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实现课改的催化剂a href=/friend/list.php(教

时间:2022-04-14 18:21: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兴趣是实现课改的催化剂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傅玉玲

兴趣是实现课改的催化剂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内容提要】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催化剂,要使兴趣在课堂教学以及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要用诚挚的感情调动兴趣,用个人的需要激发兴趣,用灵活的方法转化兴趣,还要用注意的规律引导兴趣。

【关键词】 兴趣 实现 课改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兴趣,是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主动掌握知识,积极提高学习自觉性而带有情绪色彩的精神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听课的兴趣越浓,接受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尤其是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学生的兴趣越浓,课堂参与率就越高,双边、多边的活动就越好开展,课堂也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学堂。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那么,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诚挚的感情调动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密切联系着。可以说,积极的情感是兴趣浓厚的增进剂。因为情感能增加兴趣的广泛性,使学生接受刺激的来源增加,建立和沟通多种记忆的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情感积极,能够促进兴趣的深刻性,使学生变得全神贯注,主动克服各种遗忘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情感积极,还能够保持兴趣的稳定性,使他们的记忆痕迹巩固持久,知识宝库日趋丰富。而良好的兴趣效果,又促使人们达到高一级的情感;高一级的情感又会反馈到兴趣活动上来。这种良性循环越久,接受教育的兴趣就会越浓,教育效果越来越理想。所以历代的教育家、科学家对兴趣与情感的关系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些话都揭示了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这一条规律,说明了兴趣与情感的关系。

学生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凡是他们认为美好的、真实的、生动的事物,或者是他们特别关心的,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相反,课堂上讲那些虚假的、抽象难懂的、枯燥乏味的内容,必然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就会无精打采,课堂就会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的课堂仍然是老课堂,课堂教学改革还等于一句空话。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能运用诚挚的情感、生动的事例、奔放的热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能投入多种情感:讲到李公朴先生的死表达是痛悼之情,讲到李公朴先生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云南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洋溢地是赞扬和自豪之情,讲到敌人暗杀对李公朴先生的卑劣行径表示地是憎恨之情,讲到今天参加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的人则是鼓舞之情。课堂上由于投入了多种炽热的感情,学生参与率很高,兴趣很浓,实现了双边、多边的课改目标,教学效果的确很好。

心理学认为,兴趣常常是伴随着愉快、激动、兴奋、悲愤的情绪体验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人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就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相反在悲哀气氛的情境中,就容易产生悲痛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和共鸣性。教师在讲课中,就要创造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二、用个人的需要激发兴趣

学生听课的兴趣往往和他们个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们自觉接受教育的内驱力。从需要激发出来的兴趣一经产生,就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直接的需要

凡是学生意识到对自己直接需要的知识往往非常感兴趣;和他们已有知识相吻合、相接近的,也会产生亲切感,表现出兴奋、乐意听。比如这个知识考试经常考到,考试时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考,你只要记住了这部分知识保证能多考几分;所讲的这部分知识对于下节课的学习很重要,也就是说会了这些知识下节就轻松得多了;本课所学知识对于将来地学习会有很大帮助,或者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等等,这都和学生的直接需要发生关系,学生听起来就会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相反,老师竟讲一些与学生没有关系的,枯燥无味内容,与学生的直接需要相去甚远的东西,不论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也不能引起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不能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课堂改革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2、久远性的需要

老师把学生听课接受教育的最终结果与他们的最终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需要感,表现出学习的毅力和恒心。有些课程尽管十分枯燥难懂,而且明知眼下学了没有什么用处,但考虑到将来可能用得上,也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常言说:能叫学而不用,不叫用而再学。有不少学生奋斗目标很远大,而现在所学知识恰好能实现他将来的奋斗目标,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积极地参与。

3、临时性的需要

临时性的需要主要是指临近考试,学生有疑难,重点问题的解答;自己头脑中有了疑虑而百思不得其解,渴望老师回答;引起争论不能统一看法,期待老师马上做出回答,等等。这时候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的,学生听课积极认真,参与率也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好。

教学的实践证明,广大学生的需要越多,并且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实现性就越大,接受教育的兴趣也就越浓。根据学生的这些需要特点,在讲课时就要特别注意把教育目的意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把接受教育与个人的多种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转化成自觉的行动。这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激发求知欲望,实现课堂改革的一种巨大动力。

三、用灵活的方法转化兴趣

一切事物都依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兴趣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学生把听课兴趣转移到其它事物上,这是常有的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课堂教学如果组织得不好,学生就可能仅仅表面上看着是‘在上课’,心里可能在想着自己的事情,或者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沉浸在教育之梦里,看着似乎专心致志其实根本心不在焉,不是在领会所学的教材,而是在想他认为美妙的东西。”

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能以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的教学技巧为媒介,把学生在课堂上“转化了的兴趣”再转化过来。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转化兴趣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 别开生面的开头法

(1)用诗歌引入,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用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与雪有关系的诗句,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举手找出了以下诗句:王昌龄《从军行匕首其四》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高适《别董大》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杜甫《绝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王维《观猎》的“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卢纶《塞下曲》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王安石《梅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由于开课就找出那么多与“雪”有关的诗句,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来了,然后,笔者满含激情地范读了课文,这课的学习效果很好。

(2)用故事开头,故事永远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导火索。什么事物都有与它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取得卓越成就的被世人交口传诵的名人,哪一位没有许许多多的引人动听的故事呢?,选取一个与课文联系密切的简短有趣的故事引入课文,学生会马上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做过多次成功的尝试,比如在学习《背影》时引入朱自清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利用花衣吹笛人的故事引入《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等等。

(3)用谜语开头,恰当的谜语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蜘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猜“南洋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来了,紧接着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又是怎样“摆出八卦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读书的兴致很高,学习效果非常好。当然,用谜语引入切忌牵强附会,深不可“猜”,难倒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入,总之,做到一上台就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那是最合要求的,也是向新课标靠近的表现。

2、 艺术表达法

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兴趣,尤其是45分钟的课堂,想让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艺术表达不断地变换形式,即把讲、练、看、听、诵、唱和谐地结合起来,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跟着老师所讲的内容转。当然,新的课堂还是学生学习的学堂,这里要说的还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忘了用调动的兴趣来参与学习,真正地变讲堂为学堂。

3、 形象直观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教具,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转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教学中一个设计新颖的板书;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一个画图;一个形象直观的图表;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对学生很有刺激的一个数据,等等这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对转化学生的兴趣都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的备课、上课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

4、 循循善诱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是有讲究的,问得恰如其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重要地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来。

总之,课堂上能随时转化学生兴趣的方法多得很,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多动动脑子,想想办法,你的课堂不仅符合新课标,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用注意的规律引导兴趣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不可能自始至终都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注意力衰减了,兴趣也随之消失了。所以要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就要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通常一堂课开始时,学生刚坐下,心还未定,外界干扰还未完全排除,注意力就会分散。随后几分钟,注意力的集中性有所上升,继而平稳,约持续半小时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又逐渐下降。

根据这个规律,要讲好一堂课,首先要有“一鸣惊人”、“引人入胜”的开头。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上课就集中,并很快全神贯注;半小时后,或者再稍长一些时间,当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时,再采取灵活的方法加以吸引。

注意力起落的时间还有,冬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以及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后半小时,这都是听课效果最差、注意力最分散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教师就要想点办法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以吸引他们的兴趣,提高讲课的效果,实现课堂改革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必须用诚挚的感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学生自己的需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灵活的方法来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注意的规律来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实现课改的催化剂a href=/friend/list.php(教】相关文章:

课改与人改(网友来稿)04-14

课改教学反思04-07

课改工作总结04-08

课改工作总结12-12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网友来稿)04-14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12-23

课改汇报材料(5篇)06-09

课改心得体会07-05

课改教学反思8篇04-08

地理课改教学反思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