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5 09:00:0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欣赏沙漠风光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在沙漠里缓缓行走的骆驼,我告诉他们,骆驼是“沙漠之舟”。对于骆驼的这一名称,孩子们感到很奇怪,不停地问为什么,由此可见,孩子们对骆驼是很感兴趣的。我们何不开展认识骆驼的活动,这样既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还可以让孩子们对沙漠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沙漠之舟—骆驼,了解它是沙漠中的交通工具。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准备:

  一盆沙,沙漠图片,骆驼图片。

  活动前让幼儿收集有关骆驼的各种资料。

  学习过程:

  1、出示沙漠图片,请幼儿说说沙漠里的地面上全是什么?(沙)

  2、请幼儿尝试踩一下沙,看看会怎样?再用玩具车在沙里推动,看看会怎样?提问:人和车在沙漠里行走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在沙漠里运载东西应该用什么交通工具?(骆驼)

  3、出示骆驼图片,观察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征,鼓励幼儿说说骆驼的独特之处。

  4、教师对幼儿的讲解进行补充,并讲解骆驼的`独特生理特怔。

  5、提问“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让幼儿进行讨论。

  活动反思:

  在活动前,我们就鼓励幼儿去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主动去获取知识。短短的一节课中,我们发现通过收集资料的过程,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很多骆驼的知识,基本上不用老师作太多讲解。可见,这种鼓励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能更大的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茶叶是松阳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家户户都种了茶叶,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种茶?茶到底有什么用?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回忆茶的形态中,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在对用茶制成的物品的观察和探究中,孩子们就更加直观地了解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分享和品尝,让孩子们对茶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感知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与同伴品尝、分享茶做的食物,激发孩子爱茶之情

  活动准备

  茶叶、茶叶蛋、茶饮料、茶枕头

  教学过程

  1、调动已有的经验,分享对茶的认识。

  (1)出示茶叶。请幼儿说说茶叶的颜色、形状,闻一闻茶叶的香味。

  (2)教师提问:你知道茶叶有什么用呢?

  2、感知、交流茶的作用,了解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茶的作用很多,不仅能泡起来喝,还有其他的用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师出示用茶制成的东西,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感官自由探索。

  (2)集中交流,了解茶的作用。

  教师:你发现什么东西里有茶的味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鸡蛋里有茶的气味吗?为什么煮鸡蛋时要用茶叶?

  ——这样子煮出来的茶叶又香又好吃。

  教师(出示茶饮料):这是什么?饮料里为什么要放茶叶?

  --因为茶有解热止渴的作用。

  教师(出示茶叶枕):这个茶叶枕有什么用?

  --因为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可以让我们睡的很舒服。

  教师小结:茶叶的作用可大了,茶有消炎杀菌止痛的效果,如果你不小心跌倒,擦破了皮肤,或有红肿的现象,立刻用冷茶水洗干净后,再嚼些茶叶敷在伤处,便可减低疼痛,也不会感染细菌。如果有人喝酒喝得太多,喝上几杯浓茶,便会很快清醒过来。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台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里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

  3、分享、品尝茶制成的食品。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会自己探索制作"小鸟入笼"玩具,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入笼玩具,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制造好的"小鸟入笼"玩具,硬卡纸、筷子、彩笔、胶水、其他会转动的玩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鸟入笼"玩具,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制作兴趣。

  2、教师将"小鸟入笼"玩具每组放一个,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筷子粘贴在一起即可。

  3、引导幼儿玩玩具,双手来回搓动筷子,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更多会转动的玩具,引导幼儿到区域中去玩,了解不同玩具转动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到了,班上的孩子时不时在野外摘些菊花来玩,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却又叫不出花的名字。于是想趁孩子们对菊花很感兴趣时,开展认识菊花的活动。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能正确地叫出菊花的名称,知道其明显的外形特征(菊花的大小、颜色、气味、叶子的形状)和用途。

  2、 使幼儿初步掌握从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叫出菊花的名称,知道其明显的外形特征;

  难点:使幼儿初步掌握从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养成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准备几盆菊花;瓶插菊花几枝;

  2、 印有菊花或菊花叶子的小卡片(事先放在桌上;)

  3、 干菊花若干、幼儿园用的小茶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看卡片、找菊花

  师:今天,老师带了很多好看的卡片,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些卡片上画的是什么吗?那就请每个小朋友 把桌子上的卡片翻过来,看看卡片上画的是什么?(花、叶子)对了,上面画的是花和叶子,老师想请小朋友到院里去找一找,看看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跟卡片上一样的花和叶子。找到后,就请你站在你找到的花和叶子的前面,老师看哪些小朋友找得最对最快。(幼儿到室外园地中找菊花,老师把盆栽搬进教室里放在桌子上)。

  二、认识菊花

  1、认识花

  问: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花的呢?

  答:根据图片上画的花和叶子,图片上的花是一丝一丝的`,像一个拳头,叶子边上是弯弯曲曲的。。。。。。

  问: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搬到教室里的叫什么花?

  答:菊花。

  师:我们都找对了吗?请小朋友先把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卡片翻过去,放在桌子上,让小卡片睡一会儿。

  问:菊花的中间是什么颜色?除黄的、白的颜色,我们还看到菊花有什么颜色?

  答:红的、紫的。。。。。。

  问:菊花的中间是什么颜色?长得怎么样?

  答:黄色的、密密的、细细的。。。。。。

  问:菊花像什么?

  答:像毛线团,像分开的桔子。。。。。。

  问:菊花是一样大小吗?

  答:不一样大小的,有的菊花大,有的菊花小。

  老师闻花(手在鼻前轻轻的扇)

  问:你们也想闻花吗?就请小朋友像老师一样地闻花,闻到什么味了?(清香味)。

  小结:菊花真美丽。菊花有很多颜色,有。。。有。。。还有。。。;菊花的形状也很多。有的像。。。有的像。。。;菊花不是一样大小的,有的大,有的小。

  2、 认识叶。

  问:菊花的叶子 有没有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答:绿色的。

  问:菊花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答:叶子的边是弯弯曲曲的。

  3、 认识茎和根。

  问:花和叶子是长在什么上的?是不是菊花和叶子都长在这上面呢?

  答:花和叶子都 是长在茎上的。

  问:茎是什么样的?

  答:长长的,细细的。

  问:菊花有没有根?怎么我们看不到根呢?没有根菊花还会长大吗?

  答:菊花有根,根是长在土里的,没有根菊花不会长大。

  教师小结:菊花真美丽,有的在有的小,菊花有各种颜色,有各种形状。菊花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的边是弯曲的,闻菊花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菊花的根被埋在土里,没有根,菊花就长不大。

  4、 菊花的功用

  菊花还可以做成好吃的东西呢!你们知道菊花可以做成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菊花茶、药。。。。。。)

  5、 品尝菊花茶

  (1) 让幼儿揭开杯子,看看杯子里放着什么?(干菊花)这些干菊花是工人叔叔、阿姨把新鲜的菊花晒干做成的。

  (2) (老师给幼儿冲水)问:看看干菊花变了吗?变成什么样子?你们闻到了什么味儿?(清香味)

  老师尝菊花花样,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你们也想尝一尝 吗?水很烫,请小朋友慢慢地喝,不要把菊花喝下去,喝的时候闻一闻有什么味儿。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一节课,幼儿对菊花的认识比较到位,能清楚的知道菊花的形态和作用。

  2、 介绍菊花的功用环节太薄弱,菊花的功用比较多,还可以插在瓶里欣赏,制成干花作装饰等等。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习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工具运的水量是不同的,探索哪个工具运的水最多,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2.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能在运水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材料准备

  透明的杯子(上面贴有一段一段的即时贴),海绵,吸管,网状小盆,小勺子,水,大盆子

  指导要点

  1.了解不同工具的用法。

  2.在实验中发现海绵的吸水性与其他工具不同。

  实施步骤

  1.提醒幼儿在游戏前将袖子卷起,注意不要弄湿袖子。

  2.介绍每种工具的用法以及玩法

  3.每个幼儿拿一种材料将大盆子里的水用海绵、吸管等工具运到透明的杯子中。

  3.规定运送的次数,每个幼儿用一种工具一起运5次水,放在一起比一比谁运的水最多。若5次看不出运水的多少,那再进行新的一轮,再运5次水。

  4.引导幼儿发现海绵的吸水性,知道与其他工具不同。

  5.将透明杯子里的水倒入大盆子中,与边上的幼儿交换工具,再进行一次游戏。

  6.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反思分析

  玩水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游戏项目,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这个区域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我让孩子们数好5次然后比一比,但是有很少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大部分孩子都只顾自己玩水,没有去发现运水过程中不同工具运水量的不同,但是有些孩子还是能够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

  2、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担、竹篓、竹篮、牙签等,各种竹制品上都贴有标签;“货架”三只,上面贴有标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前几天,小朋友们出去找春天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小竹笋长大后就是非常有用的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领。”

  2、交流调查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竹子做的`?

  请幼儿以小组调查的方式交流调查表:

  第一组调查的是厨房用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厨房用具菜板 蒸架 … …第二组调查的是农用工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农用工具扁担 竹篓 … …第三组调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生活用品及其他席子 牙签 … …

  3、除了以上小朋友刚刚说的之外,你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东西?请幼儿补充说明,(如窗帘、茶具、工艺品等)(幼儿没有说到的也可有老师补充)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像扁担、畚箕、竹篮、牙签、席子、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开竹制品商店 :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也来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让我们也来开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请幼儿将竹制品按要求分类摆放:(各竹制品上贴有标签,如菜板贴上101,就将菜板放到厨房用具柜的101处)5、师小结,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5、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小百科:房子指供人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背景

  对于四岁的幼儿来说,其自我概念已经开始萌生,他们已经开始初步感受到自己的外貌,身体部位的特征,对此有许多的疑问,而要解答这些疑问,首先要让他们认识身体的感官,这是该主题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由于中班年龄小,该主题只设计到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这几个器官。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探索五官的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认识自己的五官。

  3-引导幼儿了解五官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自己的五官,并能够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

  难点,了解五官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能看,听,闻,尝的物品,如,鲜花,各种甜,咸。酸食品。

  2-手鼓一类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老师最喜欢看你们的小脸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说一说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它们长在笑脸的什么地方”

  2小朋友相互讨论。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并练习《五官歌》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桌子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东西,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嘴巴去尝一尝,小鼻子我去闻一闻,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2幼儿分组自主选择物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的奥秘,并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以及发现的经过,并总结五官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五官歌》来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五官,并能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但由于我们班都是民族孩子,汉语底子薄,在了解这五官的用途时,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延伸。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应该用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