗外,无边的细雨,变成了,如注的大雨,或许这是林黛玉委屈、怨恨的泪罢……母亲进了房,替我关上了窗,点亮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柔和地照在了我的脸上,却不知,脸上何时多出了两行的清泪……

  黛玉在听闻他要大婚的消息后,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在他大婚的那一天,她咬紧了牙关,狠下心撕碎了这些年来,他和她之间所有的书信,撕不碎的,就用火焚成了灰,一了百了,黛玉啊,你可知道,当你对鹦哥说出,你的身子好歹是干净的,教他把给你给送回去时,我的泪已经滂沱而下,心情不能平复,久久的,久久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她的悲痛,他不会懂,风雨过后,不会再有彩虹……

读红楼梦有感6

  在老师与家长的支持下,我走到了人民书店门前,经过反复的斟酌后,我买下了我手中的这本《红楼梦》。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后,我感悟颇深。

  《红楼梦》这本书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只能是暗自落泪,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我对她真是又爱又恨哪!爱她那学富五车的才能,爱她那乖巧美貌,恨她那不开朗的性格,恨她那总是暗自落泪的自卑心理。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轻阖双目,默默地想:这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啊!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的摧残,想到当代人要感恩新社会,期待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读红楼梦有感7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红楼梦有感8

  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让我原本紧张的心情好了许多。我闲着没事做,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红楼梦》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红楼梦》是我看过很多遍的,可每看过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它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试,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终贾宝玉却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的“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在落得焚稿断痴魂,旧离恨天。当贾宝玉清醒后,发现所娶之人并不是林黛玉,便丢下怀孕的薛宝钗独守空闺,离家出走当和尚。其它主配角皆红颜薄命。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没落。

  读了之后,心头觉得酸酸的,为四大家族的衰落而悲伤,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痛心,这本书还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我小心翼翼的把《红楼梦》放进书柜,看着蓝天白云,心情竟然舒畅了许多。

读红楼梦有感9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他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和母亲你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竟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他小心眼,可是只有她才有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他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却也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读红楼梦有感1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书的名言很多,有一句是说书可治愚,“书犹药也,且读可治愚。”

  《红楼梦。》不同于《,三国》《水浒》的情节和人物单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是众多人物活动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型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作品对现代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败,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及制度以及与些个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难以衡量,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夭折了。黛玉死后,他出家了。

  林黛玉出身侯们,父母早逝,他十分高傲,但体弱多病,给人一种病态美,他是宝玉的知己,最后她含泪而死。

  薛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且“得,工,容”俱全,最后虽然与宝玉成亲,但没能得到幸福。王熙凤口齿伶俐,心机又深,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最后落个抄家的落场。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一生写了篇著作《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学时,对它就耳熟能详,因为老师常常提到四大名著,有时还会顺带讲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不知为何从没看过四大名著的我却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正因如此我便让爸爸给买了一本。

  《红楼梦》主要描述荣宁二府由胜极而衰的历史。从原本便兴盛的荣宁二府到“元春蒙恩受晋封”更是锦上添花,荣宠之至再到后来家道日衰,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真实演绎了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所以说《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从《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人物王熙凤来看,荣宁二府内勾心斗角,赌、偷、骗横行,龌蹉之极,充分暴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及道德的沦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分明,上下级的生活境况可谓是天壤之别。其中许多人物都是表里不一:明面上做的尽善尽美,背地里却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

  那些人总带着一张虚伪的面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又隐藏着何种真实的面目?那虚伪的面目下又是怎样权利与欲望交织而成的扭曲的面容。现在,在当代那些官场之中不也是如此的?

  《红楼梦》中生动形象的揭露了人性的丑陋。《红楼梦》也预示了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那么试想一下,如果现今的社会,官场再如此腐败下去,那腐朽的历史会重演吗?

读红楼梦有感13

  刚开始翻阅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会全是文言文和生僻字,没有多少的可读性,但是当我认真的捧起来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红楼梦》是一本十分精彩、内容很丰富的书,并不像我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枯燥无味。

  《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场景描写。例如:尤三姐自刎;王熙凤的性格和音容笑貌;林黛玉的满腹诗书才气,书里讲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对了,还有宝玉与四美钓鱼,还有那大观园里的各种休闲的法子和欢乐的笑声,我都有点儿向往他们那时的生活了。

  当我把整本书都看完后,再从头来回顾自己的笔记,不由得为自己感到些自豪!从这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我抄录了不少自己很喜欢的诗词,还背下了一首“葬花吟”,因为有不少文言文和生僻字不认识,所以常常需要翻看字典查找释义,当时还觉得颇有些麻烦,但架不住书里这些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故事,于是边读边做笔记,现在回顾起来,禁不住要为自己暑假里坚持了阅读,读到了这本好书鼓掌!

  我合上这本名著时就想着,以后要继续多多阅读名著,即使古文有些难懂,但是能够让我在感受许多精彩故事的同时,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而且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的文学知识噢。

读红楼梦有感14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15

  合上书,我就想,为什么那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最终,满门抄斩。贾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一共40多号人。之后,我才明白,因为他们这个家族的人都不学习。

  他们依仗着贾政。贾政是贾宝玉父亲,在京城为官。他们还靠着贾雨村,贾雨村也在京城做官,而他们家族的有一个亲人,是皇上的`妃子,每隔几天都送钱来,所以一向都很富裕。

  贾家的每个人,整天吃喝完乐,到处游玩。贾家的男人赌博,女人化装,没有一个人认真学习过。之后因为贾政贾雨村被免了官,皇妃去世。皇上把贾家抄了。贾家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读完后,我才明白,不管你这个家族多么庞大,但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最终会败到你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