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5 07:27:44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

  2.使幼儿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3.培养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多变的云

  2.幼儿用画纸,彩笔。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室外)

  1.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的`云,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让幼儿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观察:云会不会移动?怎样移动?

  想一想,云为什么会移动?

  二、展开(室内)

  1.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云。

  (1)云会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

  (2)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

  2.通过课件,认识各种云

  (1)讨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

  (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

  (2)多变的云

  让幼儿发挥想象,分别说说,云像什么?

  卷云

  多云

  阴云

  乌云

  火焰云

  彩虹

  云海等

  3.讨论云为什么会变

  (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雪也是云变成的)

  三、结束

  绘画:我眼中的云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云。

  活动延伸

  回家和家人一起讨论有关云的自然知识。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 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 、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 、种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葱(有根的)。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 、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 、幼儿种植蔬菜

  5 、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的秘密。

  2、学习用表格记录自己猜测、验证的结果。

  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蛋宝宝、纸老鼠、钢珠、玻璃球、棉花、纸团、弹簧等材料若干;斜坡、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1、玩不同重量的纸老鼠,发现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①这里有许多纸老鼠,其中有一些纸老鼠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请你们玩一玩,看谁第一个发现?

  ②纸老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幼儿讨论)

  2、探究纸老鼠会翻跟头的奥秘。

  ①提问:这些纸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

  小结:原来是肚子里的东西会帮他翻跟头。

  ②你会翻跟头吗?一起翻翻看。

  3、按能与不能翻跟头,给纸老鼠分类。

  二、猜测、验证并记录。

  1、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并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①看,纸老鼠的好朋友蛋宝宝也来了。哎,他不会翻跟头,可着急了,你能帮他吗?

  ②幼儿讨论。

  ③小结:小朋友想到给蛋宝宝肚子里放东西帮他翻跟头。猜一猜,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请你记录下来。

  2、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并记录。

  看,这里有纸团、棉花、弹簧、钢珠。动动小脑筋,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你去试一试。

  3、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①讨论:刚才你在蛋宝宝里放的什么材料,他会翻跟头吗?

  ②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③讨论:为什么只有圆溜溜的钢珠能帮蛋宝宝翻跟头?

  ④老师小结。

  三、迁移已有的经验,制作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1、利用材料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别看小胶囊长长的,他也能翻跟头呢,不信你试试!

  2、在不同的材料(自制微型斜坡)上,玩一玩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四、结束部分。

  带上你的会翻跟头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玩一玩。

  整理操作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讨论:是不是蛋宝宝肚子里的铁珠越重,蛋宝宝就会翻得越快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

  2、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个饮料瓶(瓶中已有一条小鱼),小鱼若干,回形针、塑料夹、橡皮圈、磁铁每组一份,记录表一份。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拧瓶盖这一技能。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天鱼宝宝们要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了,看调皮的鱼宝宝已经跑到你们的瓶子里去啦!

  2、你能让鱼宝宝游起来吗?

  二、不借助工具尝试让小鱼游起来。

  提问:你是怎么让鱼宝宝游起来的?你的鱼宝宝可以往下游吗?

  三、观察实验

  1、你们的鱼宝宝听话吗,它可以往下游吗?我的鱼宝宝可听话啦,你们看!

  2、教师配上儿歌演示:小鱼小鱼游阿游,向上游,向下游,左游游,右游游,转个圈圈跳个舞,立定站好看这里。

  3、为什么我的鱼宝宝这么听话,而你们的不听话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呀?(磁铁)

  4、提供磁铁让幼儿尝试操作。

  师:请你们每人也拿一块磁铁试一试。(幼儿尝试)呀,行不行,你们的小鱼听话吗?(不听)原来单单有磁铁帮忙还不行,小鱼身上还有一种东西帮助了它,到底是什么呢,要请你们来找一找。

  四、提供材料,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并介绍三种材料:橡皮圈、塑料夹、回形针,并交代要求:每人选择其中一种,把它绑到小鱼身上,再放进瓶中,用磁铁吸吸看,看看能不能变成听话的小鱼。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并进行总结:原来回形针是铁做的,磁铁可以吸起所有铁做的东西,而橡皮圈和塑料夹不是铁做的,所以不行。

  五、玩一玩自己的听话的`小鱼。

  请成功的孩子玩一玩自己的听话的小鱼,不成功的孩子再次操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1. 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 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 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 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 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 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这幅图上的两组箭头中间的横线一样长吗?(一样长/不一样长)哪根长哪根短?(上面长下面短)到底两根横线一不一样长呢,我们来比一下,(一样长)今天大家的眼睛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才大家感觉它们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 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 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 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 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 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5. 这杯水真的挺厉害的,但是勺子和筷子真的变了吗?你们喊“一二三”我拎出来看看,(没有变)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比一比(没有变)。为什么刚才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一样?

  6. 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 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可以变魔术的材料,有什么呢?(陀螺、纸片…)玩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注意你们发现了什么??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