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珍爱的抉择 教育案例(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21: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珍爱的抉择 (教育案例)(网友来稿)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申群友

对珍爱的抉择 (教育案例)(网友来稿)

这是荣昌县安富中学教师康洪在全县2003年中考质量分析会上

介绍作文教学经验时所列举的一个发生在她班上的真实事例。

康老师设计这次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作文要写真情文、充实文、个性文、创新文。

在一堂作文课上,康老师首先组织全班学生参与一个活动。活动之前,她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注意体验在整个活动中自己的心灵感受。然后,在康老师的组织下,每一学生都拿出了一张白纸,并在白纸上写下了自己生命中非常珍爱的七种物质。有的写下了“父母”、“理想”、“道德”、“智慧”、“青春”、“事业”、“爱情”;有的写下了“幸福”、“时间”、“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集体”;有的写下了“科学”、“友谊”、“理想”、“创造”、“意志”、“时间”、“事业”;有的写下了“兴趣”、“青春”、“社交”、“正义”、“工作”、“爱情”、“家庭”;有的写下了“科学”、“智慧”、“治学”、“时间”、“创新”、“集体”、“奋斗”……接着,康老师要求学生们从自己写下的七种物质中划去一种。这时,学生面对自己珍爱的物质做出选择,显得有些犹豫。但这一步终于完成了。接下来,康老师再叫学生从剩下的六种物质中逐一划去一种,最后只能剩下一种。学生们自己随着选出的珍爱的东西一样样地被“筛出”,他们面对着自己的最爱做出抉择的艰难程度也越来越深,很多学生那迟疑犹豫的情状不忍描述,有的学生甚至想终止此项活动。然而,越在学生抉择艰难之时,康老师越不同意学生放弃,她一再严格要求学生:“你必须再划去一个!”“还要去掉一个!”……“你只能留下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们这才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他们剩下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想”、“智慧”、“事业”、“爱情”、“幸福”、“时间”、“亲情”、“爱情”、“集体”、“科学”、“友谊”、“创造”、“意志”、“时间”、“兴趣”、“正义”、“家庭”、“奋斗”……这时,康老师“乘胜追击”,让学生再在头脑中“回放”刚才那段艰难地抉择过程,同时尽量用口头语言“再现”当时的心理感受,最后要求学生用笔“实录”下自己抉择时的心路历程,并以“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从学生交回的作文来看,质量很高,学生们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思维发散,个性鲜明。

表面上看,康老师设计的活动叫学生就自己珍爱的东西做出艰难的取舍甚至还“回放”那段“不堪回首”的体验似乎不近人情,然而,她这一堂作文课在如何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新理念、在如何改革作文教学等方面,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一、十分重视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这堂课中,康老师虽然没有明确地传授作文技法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却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到作文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明白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重要的“作文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习怎样写生活,这就是重要的能力;学生也学到了真情实感作文的写作“方法”--写自己亲历的东西;康老师强制性地要求全班学生对自己最珍爱的物质一次次地做出“去掉”性的选择,体现了对真情体验、心灵触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的高度关照,这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学生做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乃至激活“情感”体验、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高度关注作文的素材--“写什么”的问题。康老师改变了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时大谈特谈“怎么写”的做法,首先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由它引出的话题。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当然容易充实。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叶老的谆谆教诲:“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第三、着力探究作文这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康老师叫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内容及其由这些亲身经历激活的一些情感体验,这样的作文要求当然容易写出感情真挚来。

第四、非常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是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的发展主体。康老师允许学生最后选定的答案丰富多采,表明她尊重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第五、大力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空间。康老师要求学生以“抉择”作为开放性话题进行作文,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创新思维,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条件。

第六、极为重视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康老师在学生结束体验活动之后,让学生口头“再现”、笔头表达出自己抉择时的心路历程,就是将学生自己在抉择是运用的那种压缩的、简略的、不连贯的、只有自己才明白的内部言语向展开的、完备的、有序的、能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语转化,从而最终达成了本次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邮箱: rcjxxsq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