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时间:2023-03-10 15:30: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2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1、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4

  教学重点、难点:

  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课标陈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一幅图: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1个、2个、3个、4个,你看到了几个?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

  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一起告诉我)就叫幻觉。奇妙啊!好,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一起告诉我,它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

  二、,感知求疑

  1、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三、探究内化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拿起笔,开始朗读。

  1、前后桌交流。【提醒】已经画到内容的同学请举手——如没有,再读;如有,就说前后桌交流一下,你画到了哪些?为什么说它生动?

  2、指答。【明确】1段:运用了什么修辞?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2自然段:以说明为主吗?我们一起划几个有感染力的词?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无不、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

  【提醒】1、2自然段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划出有感染力的词,然后交换,最后比比谁少画了谁多划了。接着提问,你比同桌多划了个什么?它生动在哪里?——如“绮丽”生动地描写出日落日出的美丽;如“神秘”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如“无不”、“可惜”语言充满感情,极具感染力

  3、提问:大家看:“可惜”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例子1: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

  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四、拓展延伸

  《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5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个视觉小游戏:请好好数数图中有多少个小黑点?图2中红线与蓝线哪根更长?图3,位于中间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个更大?

  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眼睛看到的与实际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落日”。今天,我们就随黄天祥先生一起去探索落日的奥秘。

  二、赏落日、绘落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落日图,注意仔细看,认真想,看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树稍上的落日、湖边落日、大漠的落日、海上落日)欣赏了四个画面,谁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下?(提示:可从颜色、形状、看后的感受方面去说)

  三、检查预习。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要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如何。(出示课件)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根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目的,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课件)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落日的幻觉)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四、自主学习,弄清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说明对象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注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2、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划、作标注。3你发现文章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读完思考,完成导学案中表格练习。

  3、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课文先写了落日让人产生的幻觉,再写产生幻觉的原因,前面是现象,后面是本质,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根据说明文写作顺序,本文是按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五、合作探究。

  本文的说明方法灵活多样,第一段中,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了李密的《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探究4-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组间巡视指导。交流学习成果。

  六、揣摩语言。

  作者在写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成因,很有说服力,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很有讲究,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句子。

  这样替换行吗?

  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

  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红色的字去掉行吗?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一般来讲”表“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下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少于清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能删除。

  通过以上句子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七、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竟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美丽的自然现象呢?(彩虹、海市蜃楼)

  2、眼见果真为实吗?(课件)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3、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

  1、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课下观察日出的情景,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课文中没有解释,请同学们下去后查找资料弄明白。舒全鑫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

  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2、关注标志性词语。

  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相关文章:

《落日的幻觉》教案07-29

《落日的幻觉》教案04-02

《落日的幻觉》教案及反思07-30

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7篇)08-22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12-21

《三亚落日》教案03-25

《三亚落日》的教案09-12

三亚落日教案范文08-24

《三亚落日》优秀教案3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