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7: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主探索,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网友来稿)

程辉弟  

自主探索,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素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对众多语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学习品质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树立新理念,从提高学生素质做起,勇于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小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自主探索的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七根火柴》一文,当讲到无名战士卢进勇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地情境,即无名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的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样一位生命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他已没有力气把托付的话完整说出来了,可他有多少话要向战友说啊!此时此刻,他要向战友说什么呢?在此读潜台词,充分挖掘教材,对此理解把握无名战士这一人物形象和课文主题是非常有用的。此处提问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甚至能起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2、创设悬念情境,形成自主探索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学习课文《羚羊木雕》,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师:同学们,假如在你的面前有一堆金钱和几个朋友,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你选什么好呢?

生:朋友。

师: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师: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

生:(摇头)

师: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重钱财轻情义的人呢?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行为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羚羊木雕》。

这样,就使导语为学生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悬念,提供了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动机和欲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1、重视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

(1)、画一画

教读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时代的差距”和“生活体验的差距”,学生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这一“平常”行动的艰难及其“背影”中所包含的真情很难体会,对“我”的流泪也很难“感动”。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的深情、“儿子”的真情?在教读“望父买橘”这一段时,我除了作好情感铺垫之外,还让学生通过画来体会,体验“父亲”这一看似平常的行动中所包含的不平常。学生在读文之后画出父亲去买橘子的来回“线路图”,并找出在这“短短的路途上”,父亲走去走回要遇到多少“障碍”。学生大都感到好奇,仔细深究课文后纷纷画出,并标出“障碍区”:一处是“过铁道”,另一处也是最难的一处,就是“爬月台”。这样一画学生很快明确,原来短短的买橘路途对年迈体胖的父亲来说并非“坦途”,而是路途“多难”。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一“画”,既使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了买橘子这一平常行动,对“年迈、心境不好”的父亲来说实际上并不简单轻松,它包含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之深;也使学生明确了这个暗笑父亲的“迂”、说话不大漂亮的“聪明”儿子,为什么此刻感动得流泪,以致终生不忘,表现出了儿子的爱父之情;同时还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师”文章的选材构思之精巧。

(2)、做一做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习了《小橘灯》一文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演一演

优秀的文学作品,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置身于文学作品中,亲自体味一下作品的形象,学生对文学魅力定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如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前,我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表演课本剧。不久,节目就开始了,牛郎、老牛、哥嫂、织女、两个孩子、王母娘娘、旁白、天兵天将等人先后出场,生动的话语,巧妙的加工,既有形象的动作,演员有声有色声泪俱下,达到入情入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与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画、做、演,整个过程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和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2、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即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每一种答案背后又有不同的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这些问题最具讨论价值,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机会。

如教《驿路梨花》,可设计这样一个论题: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会怎么看?问题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主要形成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哈尼小姑娘不该在驿站开旅店,因为那样驿站的小茅屋将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另一部分则同学认为,哈尼小姑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致富,值得称赞。据此,可激发学生联系生活搜集新信息,经过讨论,可增进他们对争议问题的理解。如果语文课堂上能形成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将起很大的作用。

三、引导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理念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也指出:“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真下实现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及方法的种种不足,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只有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如在教《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再由朗读到有创造性的辩论,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

生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

生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

生丙: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

师: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你是“孔子”,会怎么裁判呢?

生:仍然是平局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

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合作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又可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人心灵深处唤起个体的创造力的觉醒。知识像海水般浩瀚,每天都注入新的活水,任何人无论有多大的精力都是无法完全传授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创造,才能真正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