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6:56: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

 【原文】 

《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

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论语》全译(之五)(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四)(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七)(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九)(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二)(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三)(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八)(备课资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