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出奇效--谈诗文结尾的形式(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47:1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逆转出奇效--谈诗文结尾的形式(网友来稿)

张凤桃

闲暇之时,读文品义,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性情,有时还会有些独特的体会。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它们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结尾之所以出人意料,是由于它们对前文内容来了个逆转。这样的结尾会使诗文跌宕有致,波澜起伏。逆转式的结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逆转

语言的逆转往往是前面的语言平淡甚至庸俗,而在最后用语却陡地巧妙新奇,画龙点睛,使诗文结尾意境顿生,取得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因此,语言的逆转也可说是意境的逆转。看下面几例:

1、古时某年冬天,瑞雪飘飘,几位骚人赏雪吟诗,颇是得意。一村童见状,也随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骚人闻之,不禁讥笑道:“如此俚俗,也配称诗?”村童淡然一笑:“飞入芦花都不见。”骚人闻之一惊。前三句平淡无奇,“飞入芦花都不见”如奇峰突起,境界陡地一转,完全补救了前三句的平庸粗俗,描绘了片片雪花纷纷飘落、融入芦花荡的神奇景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明代朱元璋虽行伍出身,却有些才华。洪武十四年春,太祖与众翰林以“金鸡报晓”为题各写一首诗助兴。万岁爷提笔写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众人面面相觑,有人甚至掩口笑了起来。不料,朱元璋又写了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戏剧性的逆转取得了石破天惊的效果,众学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情不自禁地山呼“万岁”。

3、明朝著名才子徐文长聪慧过人。一日,他与众文友在杭州孤山一亭内赋诗作画,徐文长一口气写了四句:“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大家听了都很纳闷:大才子怎么写出这么俗的话?这也叫诗吗?但见文长从容续出两句:“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大家顿时称奇,无不折服。这一景一情,一平一折,后两句起死回生,使诗画龙点睛,意境新奇。

二、情感的逆转

情感的逆转往往是指诗文后面的内容表现出的感情与前面内容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结尾的情感来了一个大的转折,而情感的转折又深化了主题。如:

唐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单看前三句,会让人产生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既然四海没有一处闲田,又是丰收之年,农民们应该衣食无忧,高高兴兴,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可结尾陡然一转:“农夫犹饿死。”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既包含了对农民的无限同情,又有对统治者无声的控诉。

情感逆转更强烈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上阕写看剑、吹角、分食、奏乐、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尤其是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更是有力的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沙场秋点兵”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领形象。下阕写马、写弓,衬托出人物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了却”二句直抒胸臆,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的夙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词末一句“可怜白发生!”陡地一转,由梦境回到现实,化雄壮为悲壮,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作品就在这力重千均的转笔中收住,有如重锤猛敲在读者的心上。

三、结果的逆转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性作品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内容的曲折有时也表现在结果的逆转,它是指事情的结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既能使叙述曲折有致,又能丰富文章内容,有时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请看下面几例:

(一) 猎 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收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看到这里,我们会以为佛莱特真的给姐姐寄错了尸体,而看了佛莱特的回电后,顿时会恍然大悟: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二)杀 鸡 吓 猴

有个人养了一大群鸡,为了照看好鸡,他又养了一只猴做帮手。可这只猴不仅不帮忙照看鸡,反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不是把鸡毛拔得光光的,就是把鸡抓得遍体鳞伤,主人多次呵斥都不起作用。有一天,主人要出门作客,担心走后猴子又在家胡闹,于是想出了一个吓唬猴子的办法。他一只手提着一只鸡,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刀,走到猴子跟前,恶狠狠地说:“你看着!”咔嚓一声,砍掉了鸡的脑袋,“你要是再不老老实实,就跟这鸡一样。”猴子吓得呆呆的,愣在那里半晌不动。主人看猴子吓成那样,就放心地走了。到了傍晚,主人回家一看,结果是--所有的鸡全被猴子杀死了。

假若结果是猴子规规矩矩的在家呆了一天也有可能,但这样就平淡无奇 。猴子是聪明灵巧的动物,模仿能力极强,又是十分好动的动物,它模仿人的行为杀鸡更有可能,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主人的意料。因此,这样的结尾会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奇 特 的 作 文

小李出生在北方农村,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大城市当教师,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一次作文课,他布置了一个题目叫《秋收的季节》,一番讲解和启发后,学生们开始写作文。

这些学生生活在大城市,从没去过农村,究竟秋收的季节是什么样子呢?孩子们只得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想象,费力地写起作文来。一个私营企业家的儿子是这样写的:秋收的季节到了,田野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农民伯伯高兴坏了,每人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阿姨,开着明亮耀眼的奔驰轿车,到自己说了算的土地上收庄稼。树上的玉米棒子大极了,农民伯伯搬不动,从城里雇来几名搬运工人,终于把玉米装在了车上。花生长在土里,阿姨担心弄脏衣服,就用吸尘器把一颗颗花生吸了出来。最好玩的就是长在藤上的大豆,太阳一晒,金色的豆娃娃从豆荚里蹦出来,刚好落在农民伯伯和阿姨准备的袋子里,比电视上的动画片有意思多了。庄稼收完了,农民伯伯在轿车旁边亲了一下漂亮的阿姨,激动地说:“亲爱的,我们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

正在这时,校长领着一帮人来班上视察,有教育局长、报社总编和电视台记者,他们是来总结学校先进经验的。看了学生那篇作文,一个个惊愕万分。小李老师吓坏了,知道学生的这篇作文要闯祸,低头等着领导的批评。

如果这篇文章的结尾是写小李老师如何挨批评、受处分,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充其量不过是篇笑话而已。但小李老师挨批评或受处分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没想到校长连连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局长感慨地点点头:“是啊,农村的变化太大了,连孩子们都比我们了解得多啊!”报社总编立刻表态:“对、对,这篇作文要马上发表,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

一听这话,电视台记者急忙把镜头对准满脸通红的小李老师:“太好了,请您对广大观众谈谈教学经验好吗?”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文章具有了极大的讽刺效果和社会意义。

以上是诗文结尾逆转的几种较为常见的形式,这些构思都能反映作者精心的布局和独具的智慧。如果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跌宕起伏的文字,那不是更吗? (湖北省京山县实验中学 张凤桃 邮编431800)

作者邮箱: zhangfengtao19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