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04-14 19:17: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嘉善二中 陈华其

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已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性的创新教育方向发展,已不再简单地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作唯一的和最高的教学目标,而是以更远大的目光和更坚定的声音,提出了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把语文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本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从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来说,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说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作用,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那套刻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空洞的理论说教已不能打动学生的心,而美育的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中接受知识,提高识别善恶、美丑、真假事物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他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摆在第一位”,内心和外表美是统一的,“荒唐地追求时髦”,正反映“内心的空虚”。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可以促使自己采取这样那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美的观点,确立自身的美的品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使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当他们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智力结构来说,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有五种要素,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其智力的发展又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首先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越发达。这是认识规律,也是教育规律。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的感知的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

第三,从语文教材的特点来说,从广义说,语文也是文学,兼具着文学的特点。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总览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对象,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应该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美的因素。

二、审美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当我们提出要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时,我们必须明确它和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弄清楚这一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整体的思索和把握。

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感。我们特别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恐怕和中国历来就有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很有关系,把语文课变成了说教的政治课,把“道”当作政治思想观点或思想倾向,向学生灌输这种从课文中抽绎出来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教育,常常被一些主观愿望十分良好的教师,变成几句变了味的豪言壮语或干瘪空洞的道德说教,久而久之,不但起不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讥嘲、轻蔑、厌恶和不以为然的感觉。这种违背学生心理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无疑是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流弊之一,它的病根就在于,一方面对“道”的概念理解的太简单化、太狭隘。实际上“道”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政治信仰的内容,还包括思想信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而这一切,从另一方面看,又参与着一定的审美活动过程,体现着一定的心理特征,是非常个性化的。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不是一方可以代替另一方的问题,而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有着互相渗透、紧密联系、彼此促进的作用。蔡元培认为实行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逐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既和政治思想教育不同,又能辅助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晓之以理,审美教育是动之以情,政治思想教育如果不是融汇在审美教育的活动过程之中,必然流于空洞无味。审美教育如果完全脱离一定的思想信念、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也就必然是没有实在内容的苍白抽象,而恰恰是二者的密切结合才是全方位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三、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㈠激发情感,探索美

“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别林斯基说过:“艺术并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热情。”(《别林斯基论文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首先要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这种“激情”、“热情”,去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的。如《一碗阳春面》,全文体现的是亲子之情,孝敬之情,兄弟间友爱之情,只要用这一人间美好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使之把自我情感置于与母子三人同吃一碗阳春面的位置上,则不难体会到文中所表现的在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精神之美。《荷花淀》是一曲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战斗生活的颂歌。若能通过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几个感人细节的分析,以激发学生体会农村青年妇女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崇高品质,那么也就体会到了课文所表现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崇高的情感之美。《项脊轩志》事细情深,悱恻动人,是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借项脊轩的叙写,回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琐事、琐谈,表面上看很难触动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故事,启发他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的悲喜哀乐之情便会从作者平淡叙述中奔涌而出。例如,教师在分析研究课文内容之前,要求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项脊轩变迁前后的悲喜之情,当学生读到作 者在修葺后的南阁子读书生活情景时,欢快明朗,当学生读到“祖父异爨”,妻死室坏的语段时,不禁悄然动心,于是感情上产生了共鸣,这就为理解、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可见,只有把握课文内在的“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反之,“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倘若教师语调冰冷,感情淡漠,则正如沈德潜所云“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说诗睟语》),更谈不上美育效果了。

㈡把握形象,理解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母亲》一文,记叙了母亲在车站候车室被沙皇政府的暗探发现以后跟敌人斗争的经过,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典型形象,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建设心灵美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对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由胆怯到勇敢的这一转变过程的心理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身临其境的想象,使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地树立起来,从而激起同学们对英雄母亲的深深敬爱,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像母亲这样“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如坚持正道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林觉民(《与妻书》);有在残酷斗争中觉醒的愿意抚养革命后代的自觉反抗者老妇人(《夜》)等等。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因素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顽固、守旧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却是美的。这里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周朴园的伪善,康大叔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截然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的内在美不仅表现于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于自然现象。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经过艺术加工,同样成为一种文学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细细分析这些景象,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的教育意义。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瞿塘峡象一道闸门”,巫峡“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形象语言,再现了三峡“雄伟而瑰丽”的景象,教师应该使学生掌握表现艺术技巧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荷塘、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形、有声、有动、有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描绘的月色:柔丽而清美,像“流水”、像“清雾”、像“牛乳”、像“轻沙”,极言月色的朦胧美。教师应反复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比喻句的妙用,从而受到美的感染。

㈢品味语言,感悟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语言对于文学特别重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有意义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霖》的缠绵悱恻,《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雷电颂》的磅礴、激越,《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琵琶行》,描写乐声一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讲解、口译诗句,启发学生理解萧瑟冷清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理解诗人郑重邀请、琵琶女迟迟始出、总写弹奏情调的铺垫作用以后,逐步启发学生体味这段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描写乐声的表现力量。使学生领会比喻的含义,体会琵琶女悲愤凄楚、复杂变化的心绪感情,从而产生对琵琶女这个技艺超绝的漂沦女妓的同情,增强对旧社会的憎恨,从乐声描写中得到耐人品味的美的享受。又如鲁迅的《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最能表现康大叔凶狠、贪婪的语言、动作描写,诸如“嚷”、“闯”、“抢”、“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在掌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感悟到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立体美。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基础》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美学原理》 广西人民出版社

《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关文章:

也谈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04-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大力贯彻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5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4

面对阅读,春暖花开--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04-14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