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教案

时间:2023-03-20 13:33: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的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的教案通用15篇

科学的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科学的教案2

  神奇的纸船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科学的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懂得夏天是炎热的。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己凉快一点以适应夏天的生活。

  2.引导幼儿和培养幼儿主动去解决在夏天会遇到问题的,发展幼儿对于夏天的认知能力和多思考的习惯。

  3.幼儿理解父母和其他成人在夏天仍辛勤劳动,为大家服务,培养幼儿尊敬和关心他们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幼儿防降温的一些方法挂图

  2.幼儿关心父母的`挂图

  3.炎热的夏天季节挂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夏天天气热如何使自己凉快。

  “现在天气热,大家感觉怎样?”我们想办法使自己凉快一点。

  2.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使每个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我们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想了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

  (2)教师出示挂图:

  a多喝开水身体好。夏天热了,多喝开水,喝水后身体就冒汗,热量就从汗里带走了,人就凉快。

  b吃冷饮。夏天吃冷饮也能使人凉快,但多吃冷饮不好,会影响消化。

  c自己抹汗。这个小朋友自己在抹汗,你们也会自己抹汗吗?

  d洗澡。洗澡可以使自己凉快。

  e玩水。小朋友喜欢玩水吗?玩水会很凉快。

  3。教师组织幼儿安静地看书作画。

  (1)师生共同小结各种使自己凉快的方法。

  (2)如游泳,乘凉,洗澡,吹电风扇等方法,都能凉快。

  4.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夏天很热,但叔叔阿姨都在劳动,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1)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出示炎热的夏天,父母以及他人辛苦劳动和工作的挂图;

  (2)爸爸妈妈吃点冷饮吧。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为什么小朋友要给爸爸妈妈吃冷饮?

  (3)爸爸妈妈擦擦汗吧。这幅画上画了什么?你们在家会帮爸爸妈妈擦汗吗?

  四、活动总结

  夏天天很热,但叔叔阿姨,爸爸妈妈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小朋友要关心他们,为他们做些事,做一个好孩子。

科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述对心脏、大脑、血管、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1)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科学的教案5

  设计意图: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先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

  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

  本活动经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坚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本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经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一样,明白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本事及探索本事。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齐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我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一样)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我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经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忙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教师期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齐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我,那大家一齐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科学的教案6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科学的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我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我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我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可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我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教师当灯光师,自我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欢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教师,期望透过群众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推荐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超多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取有价值、有好处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透过自我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的教案9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探索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

  2、培养幼儿对光和影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小兔头饰若干、眼睛、记号笔、橡皮泥、剪刀。

  教师准备:小兔头饰、记录表两份、√×标记、投影仪、背景板、手影视频。

  活动过程:

  一、玩影子游戏,发现影子变大变小的秘密。

  1、师: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一起来玩影子游戏。

  看!这是谁的影子?(小兔)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呢?(太阳光、月光、灯光……)

  教师小结: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影子游戏,找找光源在哪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兔,请你到旁边的桌子上每人拿一只兔子,到灯光下来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影子会怎么样?

  幼儿探索。

  3、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动它也动,我跳它也跳……)

  那你们刚才有没有向前向后走走?想不想上来试一试?

  影子怎么啦?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师:啊!影子还会变大变小?再试试看。哇~影子真的会变大变小。(教师记录)

  4、师:那离光源怎么样,影子会变大变小,请你和小朋友说一说,试一试(往前走离光源远影子变小,往后走离光源近影子变大)

  5、教师记录。师:哦,原来小兔离光源近,影子就大,离光源远,影子就小。

  (评析: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用小兔的影子引出活动,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那么要玩影子游戏,就必须有光源,引导幼儿找到光源,为接下来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的远近的关系作铺垫。玩影子游戏时,给了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自主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得出离光源近影子变大,离光源远影子变小的原理,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并记录,将得出的结论更清晰的展现在幼儿面前。)

  二、猜测如何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1、师: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呢?

  2、幼儿讲述方法(如画、贴、剪等),教师用相应标记记录。

  3、师:咦,那这些方法能成功使小兔影子上有眼睛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去试试吧。

  (评析:此猜测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按照幼儿自己的想法来为小兔找“眼睛”,让他们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自己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幼儿合理的科学记录方法的养成。)

  三、幼儿操作并验证

  1、有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__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那剪的方法会成功吗?用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赶快来试试吧。成功了吗?哦,剪的方法能使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师:那刚才没成功的小朋友去试试这种剪的方法吧!已经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

  2、无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__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还能有别的方法吗?幼:剪。哦,你觉得剪的方法能成功吗?你觉得呢?只有试过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去试试吧。

  可以先画两只眼睛,然后再每只眼睛的中间折一折,剪一剪。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试一试哦!

  师:我们把小兔举高喽,看看你的小兔影子上有眼睛没?耶~我们都成功了!

  师:那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多问)

  师小结:因为剪了洞,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过去,所以影子上就有了眼睛。

  (评析: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验证过程中发现只有剪的方法才能帮小兔找到“眼睛”,从而引发不成功的幼儿也想去尝试这种剪的方法。那么,如何来剪呢?又将一个问题抛出,和幼儿一起来讨论剪“眼睛”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克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操作完成以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总结折射的现象。)

  四、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一起来看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科学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有洞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掌握吹泡泡的方法,能用缓慢均匀的力气吹。

  3、喜欢吹泡泡活动,体验成功吹出泡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泡泡水,一块毛巾。

  2.操作1:瓶盖,积木(木质,镂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底,猜测验证表。

  3、操作2:夹子,漏勺,雪花片,积木,纽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宝贝们,欢迎来到泡泡王国。

  (二)共同探讨,个别示范。

  教师:泡泡漂不漂亮啊?那你们会吹泡泡吗?是怎么吹的'?

  (三)第一次操作,猜想与验证。

  1、猜测。

  教师:泡泡王国的国王呀最喜欢吹泡泡,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难题,这里有一些东西,他分不清哪些可以吹出泡泡,哪些不可以,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你觉得它可以吹出来么?

  2、验证猜想,提出注意事项。

  (四)第二次操作,尝试用更多不同的生活用品吹泡泡。

  1、出示材料,提出要求。

  教师:泡泡国王可开心啦,他还请那你们帮个忙,他想知道是不是有洞就能吹出泡泡?泡泡是从哪里出来的呢?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他找了很多有洞的东西,我们来看一看。

  2、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3、观看泡泡秀。

科学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进行课前对小动物的观察、探索和关爱活动。

  2、投影设备、动物图片、动物背景图纸每人一张、彩笔、音带、彩色短绸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诗画绝妙 挥笔潇洒

  教师诗画小狗,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入主题:

  竖耳朵,摇尾巴,

  鼻子灵敏顶呱呱,

  看大门儿是专家,

  朋友个个都爱它。

  二、客人寻友 主题形成

  1、另一教师扮演小狗比比客人来到小二班寻找朋友,通过说儿歌、作诗画 、猜谜、 表演 、 歌唱 等形式让幼儿猜出自己的朋友是谁。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3、给幼儿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1)由比比客人朗诵儿歌引出自己的朋友。——小兔

  小动物,耳朵长,

  红眼睛,白衣裳,

  前腿短,后腿长,

  爱跑爱跳本领强 。

  (2)由比比客人作诗画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朋友。——小乌龟

  它的胆子真正小,

  出门先向四面瞧,

  碰到危险把头缩,

  躲进硬壳静悄悄。

  (3)通过猜谜语引导幼儿猜出自己的.朋友。——小猫

  三角耳朵胡子翘,

  唱起歌来喵喵叫,

  白天就爱睡大觉,

  老鼠见他吓的逃。

  (4)由比比客人形象生动的表演,模仿自己朋友的形态特征,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说出自己的朋友。——小猴子

  (5)通过歌表演引出自己的朋友。——老牛

  三、热情帮助 寻找尾巴

  1、请幼儿帮助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进行一一对应连线,让幼儿感受成功操作的愉悦感。

  2、教师巡回指导。

  四、游戏激趣 快乐无限

  听音乐玩《找尾巴》的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总结分享

  请幼儿说说什么样的尾巴最容易被人抓住,什么样的尾巴不容易被人抓住。

  活动评价:

  1、帮助幼儿认知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2、让幼儿感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科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科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认识四季,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

  2、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培养幼儿具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掌握四季基本特征。

  难点:合作完成“选服装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幻灯片、多媒体、服装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热爱大自然吗?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认识四季,和它们做好朋友,好吗?

  二、新授

  1、认识春天

  (1)出示春天幻灯图片;

  (2)老师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图中的`大树、小草、小河及人们穿着的特点;

  (3)交流春天的特点;

  (4)说一说以前学过的有关春天的歌曲或儿歌,找生表演。

  2、用以上方法认识夏天、秋天和冬天。

  三、合作完成"选衣服"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为图片中不同季节的小朋友选择合适的衣服。

  四、拓展

  回家与父母合作完成一幅自已喜欢的季节的图片。

  五、延伸

  建议幼儿多与父母到大自然当中去体会四季的美。

科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的教案15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科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教案04-25

科学下册教案12-10

【荐】科学的教案03-30

【推荐】科学的教案03-22

科学的教案【推荐】03-25

科学小班教案09-13

科学活动教案12-21

《科学之旅》教案07-29

科学教学教案01-19

《哪里的科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