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0 08:12: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汪曾祺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3、学会理智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中的弊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智地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中的弊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说

  2、作者简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

  “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

  “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陈小手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勇者陈小手。

  (2)敬者陈小手。

  (3)技者陈小手。

  (4)德者陈小手。

  (详见教材全解53页)

  2、陈小手惨死在野蛮团长的枪下,没有人为陈小手鸣不平,杀人凶手反倒觉得怪委屈的。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近乎无理的反常的心里真是意味深长,中国传统的观念就是如此,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难以逾越。陈小手致死出手的是团长,认可的是传统。展现了这种隐藏的杀机和群体的劣根性。陈小手的死,与民族积淀相结合,便超越了平常意义的死,具有更耐人寻味的意义。

  3、说说本文的写作特色

  (1)叙事从容恬淡。

  (2)以小见大,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四、主题归纳

  课文通过叙述名医陈小手因为团长太太接生而被无辜枪杀的事情,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中的弊病,批判了守旧的传统文化与狭隘愚昧的男权文化。

  附:板书设计

  当地接生风俗落后

  陈小手医术高超

  陈小手 守旧狭隘愚昧

  为团长太太接生

  陈小手无辜被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3、 结合讨论课后两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4、 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如果在星城出现了首家“无人超市”,即无人导购,无人收款,请你猜测,可能会出现那些状况?

  今天我们即将学到的是一篇去无人看管的桃林摘桃、付钱的故事。

  二、学习:

  1、自读课文;

  2、用简短的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3、一个告示就可以引导人们去桃林摘桃,真有趣,再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告示”的有关词句;

  4、按以上提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

  5、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5a、用比较形近字记字形的方法熟记:沁、脾、馋、涎、掏;

  5b、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记忆:婆、吠;

  5c、成语练说: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

  三、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信任与真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皮字朋友多》这个识字歌谣中领悟汉字的某些造字规律。

  2.积累词语和警句,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训练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6个左右结构的汉字。

  4.通过阅读欣赏短文,积累成语,明白道理。

  5.练习向同学朋友推荐好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会与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并能结合活动写一篇习作。

  6.学习写毛笔字,学习“竖提”和“横折提”两个笔画。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地积累字、词、句,并能学以致用。

  2.通过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系统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课外读物(数本)、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同唱《找朋友》: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在汉字大家族中,它们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忙找找好吗?

  二、投影片出示歌谣《皮字朋友多》。

  1.学生自读歌谣,小组朗读歌谣,教师趣读(长短轻重富于变化,外加一定表情或动作)歌谣。

  2.指名上黑板找出“皮”字的朋友,圈出:坡、波、破、跛……

  3.交流怎么识记这些朋友。

  4.继续为“皮”寻找朋友(板书):疲、彼、陂……

  5.学生趣读歌谣。

  6.小结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汉字中的趣味奥妙,课后继续练习给其他汉字找朋友,编歌谣。

  三、积累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1.过渡:刚才认识了不少新汉字,原来学习汉字也有秘诀。只要掌握了好方法,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些词语和句子,相信我们的语言会更加丰富、精彩。

  2.小黑板出示词语和句子。

  ①学生自读词句,同桌间讨论交流对词句的理解。

  ②指名读,小组读词句。

  四、妙语连珠:我会说。

  1.指名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相机用词说句。

  2.“插花”游戏:小组合作,练说一段话,用上小黑板上的词和句。用得好的小组就给插花。看看哪一组插的花最多,最精彩。

  3.小组派代表交流练说的话,教师相机指导并鼓励。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给其他汉字找朋友编歌谣。

  2.把自己所在小组练习的说话内容修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1.练习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

  2.阅读欣赏两则成语故事,理解内容领悟道理。

  二、比比谁写得好。

  1.出示写字板,学生观察写字板中的范字。

  2.认识并分析六个汉字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来自网!

  的.特点:除了“念”字外都是左右结构。

  3.教师指导书写要点: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穿插避让,体现汉字的形体美;“愣、情、摇”均为左窄右宽;“顿”字第四笔写作竖提。

  4.学生描红后再书写,教师巡视,规范书写姿势。

  5.投影出示学生书写作品,讲评书写情况。

  三、阅读欣赏。

  1.录音机播放《少见多怪》。

  2.学生自读《少见多怪》,同桌间交流对故事的理解: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指名说说成语“少见多怪”的意思。

  4.说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观众,你想对那个把骆驼当成马的人说些什么?

  5.齐读短文。

  6.举例说说我们身边“少见多怪”的事例。

  7.学习《道听途说》,方法同上。

  四、自选作业。

  1.给这两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并写上自己的忠告。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小黑板出示名人名言: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无垠的生活海岸。(凯勒)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师:同学们一定读过许多书,那奇妙的神话、迷人的童话、生动的寓言……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美妙的文字、深刻的道理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良书即益友,如果我们能相互推荐一些好书,我想我们拥有的益友更多,我们的营养就会更丰富。

  二、好书共分享活动。

  1.指名上台推荐好书,教师相机板书推荐者所述说的内容。

  2.调查了解推荐的效果。

  ①以举手的形式了解学生接受推荐的比例。

  ②让听众说说自己接受推荐或拒绝推荐的理由。

  ③你对被推荐的书预先想知道些什么?

  3.小结推荐要点:

  ①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③你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可以举例说说你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

  4.按推荐要点,有方法有技巧地推荐好书。(还可以手持这本书进行直观演说。)

  三、比比谁推荐的书最有吸引力。

  1.你认为谁介绍得最生动有趣。

  2.你最想看谁推荐的什么书?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好书共分享。

  第四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结合上节课的好书共分享活动,以推荐一本好书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叙述要清楚、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生动,字数不限。

  二、习作提示。

  1.首先拟题。

  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格林童话》

  我推荐《一千零一夜》

  好书《十万个为什么》

  2.结合推荐要点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简要地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最有意思的地方。

  三、自列习作提纲。

  1.书名、作者、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来自网!,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学习欣赏文章优美语言,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感悟盲孩子心情变化,把握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2、联系自身经历、见闻,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美的语言和主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导入 (背景音乐:《爱的协奏曲》)

  当一个盲孩子静静地坐在角落倾听伙伴们的嬉笑声,倾听鸟儿的飞鸣,甚至倾听微风拂过的声音时,你可曾知道他心里正想些什么,最需要些什么?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这样说过:

  (学生诵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学生说听后的感想,顺势导入本课)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去感受一下一个盲孩子的心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学习之前,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读字词,个别字进行点评。

  (2)、点出潺潺,叠音词,及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与我合作共同朗读课文(教师读前6段,学生分角色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出示探究问题)

  (1)、感悟本文盲孩子心情的变化?

  (2)、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互评。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

  问题(1)心情变化的语句:(学生重在感悟盲孩子心情的变化,为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不必将句子都找出。)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问题(2)情节发展步骤:

  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光明,获得惊喜。

  教师小结: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萤火虫的帮助下,看见了世界,看见了光明;影子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爱使得盲孩子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研读赏析

  1、研读语言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用诗一般的语言构成美的境界,爱的清泉就流淌在其中。让我们用心去品味这曲爱的赞歌,下面请大家分小组研读本文优美语言,进行合作探究。

  注意读出语气、节奏、情感。

  (多媒体出示探究问题)

  本文借助美好的语言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绚丽的`境界。请尝试分析本文美的语言。

  学生分小组品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发言,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请看大屏幕,以下几点,有的同学们分析到了,也有未分析到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例如:

  ①句式短小,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合孩子阅读。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②运用叠音词舒缓语气,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如:“轻轻”、“哞哞”、“潺潺”、“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③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2、研究主题

  师:同学们,美的语言要表达的是美好的主题,对本文的主题我们该如何理解?

  学生可讨论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①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②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③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

  ④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⑤执著的追求,终有结果。

  一则材料,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观点,教师应以鼓励为主,适当加以引导。

  体验反思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有道理,爱无处不在。爱的力量是神奇的:没有双腿,却可以走出一条顽强不屈的路;没有双耳,却能听见世间的天籁;没有双眼,却能看见世间的光明。

  请大家写下你对爱的理解

  例:爱,就像温泉,滋润人们枯干的心灵。

  (写在心形纸上交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表现爱的事例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举事例:抗洪抢险中战士和百姓的鱼水深情是一种爱;防治“非典”中白衣天使无私的奉献是一种爱;保护地球,保护绿色大自然,这是一种爱;捐助失学儿童,重返学习乐园,这也是一种爱……

  教师总结 (视课堂情况,可鼓励学生总结)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纯真的爱,也感受到在我们身边的爱,这爱是山间清澈的小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作业

  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我们意犹未尽,那么,让我们把爱心延伸到课外。(多媒体出示作业)

  1、爱诵读的你,可以背一背你最喜欢的有关爱的句子,与其他同学进行文学交流;

  2、爱制作的你,可以把爱的祝愿制成贺卡,送给你的朋友;

  3、爱写作的你,可以创设一个曲折情节,用美的语言,以人间最美的真情完成一篇小练笔。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方法读懂课文,在自读中明理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吠、裸、鲫、撩、襟”等五个会认字,理解并积累“千丝万缕”“一言不发”“青山绿水”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姐弟俩勤劳、纯朴而诚实的高贵品质。

  3.从小女孩的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女主人公纯朴、诚实的美好心灵。

  2.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设计流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当你买东西发现售货员多找钱给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月下桨声》中的小女孩也许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2.读课题,提问:读了文章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探究,重点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准“吠、裸、鲫、撩、襟”。

  2.默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互动交流自读所得。教师巡视点拨。

  4.全班交流。教师尽可能提问更多的学生,让学生通过运用在前几课中获得的方法深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优秀品质。

  三、自读课文,感悟写法。

  1.画一画。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把文中描写小女孩性格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2.说一说。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什么性格特点,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读一读。指导朗读描写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语句,深入体会小女孩诚实、淳朴的品质。

  四、巩固积累。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吠、裸、鲫、撩、襟”,并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词语采集。抄写“千丝万缕 一言不发 青山绿水”等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同步练习】

  一、照例子,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例:一(面)红旗

  一( )小船 一( )上衣 一( )鱼 一( )钱

  一( )钞票 一( )葱 一( )发夹 一( )圆月

  二、读一读,联系课文体会下面句子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1.女孩儿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船头上,一个更小的男孩儿在划桨。他们各忙各的,一言不发。

  2.“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3.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间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喜欢的词语:

  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老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的基本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此处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认识理解生字词。

  二、参照连接语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事。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中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出来?

  1、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出来。

  3、全班交流,老师及时总结:

  ⑴勤劳懂事: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⑵吃苦耐劳:

  “八月,天多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此处有一句描写天热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自己的感觉。

  ⑶以苦为乐: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此处写孩子们劳动的场面,写得轻松、欢快、活泼,一点儿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一点。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2、说一说自己在课余时所从事过的劳动以及收获。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你们有过快乐的时候吗?在这些快乐的事情中,哪一次的快乐最与众不同呢?(学生自由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这与众不同的快乐,让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1.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你有过怎样的快乐?

  2.选择自己认为最与众不同的一次,与小组同学交流。

  3.当别人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地听,看看她(他)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4.同桌之间互相评说,教师相机指导。

  (1)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这与众不同的快乐。

  (2)说的时候要有感情。

  (3)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5.推荐学生代表全班交流。

  6.评一评:哪些同学说得好?哪些同学有进步?

  三、教师

  是啊,做个快乐的人吧!并学着把自己的快乐带给身边的人哦!

  课件出示口语交际例文

  让快乐与众不同

  我的生日马上就快到了。老师常说,我们生日的那天,正是妈妈受苦的日子,我决定让自己的生曰过得有意义,让自己的快乐与众不同。

  那天早晨,我特地起了个大早,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端着热腾腾的面条来到妈妈床前时.妈妈那惊喜的`神情让我感到快乐无比。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女儿感谢您,让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妈妈把我紧紧的搂在怀里,激动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今天,我的生日,我真的很快乐。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侧、卷“12个生字,会写”失、觉“等8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字12个,会写8个,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过湖水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眼睛里的湖水是什么样子的?面对湖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课题)

  2、出示”清澈“一词,该怎样读?怎样记?

  二、初读课文,识字认字

  1、教师范读、领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教师注意听,纠正错误发音。

  3、出示”幻“和”幼“: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区别,并说说怎样读?

  4、出示”扔“和”跨“: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识记方法,应怎样识记?

  5、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不认识的或易错的字。

  6、请学生自读、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答疑。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认读第一段。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进行范读。

  3、请学生朗读思考两分钟,说说本段的段落大意。

  4、”欣赏“一词怎样理解?它的同义词有哪些?是否可以替换?为什么?

  5、两岸的风景怎样?请找出描写风景的句子。

  6、你觉得这段中哪些地方写得很美,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7、请大家注意:”小洁坐在船上吃面包“这句话。看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多媒体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老师有感情范读。

  2、指名朗读,认真听其发音及语气,并及时纠正其错误之处。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旁指导。

  4、提出问题:

  (1)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他“指的是谁?你从”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

  6、小洁的面包纸怎样处理了呢?你想知道吗?(引入下一段)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

  2、提问:”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出示”攥“字,怎么读?怎样识记?说说相应的同义词。

  4、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四、小结

  1、老师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和表扬课堂上敢于发言的同学。

  2、布置作业:请大家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后”读读说说“一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通过复习巩固课文

  1、请学生背诵课文。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意叙述出来。

  3、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大家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谈感想,小结

  1、请学生谈谈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感受?

  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自己该怎样去做?

  2、老师点评。

  三、认读课文生字

  1、请学生自己认读课文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认读课文生字。

  3、反复出示生字,让学生集体认读,并组词。

  4、板书多音字:得为卷

  请学生组词认读。

  四、指导写字

  1、请学生认读”我会写“中的字并组词。

  2、请学生观察”我会写“中的字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提醒学生注意提手旁和目字旁的写法。

  4、请学生描红”我会写“一题。

  5、争做”小医生“。

  (1)教师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学生做”医生“,诊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2)同桌互查,比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