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活动总结

时间:2023-08-31 18:31:47 活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服活动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服活动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服活动总结

汉服活动总结1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加速升温态势。在中学校园中,汉服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让民族文化的甘露滋养青少年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据了解,从2005、2006年左右出现汉服文化的复兴之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汉服逐渐从“网上”走到“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汉服复兴的突出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力。全国许多大学、中学都开展过汉服活动,有的还成立了汉服社团。但是由于华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属于“专业”而且“冷门”的领域,大量宝贵资料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热心人士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早期的“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汉网”,现在的“汉服北京吧”等。“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少年作为汉服复兴的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缺乏权威性,思想活跃而杂乱,甚至存在错谬误解等情况。同时,除了极少数社团实力强劲以外,大部分活动局限于汉服志愿者集会、服饰展示、走秀等,缺少服饰文化理论、汉服设计制作等专业知识的支撑,以致活动影响面小、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根据服饰史的专业研究,总结十年来的汉服复兴经验,组织设计适用于中学生的汉服文化选修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华夏服饰文化的育人作用,又通过青年人的成长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结合近年来北师大实验中学汉服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中学推进汉服教育,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教育目标的设置

  中学汉服文化教育应以“文化育人”为主旨,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针对中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是认识汉服的文化性。汉服在中华文化中地位极其重要,绝不仅仅是一件服装,而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关。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与礼仪并称的中华文化标志,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还是“衣冠上国”。由传统服饰延伸开去,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汉服,不是寻找可有可无的文化“碎片”“元素”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是汉服文化教育的灵魂,是最核心的理念。

  二是理解汉服的继承性。汉服是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来,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推崇礼仪、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衣冠体系。之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总是陷入“朝代论”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而导致文化理解的“零散化、碎片化”。因此,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汉服是“一种服饰和文化体系”,而不是“各种服饰的堆积”这一理念。同时,这一体系又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审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三是了解汉服的民族性。汉服不是“古装”,而是如和服、韩服、藏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一样的民族服装,这就意味着它不仅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当下,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在未来。汉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汉服不仅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深受其影响,并辐射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服饰,可谓源自汉族、代表中国、辐射东亚。

  四是感悟汉服的美学特点。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是汉服的突出风格。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线条柔美流畅,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五是学习汉服制作技艺。要学习汉服制作技艺。笔者在我校开设的汉服选修课上,曾学习过汉服设计裁剪基本技能,制作汉服纸样、发簪配饰、传统节日用品等。并且在组织汉服社团活动时,带领同学们制作簪子、汉服纸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关于教育内容体系

  概括起来,汉服教育有三大指向:文化、审美、技艺,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汉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可按照“汉服理论―动手操作―汉服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设置教育内容。

  汉服基本理论方面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和审美意义。一是从学生最熟悉的影视剧服装出发,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资源,初步感悟“汉服是什么”;了解“影视剧服装”与“传统服饰”的不同;以及掌握汉服的基本类型,从而避免用“朝代论”看汉服。二是从汉服的民族性、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感悟汉服的重要性;结合汉服传承的历史曲折以及今天的传承,感悟汉服的生命力;从而认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在当代的意义。三是从服饰面料、纹饰、配色的发展历程出发,帮助学生掌握赏析传统服饰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理解技术中蕴涵的审美和文化意味。例如对“葛”“麻”“裘”“丝”等面料的介绍、对“日”“月”“星”“龙”等配饰的文化解读、服饰颜色背后的五行哲学思考等,都唤醒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诗句、名言、图画的记忆,从而发现原来熟知的未必真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背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四是通过历朝历代汉服实物照片或当时绘画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汉服的发展历程,感受汉服文化一脉相承中的因时而变,以及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风土民情。

  动手操作方面,应着重从尝试裁剪和制作服装、编制宫绦和中国结、巾冠簪钗等配饰、荷包制作等简便易行的角度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操作学习汉服试制,包括汉服剪裁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如交领上衣、裙类、深衣等。为便利操作,可以将制作成衣改为制作模型,还可以指导学生给毛绒玩具制作“汉服”等。此外,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些配件,如中国结、宫绦、巾、冠、簪、钗、荷包等的制作,也应加以介绍。介绍过程应明晰制作步骤、要点,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汉服活动方面,着重结合传统节气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民俗、游戏、汉服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服饰的生命在于穿着,现代汉服活动最重要的平台是礼仪和民俗活动。一是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气、节日和礼仪的时间、内容、含义和基本规范;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汉服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学会活动策划、方案制定。如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宣传媒体、自愿者、互动交流方式、前期准备、预期效果等等。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分发香囊,系五彩绳,兰汤拔禊,画额点朱砂,刺五毒、饮雄黄酒,以及蹴鞠、投壶等游艺。

  文化融合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汉服文化知识,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丰富内心世界,激发民族情感。汉服文化的衰微已久,“各族服饰相斗艳,唯汉不识祖宗衣。”在传承过程中,要避免学生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要争取大众支持,而不是引起社会反感。同时也应认识到,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穿着,在不同的领域如何弘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点滴,体现汉服文化的精髓要义,探索汉服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方法,通过对现代生活的适当改造,逐步扩大汉服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汉服文化的元素改造现代中学生校服,在重要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周围的亲人朋友着汉服聚会、行传统礼仪等。

  3关于教育的实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种服饰的汉服是“器”,但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是“道”。要实现由“器”入“道”,应做到实践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紧密结合。

  实践性,即通过“做中学”来把握“形而下”的器物。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实践,一个是生活实践。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以“做中学”的理念安排内容,从穿衣吃饭、岁时节令开始,渐进式地安排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分享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元素,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是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动手制作汉服模型和相关配饰等传统手工作品,并学会开展汉服活动,特别是礼仪和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

  系统性,即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强调系统性不是要求对汉服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择其要点,按照“理论―制作―社会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和展开,让学生感悟到以往接触的服饰知识背后有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支撑。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

  文化性,即把握“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文化性既是汉服的特点,也是汉服课程的特点。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学习汉服知识是为了准确的、完整的把握中华文化之“道”,并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所以,无论是理论阐述、操作过程还是活动方案中,都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汉服活动总结2

  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分别作为中部五省省会城市,在各自所处的城市群中又居于中心地位。通过对地区经济核心的比较,可以起到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一、20xx年武汉市与中部其它4省省会城市发展状况比较

  1.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

  20xx年,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五市的GDP产值分别为2238亿元、1519.9亿元、1650亿元、1007.7亿元、895,5亿元。从GDP总量来看,五个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武汉市为第一级,长沙市、郑州市为第二级,南昌市、太原市为第三级。虽然武汉市GDP总量仍然领先,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致已经相同。

  2.产业增加值

  总体看来,五个城市三大部类产业的结构和增加值比较差别不大,武汉市产业分布相对比较合理。

  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但五个城市普遍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武汉市在20xx全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仅有四家入选。因此,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扶持大型企业和合理升级产业结构上。

  3.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从投资结构看,武汉市第一产业投入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重点仍然放在第二产业上,这于武汉市政府发展策略有关。

  武汉市非国有经济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偏低,只有34.5%。同期,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的该项比例分别达到了69.1%、38.2%和52.7%。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足说明武汉市经济缺乏活力,私有经济发展不够活跃。

  4.金融业服务行业

  金融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20xx年末,武汉市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分别为4084.95亿元和3170.88亿元。同期,郑州市和长沙市同类数据分别为2322.32亿元、20xx.35亿元和3116.1亿元、2428.1亿元;南昌市,太原市的同类数据分别为1556.65亿元、1027.5亿元和2539.25亿元、20xx.14亿元。

  武汉市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在数量上是领先的,这和武汉市经济总量比较大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说明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其经济辐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5.对外经贸发展状况

  由于地缘关系,中部地区的对外经贸比较是一种低水平状态下的比较。武汉市的进出口总量是明显领先的,但是通过对进出口结构的比较,发现武汉市的出口额低于进口额,而其他四个城市情况则相反。这一方面说明武汉市的开放程度比较高,外来商品比较丰富,同时也说明武汉市的产品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6.主要行业的区位商比较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来测定。区位商分析可以通过测定各行业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方向和结构。

  公式表示为:LQ=eiet/Ei/Et

  其中ei表示为该区域i产业的从业人数,ei表示该地区从业总人数,Ei表示全国从事i行业人数,Et表示全国从业总人数。区位商大于1属于优势部门,小于1则属于劣势部门。

  单位从业人数是指在城市法人单位就业的人数。通过图1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在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上的区位商值具有优势。在科研、技术服务和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行业以及金融业上武汉市的商值比较小。

  武汉市是重要的信息港和商品集散与中转站。这使得武汉市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服务辐射的区域广大。武汉市的房地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屋建筑面积和商品房销售数量都增长较快。武汉市的物价水平在各个省会城市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种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居民服务业发达。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发展关乎整个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金融业存贷款数量比较大,但是区位商值相对比较低。这一方面说明武汉市金融业效率较高,但同时也说明武汉市金融业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武汉市在科技、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行业,从业人数相对总从业人数较少。说明武汉市的智力优势并没有给武汉带来很好的效益,高素质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为什么武汉市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中,排名相对其他省会城市较为落后。

  二、武汉在今后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武汉市具有扮演“中部崛起”发动机的潜力,但现阶段并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武汉市首要任务是抓住机遇,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武汉在今后发展中应该侧重以下几点:

  1.积极利用各方面条件,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中部崛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部地区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中央的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武汉市需要积极展现自身优势,争取国家各方面的有利政策,促进自身发展。

  2.积极发展制造业,重振制造业雄风

  武汉市一直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可以说制造业是武汉市的传统优势行业。具体来说,武汉市可以在光、机、电一体化和制药工业上做文章。

  武汉市的“光谷”已经初具规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将其与软件技术、高校的智力资源更好的结合。神龙、武钢都是全国有名的大型企业,应该积极加强企业间、产业间的交流。武汉市有不少有名的制药企业,如武汉健民、马应龙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制药公司。政府应该搭建平台,促进企业和高校间的交流,积极开发新技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3.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发展策略

  转变服务业发展重点,重品牌、培精品,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

  在居民服务业上,将某些具有武汉特色的服务业进行品牌包装,将其打造成为武汉市的特色品牌。例如户部巷的小吃,江汉路的步行街。通过特色品牌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武汉市的居民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武汉市丰富的人力资源。

  武汉市需要加强金融业和咨询行业的发展。抓住金融业逐渐对外开放的契机,结合地区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为外资银行进入武汉市做好准备,争取将武汉市金融辐射力扩大到整个中部地区。服务行业不仅要为居民提供各方面的有效服务,更应该将发展重点放在为企业服务上。特别是对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如员工培训、企业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等。

  4.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将武汉市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武汉市的交通优势表现在两点:一是“九省通渠”,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二是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武汉市一直没有直飞欧美目的航班,给外商投资和国际交流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武汉市需要开通国际航线,方便航空交通。武汉市现有沌口、汉阳、汉口、阳逻四大港区,水上交通便利。需要做好码头的硬件、软件建设,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为骨干,充分利用长江航道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其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关口作用。

  5.利用武汉市的地理优势,发挥武汉市辐射力强的特点,带动周边城市,打造武汉城市圈

  城市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武汉市周围,包括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20xx年,中科院课题组通过研究曾得出结论,认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汉服活动总结3

  XX年5月3日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这个是忻州第一次对外宣传的活动。

  清晨的顿村是那么的温馨,袅袅的青烟直上云霄,湛蓝的天空与明艳温和的初日是那么的诱人。今天,我穿着汉服坐着7路公交车前往忻州市人民公园进行对民族服装——汉服宣传!!

  上午9点10分,我进入忻州人民公园北大门。看着熙熙攘攘的游人,穿着汉服的我感觉很紧张。

  公园的长椅坐着很多游人,一进公园北大门就可以看到供游人休息的长椅。

  进入公园大门,我被周围花圃的郁金香吸引

  花儿虽好,但不可以随便采摘哦!

  欣赏了郁金香后,我向公园深处前进,在公园北门桥旁遇到了集体游玩的队伍。他们看到我身着汉服很是少见。我介绍到:各位哥哥姐姐们,你们好,很高兴在公园里能遇到大家。我身上穿着的是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的一种,这身衣服叫直裾……以下介绍省略。她们听了我的介绍后热情的邀请我拍照

  拍完照后我与她们告别,继续公园汉服宣传。

  我上了假山上的凉亭,并在路上遇到一位大爷。大爷对我很是夸赞,说小伙子不错,敢于站出来……(不停的反复这句)。大爷在到了凉亭后,跟我讲了好多忻州旧时期的情况,期间遇到几位阿姨,她们询问我身上的是什么衣服,真好看。我跟阿姨们说了下这个是汉服……在介绍一通后,阿姨们很高兴的为我拍了张照片,并且在通过我允许的情况下把照片发到了微信上。

  在假山亭子上宣传汉服一段时间后我下了假山亭子,走到公园深处......  在假山的后面空地上,很多阿姨们在拍舞蹈。我站在那里一直到她们拍完......

  阿姨们看到我衣着汉服,很是好奇,问东问西。有的阿姨说我穿的是戏服。。。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在我的介绍后大家对汉服有了具体的了解。

  对阿姨们介绍了好久好久后,我过了假山后的大桥,坐在小河岸边的石块上看小鱼。旁边照相的大叔对我说你这个是汉服吧?我说是的。在我与这位大叔聊天的时候有不少游人都停留在我们旁边听我介绍汉服。我把手机上下载的汉服种类和各种图片资料给大家看,大家了解后对我赞不绝口……(省略一千字)。

  因为我穿的是直裾,所以在临近中午的时候特别的热,我只好呆在长亭里纳凉

  在长亭里也有不少游人在纳凉。一淘气的小孩总是在长亭里蹦跳,他奶奶说:”娃儿,你要不听话,小心被这个叔叔把你卖了哦!……(略字无数)”

  在纳凉中,我无意发现长亭后的花丛竟然是牡丹花,我为此在炎热的太阳下欣赏了一番欣赏好久后,我继续踏上宣传汉服的路。

  在游乐场地,管理员阿姨很热情的为我拍照留念。

  在这里呆了几分钟后又围过来好多的游人,我把汉服的介绍一遍一遍跟大家讲。

  下午两点的阳光很毒辣,身着直裾的我已经受不了了……又溜达了一圈后我结束了本次的汉服宣传活动,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这次汉服宣传活动中,虽然我讲的很是含糊,但是让很多游人认识了自己本民族的服装。收获颇丰。我希望这样的宣传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朋友,让大家对自己的民族服装了解更多。

  报告人:辅冲

  XX年5月4日

汉服活动总结4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则面临着位居核心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城市之间产业定位雷同、特色不明显,圈内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途径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经验反复验证了总部经济模式对城市群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系

  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对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1、崛起中的武汉城市圈必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促进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一起,迅速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第四极。武汉城市圈的崛起已成必然之势,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加快实现武汉城市圈崛起的重要途径。

  2、成长中的总部经济需要城市圈加强内部合作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总部经济的发展壮大将大大有利于改善解决武汉城市圈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从原来的产品合作、产品配套,向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升级,为加强城市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因此,在总部经济的成长过程中,武汉城市圈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特别是武汉市与周边中小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加快区域间、城市间由非均衡增长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转变,实现地区之间的互利共赢。

  二、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武汉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较好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二是商务设施完备,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三是政府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四是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研发能力优势明显。尽管如此,也存在问题和机遇并存的现象。

  1、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规模相对较小,各城市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xx年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的22.8%,京津冀区域GDP占全国的11.3%,而同期武汉城市圈九市GDP总量占全省GDP的60.7%,仅占全国GDP的2.16%。这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发展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与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看,培育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发展各组团城市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然而,武汉城市圈九市发展很不平衡,武汉市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他八市生产总值的总和,“一市独大”现象较为突出。

  (2)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区域联动协调不足。武汉城市圈各地资源禀赋并不一致,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跨行政区划的整体规划,圈域资源整合不够,区域产业分工和空间开发的优先区域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联动。武汉城市圈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点”的发展,而忽视了“面”的扩张,没有形成适应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辐射源,导致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建设并没能整合总部城市与生产基地城市的资源优势。

  (3)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武汉市目前没有成立专门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缺乏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政策。虽然近几年武汉房地产发展较快,但商务楼宇建设滞后,武汉市在城市规划、用地、招商、税收等政策措施方面对发展总部经济缺少统一安排,现有的财税、GDP核算、政府业绩考核等制度还不能适应总部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十大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而总部经济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却一直发展滞后。这导致以现代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咨询等国际商务活动为中心的知识型服务业对总部城市发展的支撑、配套不力。

  2、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家战略的积极实施,对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意义重大,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必将增强其对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吸引力,成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最佳地。 二是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总部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可以通过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提高产业的能级和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带来了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武汉城市圈可以直接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行生产技术、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学习创新。

  (2)面临的极大挑战。一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武汉城市圈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伴随而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湖北省发展的需要。

  二是城市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程度低。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虽然已经出现了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趋势,但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联合,在产业分工中还没有形成梯度层次,产业结构雷同仍是开展城市合作的主要障碍。城市产业同构导致了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削弱了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也造成了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是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城市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一市独大”的态势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汉城市圈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了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些问题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战略问题上尚存在差异,致使城市之间在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和加强合作等方

  面缺乏密切联系与协调分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三、以总部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为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加快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内部合作协调机制

  城市间的合作机制是城市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也是总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只有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完善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协作和人才交流,才能实现城市圈的分工合作、共赢发展。

  武汉城市圈应增强合作意识,加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形成地方政府商谈对话机制,为城市间的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布局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整体规划,并对城市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协调。总部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资源在城市间的重新配置,也要求资源信息的共享与有效整合。武汉城市圈一方面应加快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应坚持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原则,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要素的有序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同时还应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咨询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推进建立共同的市场秩序。

  2、加快总部聚集,发挥武汉龙头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

  发展总部经济既是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与功能提升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中心城市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应通过增强总部聚集功能进一步发挥核心辐射作用,促进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

  武汉市应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实施带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适合武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与协作。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链条充分释放辐射效应,促进武汉市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向周边城市的辐射。围绕与本市的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总部经济项目,形成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明确重点吸引的总部企业类型,主要是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企业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企业的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体现合理分工,构建城市圈“总部一制造基地”产业链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城市的定位与功能无疑是企业选择“定居地”的关键因素,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体现合理分工,建立梯度化的“总部一制造基地”产业链。

  武汉市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国内大企业总部、职能总部进驻,使武汉成为城市圈的“总部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发展。周边城市则应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转移,积极为中心城市企业总部做好配套工作,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制造腹地”。武汉城市圈九市应注重整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立足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战略,各展所长,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占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具有互补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4、突出区域优势,选择适合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路径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既充分利用了中心城市的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优势,又保持了企业原有的生产成本优势,能够实现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配置,促进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实际,应选择不同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第一,先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基地由武汉市向周边城市外迁。此路径是指武汉市企业基于降低生产成本或其他战略性因素的考虑,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周边城市和地区,总部仍留在武汉市,从而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代表性的案例如武钢集团在大冶和黄石建设大型球团矿生产基地。

  第二,省内优势企业总部从周边城市向武汉市迁移。此路径是指位于周边城市的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将企业总部迁到武汉市,而把制造基地仍然留在原来的地区,从而实现“总部一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代表性的案例如东风集团总部从十堰迁到武汉。

  第三,武汉市优势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生产基地。此路径是指武汉市的企业在市场拓展过程中,由于难以在本地实现规模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较高,企业选择在其他适宜产业化的中小城市新建生产制造基地,进而构建“总部一制造基地”分工合作链条。代表性的案例如总部在武汉的丝宝集团在仙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5、改善发展环境,增强武汉城市圈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汉服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军训活动总结09-17

感恩活动总结09-27

捐书活动总结09-24

团日活动总结10-02

大学活动总结10-01

秋游活动总结09-25

12.9活动总结09-27

植树活动总结10-08

暑假活动总结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