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教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09: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药》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药》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重难点:能力目标   情意目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   

胛jiá(胛骨)  攫jué(抓)  拗ǎo(用手折断)    shàn(同讪,难为情的样子) 冢zhǒng(坟墓)  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  竦sǒng(同悚,惊惧) 剥bāo在课文中不念bō 

词语补释: 

    *悉悉卒卒:拟声词,形容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这里形容穿衣服的声音。悉卒              xīsū

    *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蹩bié

    *攫取:抓取,掠夺。攫jué 

    *黯淡:暗淡。(光色)昏暗,不鲜艳。 

    *搭讪:为了想跟别人接近或敷衍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讪shàn 

    *满门抄斩:抄没财产,杀戮全家。

    *攀谈:拉扯闲谈。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瘐毙:旧时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瘐:yǔ 

    *丛冢:乱葬在一片地方的许多坟墓。冢:坟墓。

    *宛然:仿佛,逼真地。 

    *褴褛:衣服破烂。褴褛lánlǚ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竦然:惊惧的样子。“竦”sǒng通“悚”

*阳文: 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拗开: 用手掰开。拗ǎo用手折断。 

一、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二、情节结构: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

  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

  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不合适。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本文结构图: 

     时间:        秋天后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一           二          三           四 

 ┌─华─────→  买药───→ 吃药───→谈药───→ 药效────→揭露封建统治 

 │  家               │           │          │           │           阶级愚弄人民 

 │  故(明线)         │           │          │           │             (软刀子) 

 │  事               ↓           ↓          ↓           ↓ 

《药》  人血馒头     刑场(连结)   华家(交织)  茶馆(汇集)   坟场(融合)─→批判资产阶级 

 │      (纽带)       ↑           ↑          ↑           ↑           旧民主主义革 

 │  夏               │           │          │           │           命脱离群众 

 │  家(暗线)         │           │          │           │ 

 │  故               │           │          │           │ 

 └─事─────→夏瑜牺牲─→ 瑜血被吃─→夏瑜被谈─→ 夏瑜影响───→控诉封建统治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阶级镇压革命 

                                                                           (钢刀子) 

    《药》 

    中│─→买“药” 

    心│─→煨“药”、吃“药” 

    事│─→谈“药” 

    件↓─→吃“药”的结果 

      药 

      ┌药。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认为它是治病良药。 

《药》┤药? 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这药成了个大问号,说明他愚昧麻木 

      └药! 鲁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写成小说《药》,用它揭示了人们的病苦, 

            起到了唤醒群众的作用,是剂良药! 

                              第二课时

三、《药》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小说写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4.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6.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

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四、讨论:上坟情节中的《一圈红白的花》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怎样理解鲁迅以后对这情节的看法。

1.提问:从小说前后描写看,“一圈红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这样描写是否脱离生活实际?

明确:坟上的花,“圆圆的排成一圈”“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显然是人为的,是别人放的花圈。谁放的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献花圈这情节,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认识到,写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笔恰捌教怼鄙先サ摹B逞冈凇赌藕白孕颉分行吹溃骸拔彝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一个花环”。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BR>

2.提问:坟上“平添”一个“花环”,对表现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影响?

明确;鲁迅认为坟上的“花环”是“曲笔”,是“平添”上去的,这是对自己作品从严解剖。严格说来,情节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生活实际,哪怕细节也应该这样。“平添”花环是小说美中不足,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这篇小说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从总体看,添“花环”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对表现人物性格,倒起一定促进作用

五、题意: 

    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六、写作特点。 

    1.精巧的构思和别致的结构。 

    首先是小说的名字《药》,发人深省。它不仅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且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线互相连接。更重要的是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它从不成其药的人血馒头被落后群众当作药的悲剧里,探索什么才是医治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痼疾的“药”。 

    另外,华、夏两家都死了儿子的故事说明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构思十分巧妙。 

    最后是别致的双线结构,因在前面“如何分析小说结构”一节已阐述,不再赘述。 

    2.侧面描写和气氛烘托。 

    《药》的侧面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夏瑜的刻画上(其他如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从康大叔对夏瑜的极度仇视,我们了解到夏瑜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使文章短小精悍而意味深长。 

    本文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别具一格。如,开头写“秋天的后半夜”,“夜是黑沉沉的”,烘托出黎明前的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又如,借对坟场的描写,荒凉的穷人丛冢,“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烘托了坟场的悲凉的气氛。正如鲁迅所说;“《药》的收束,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就是最好的注脚。  

【《药》教学教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

边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03-03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五)04-14

药》的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二必修《登高》教案设计03-08

《日知录》三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04-14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