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十五: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7:43: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十五: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网友来稿)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十五: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网友来稿)

【能力点睛】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主要从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来说。鼓励考生在推理和想象上有超常之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考生的创造性热情和兴趣。鼓励考生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

推理想象是“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要求,没有推理想象,人类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爱因斯坦说:“丰富的想象力比丰富的知识还重要。”艺术创作也是这样。“艺术的创作过程只是通过想象才能得到完成。”

【达标要求】

作文的创新也离不开推理想象,尤其是《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求考生在高考作文时要有大胆的推理和展开丰富的想象。

1.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积极运用发散思维。消极的心理定势,是人在长期思维实践中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它限制人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

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论断,固然揭示了修身治学的一定规律,但也是相对的。业精于勤,这是事实,但勤勉者未必都业精,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优化方法的问题。再如“滴水石穿”的精神一直被人们称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滴水之所以能穿石,还有一个方向专一的问题,如果方向不专一,再怎么坚持不懈,也不能“穿石”。不然马路上的洒水车为什么天天洒水却不能将马路洒断呢?这就说明在运用材料时,在进行推理论述时必须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

2.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等。联想是推理的基础。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类、相似、相反关联的反映。可以由此及彼,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具体到抽象,或就现象看本质,就原因找结果,从而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预计合乎逻辑的发展,推测合乎情理的结果。

3.遵守想象的合理性原则,掌握想象的具体方法。想象有独到之处,绝不意味着胡思乱想,可以不着边际,它应该建立在严肃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在“合理性”的前提下掌握想象的具体方法,使“独到”成为可能。①推测性想象。从“已知”内容向“未知”方面进行想象,从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进行想象。②再造性想象。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对提供的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材料的意念形象。比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产生什么情况?人类社会能发生怎样的变化?③组合性想象。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分散的零碎印象(材料)加以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并逐步集中,多次反复形成完整的新的形象。想象合理是指想象的内容要与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相吻合,要符合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与逻辑。尽管想象的内容可能是从未发生过的,但应该让人相信它是完全可以发生的。

4.推理想象能丰富独特,不落窠臼,体现个性化。想象丰富是指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在极宽广的时空范围内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尽可能多地联系在一起。想象独特是指能体现考生的感悟、思维和个性,不是“人想亦想”,人云亦云。

考场作文,根据话题材料进行推理想象时,要注意抓两个字:一个是“新”,一个是“特”。“新”指的是别人都没想到而只有你想到了,这叫以“新”取胜;“特”指的是别人想到了,但你想的有特别之处,这叫以“特”见长。当然,过于离谱,不切实际的推理和想象是毫无价值的,歪曲事物本质的看法和错误的观点是不能算新颖的。

考场评分细则将“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分成三个层次,即达到要求(基本符合该评分点要求)、比较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且有优异表现)。“达到要求”可给3-6分,“比较突出”可给6-12分,“突出”可给12-20分。

【经典回放】

经典试题(一)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这个题目给考生多了自我思考的空间和自我选材的自由,让考生有话可说,并知道该说什么。“人与路”既要写到“人”,也要写到“路”。“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许多人;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路”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但最好化实为虚,弄清“路”的象征义,如人应当走正路,人应该少走弯路,人生没有平坦之路,要让人生之路充实,人生之路应有明确的目标,等等。

也可以从分析材料切入,确定文章立意。如从鲁迅名言切入,可谈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敢于创业等等。如从“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切入,可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谈不应当盲目跟从、亦步亦趋,谈要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也可以思考“还有人说……”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还可以逆着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启发和提示,谈“路由不得人选择,而由大环境决定的”,谈“路决定人才的样式”,谈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等等。

经典佳作

人与路

江苏考生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圆X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

达标秘诀

此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说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优秀议论文。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令人抚卷沉吟。该文对“三徒弟”的感悟就见识独到。推理想象能丰富作文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深度,因此要注意引申和类比。话题作文中切口要小,往往以小见大,这小与大就须合理的推想,由自然界的事物引申到社会事理。

经典试题(二)

(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⑴联想或想象要与两幅图都相关。⑵题目自拟。⑶立意自定。⑷文体自选。⑸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这道作文题最要注意的是“联想或想象要与两幅图都相关”,不能只涉及一幅图。看到圆,看到“规范”,自然而然想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把生题变成熟题,写起来就容易得多。但是,如果只就圆来说而没有跟不规则图形联系起来,就不符合题意了。当然,这种联想和感悟可能许多考生都会有,因其大众化而变得平庸,而且评卷老师对此过于熟悉,很难得到好成绩,所以智者往往另辟蹊径。其实提示文字的对应排列已为我们的立意做出暗示:规范--新颖(打破规矩才能创新);稳定--多变(变与不变存在辩证关系);周长短、面积大--周长长、面积小(名与实未必成正比)。只要我们利用对应文字立意,就能做到多快好省且无离题之忧,何乐而不为?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提示文字中的省略号,这意味着命题者允许考生跳出提示文字,就这两个图形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比如想到光线柔和的月亮和光芒四射的太阳,想到圆滑世故者和锋芒毕露者……只要与两幅图相关即可。显然,这样的思维最富有创造性,也最容易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经典佳作

圆润锋芒

福建考生

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辉光。

--题记

历史的演进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地慢慢没入时间的深渊。然而在涌动的浪花背后是广阔深沉的海洋,这一动一静的转换结合,构成了历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然而,花总是会谢的。渔阳鼙鼓终于让大唐盛世成为了历史。锋芒地绽放常常是一种能量迅速耗散,当潮水涨起时潮落也就成为必然。余秋雨说,唯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长久。我想,这便是历史的法则。火烧岛上的柏杨遭到长期的囚禁和妻子的抛弃,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并最终从一个愤青成长为一个热情却不偏激的思考者。锋芒毕露没有错,然而我们要找到一种更持久的方式。路途是遥远的,若一路狂奔而去,我们很可能如古希腊马拉松英雄一样,在冲过终点后倒下;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虽然慢,但终会到达。这就是年少轻狂之后的思考和成长。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当我们年少时,要有绽放锋芒,展现自我的胆略;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要学会慢慢使自己圆满,丰盈起来。成长,便是如是的一个充实的过程,当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渐变,我们便能如朗月朝阳般,向世间投射出圆润的光芒,我们便是历史的大海中最纯粹与丰满的一滴水珠。

达标秘诀

读罢该文你不能不为该考生高超而丰富的联想所折服--在审题立意上,这位考生由材料联想到人生,由两幅图所代表的意义联系到人生少年锋芒毕现和中年圆润成熟的两个阶段。在选取材料上,由人生的两个阶段联想到在这人生的两个阶段中典型人的表现,联想到了杜甫、李白、陈子昂、李商隐这些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少年情怀;在写中年圆润成熟时,联想到了苏东坡的成熟圆满。在布局谋篇上,考生将人生少年锋芒毕现和中年圆润成熟的两个阶段展开对比,将火烧岛上柏杨的前后表现展开对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话不假。

【误区警示】

高考文题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诠释

本题只给材料未给题目,考生可以自己给所写的文章按个吸引人的标题。

材料来自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的谈人生处世的格言。这则格言也还是概念关系性质的言论。命题者要求考生作文,而考生并非格言中所说的“诗人”,这并无什么妨碍,可以扩大到一般的人去看这一段话的带普遍性的教训意义。那么,考生可以泛论人生。无非说说为什么为人处世既“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道理,阐明两者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当然还可以从某个小角度说开去,比如说单论如何做学问。倘若你懂得南宋有个罗源人叫陈善,而且懂得陈善有一句治学名言,他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只要抓住这名言摆事实,讲道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便自然理清了。

  当然还可以写成其他的文体。比如刻画一个人,他做事总是脚踏实地,决不虚浮。但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反思,时时总结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惮改,于是他总是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失误例文

人生的“出”与“入”

湖北考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要善于“如”,也要善于“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就是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成功的重要方法。反之,浮于表面,终究做不好一件事。

有一个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丹对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他“钻进去”工作,竟忘掉了整个世界。纵观古今,大凡成事者无不有“入”的决心。王羲之潜心书法,写完的18缸墨水;玄奘取经不辞辛苦,跋涉几万里的行程;陈景润在陋室演算,用了几十麻袋的稿纸。有了“入”,他们成功了。

做事必须投入才能出成绩,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我认为我们还要懂得“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只有“入”而没有“出”我们就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一味蛮干,反而出不了成绩。如果罗丹只一味地“钻进去”工作,而不“走出”工作,那么茨威格又怎能出来呢?罗丹自己又怎么生活呢?

陶渊明正是看到自己在官场中只能做个小吏,所以他毅然走出了官场,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大学生徐本禹走进大山支教,如果他不走出大山,那么他的知识就无法更新,他想改变山区教育面貌的愿望就不能实现;很多人都喜欢打电玩,因为它可以锻炼人的智力,但如果沉浸其中,就会丧失进取之心,结果将一事无成……

常常听人说: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很后悔。但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学会“出”。

我们要把握好“入”和“出”,创造成功的人生。

失误剖析

开头由王国维的话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入”和“出”两方面展开论述,还能大量使用事实论据,但文章对一些事例的分析是不够合理的。对于陶渊明远离官场原因的分析是凭空捏造,对徐本禹也缺乏依据,而由于对“出”的理解有偏差,因而对罗丹的推测显得十分可笑。全文虽然强调既要“入”,又要“出”,但并没有讲清道理,还因推理想象的不合理而造成失误。

阅卷评分:基础等级34分+发展等级6分=40分

升格秘招

考生应该对材料进行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能够变换角色,体会和领悟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深刻与重要,能够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科幻等手法与形式,改变那种僵化死板的说教方式。

升格佳作

人生的“出”与“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人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的决心和做事的效率。而浮于表层正是成功的死敌,浅尝辄止的结果是使我们像寓言里的那只鼹鼠,门门懂却样样瘟,终究做不好一件事。

有一个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丹对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他“钻进去”工作,竟忘掉了整个世界。后来茨威格回忆说,那天他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多。这种“入”的境界和知识同样重要。纵观古今,大凡成事者无不有“入”的决心。“入”才有王羲之写完的18缸墨水,“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行程,“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有了“入”,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里所说的“入”并不代表一味蛮干,而是要与“出”相协调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出”的必要作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做事是由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人的想法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丝纰漏。荀子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我们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入歧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有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它的深度;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数量,却能提高它的质量。我们要把握好“入”和“出”,用“入”来增加人生的深度,用“出”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出入之间,创造成功的人生。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20分=58分

【创新演练】

模拟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它存在于生活,遍布社会、自然等各个领域。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而这些又构成人与社会的和谐。

思路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主旨是维持生态平衡。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将文章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意味,借揭示道家物我共知,天人合一,思想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境界,剖析人的思想精髓与自然山水灵韵之间,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和谐美。

思路二: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之间(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官员与民众之间、先富人群与未富人群之间、社会管理者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

思路三:人与社会和谐:因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的一个最大的范畴,所以,写作时,不求全,而求透;不怕小,而怕浅;不必深奥,只要有针对性。

模拟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07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西姆一起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把他在院子里新栽的花留下了。

不久,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他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美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留给别人鲜花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快乐。请以“我对快乐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生活中的快乐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自己的快乐,别人(动植物)的快乐;感官的享受,心灵的愉悦;个人情趣的快乐,关乎国家民众前途命运的快乐。

思路二:有的快乐是浅层次的,亲切而充满了情趣,如瞒着老师偷偷踢了一场球,辛苦六天后星期天睡个懒觉;有的快乐是理性的深刻的,如拼搏之后的成功,为人正直所感受到的坦然;有的快乐的内涵不但深刻而且宽广,如欧阳修与民同乐,范仲淹先忧后乐,所有中国人为神六成功而快乐,为女排夺冠而快乐,为中国的进步而快乐。

思路三:有时我们感到不快乐,可能是因为我们只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来认识自己的快乐。多角度来全面地认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快乐。

模拟题目(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国庆的时候

就是中秋的时候

中秋的时候,就是生日的时候

终于十八岁了

想想,有些伤感和无奈

岁月如流水,真可怕

十八岁,是一个好大的分水岭

十八岁,法定就成年了

可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

依然是一个脆弱的孩子

依然要靠父母,依然要靠朋友,依然要靠……

不过,依靠别人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呢

至少依靠不是什么坏事,总比没有依靠要强

真的,情愿,能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读了这位同龄人的十八岁生日感言,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引入性材料是一位同龄人十八岁时的生日感言,对材料稍加提炼可获取和生发出这样的信息:十八岁是一个人成人的标志,十八岁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十八岁了,要承担起一些社会的责任。但材料中的同龄人想到的还是依靠,认为依靠别人是一件美妙的事,总愿意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思路二:正向立意一般指朋友之间、集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需要依靠,在依靠中走向成熟,在依靠中获得双赢,但依靠是为了最后的不依靠。可以这样来诠释“依靠”,依靠是一种美德,依靠是一种双赢。

思路三:反向立意可从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父母、亲人、老师等方面切入,进行理性思考。过分依靠是一种伤害,过分依靠是一种缺乏勇于承担个人、社会责任的表现,时代召唤有独立意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用反向立意的方式能使文章更有深度,内涵也会更加丰富,可以从个人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进行思忖,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

模拟题目(四)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请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旅行”的含义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引自《现代汉语词典》)试题材料中把“旅行”的含义由它的本义“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的旅行扩展到“心灵的旅行”和“生命的旅行”,并“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思路二:“旅行”,一定要离开或原来的地点,或原来的生存状态,去经历或体验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或是实际走过的,或是心路体验的,或是人生经历的。

思路三:“旅行”的“过程”,就不是“旅行”的结果,以某种“结果”代替对“过程”的叙述、体验、感悟是不合文题要求的。文章也不能只叙述“过程”,总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思考,有探索,有发现,有感悟,正如试题材料中所说的,或“打开生活的视野”,或“张开思想的风帆”,或“留下一生的印迹”。在叙述过程中,要围绕一种思想、一种感悟来写,也就是说,无论写什么文体,都要有一个中心,要围绕这个中心来选取材料和组织材料。

模拟题目(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树的影子是一堵墙/黑色的墙/小树的脖子/伸了又伸/也望不到春天/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小树也长成了墙/有更小的树/在墙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本道题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读完材料后可知,诗中将树的影子比喻为“一堵墙”,“黑色的墙”。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跟墙相关的内容。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因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除,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无形的墙,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隔开了心灵之间的交流。

思路一:有些人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化,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打倒、推翻“墙”的内容来写。我们可以赞扬墙的角度来写,有时需要堵住腐败的墙、自私的墙等等。

思路二:由老树和小树的关系我们可以想到父母,可以想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树的影子可以看作是父母的爱护,小树伸脖子可以比作子女希望独立,因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一层意思来写。

思路三:由诗中一句“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可以围绕岁月不能在等待中消耗这一层意思来写。

作者邮箱: 13952865227@vip.163.com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十五: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作文怎么从基础等级向发展等级努力(网友来稿)04-14

(之二十三)话题作文能力分步提高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网友来稿)04-14

和谐与发展话题作文导写(网友来稿)04-14

汉字趣编(之十五)(山)(网友来稿)04-14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4-14

现场作文的练与评(网友来稿)04-14

有孙母未去之新解(网友来稿)04-14

《秋水》全程导学(网友来稿)04-14

学语文 练三功(网友来稿)04-14

学语文,练三功(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