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音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20:22: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音(教学论文)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学习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音(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混乱令人夙夜忧叹。其本质应是对语文的性质认识不清。认识上混乱,实践上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反复折腾而无所适从。本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语文的第一性质是生活性,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本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归宿,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桥梁,因而澄清了思想,提出了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品味生活点对点迁移教学法,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学习生活、认识生活、生活性、工具性、人文性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其实,这仍然不全面,仍不能正确地规范语文教学。相反,使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片面强调工具性到片面强调人文性,因而又把语文教学折腾得面目全非。究其根源,这是理论上对语文的性质认识不清导致实践上混乱的表现。其实,语文的性质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还应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那就是生活性。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字词句和思想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习生活。这是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本源。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和温床。没有生活就不会产生语言,因为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就是为了生活。一个人不会生活,怎么会有语言产生呢?一个人不能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怎么会表达生活的真善美呢?从理论上看也是这样,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是以生活为前提的。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胡塞尔指示:“生活世界始终是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生活是根、是本,它先在性地规定了语文教育。首先看语文教育的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他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他还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古今中外的所有文章都是反映生活的,都是深度生活的反映。《诗经》、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施耐庵、鲁迅、矛盾、荷马、莎士比亚、普希金、高尔基等等作品都是深度生活的反映。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也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是“深度生活的产品”。记叙文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说明文反映生活中的事物事理,议论文反映生活中的哲理和思想。学习这些文章,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深度生活的产品”给我们的教益,学习作者认识“深度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表现“深度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学习作者的生活智慧,学习作者的生活方法。可惜的是,以前的语文教学恰恰丢掉了这些重要的东西,要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要么上成了语言剖析课,要么上成了语言训练课。这些舍本逐末的办法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少慢差费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以前的写作教学偶尔还强调要观察生活,要学会观察生活,可是,阅读教学却没有触及生活,只是分析段落层次,介绍主题思想,赏析语言文字,讲解写作特色。这样是无法理解“深度生活”的,更是无法学习生活的。这正是语文悲剧产生的根源--任何问题如果不从根源上寻求方法进行解决,是解决不了的,且越解决越乱,越解决越难。其实,不管什么难题如果从根源上找到了解决方法,方法都是简单的。目前,语文教学中“老师越教越不知怎么教,学生越学越不知怎么学”的状况很明显。语文教学被炒作得很复杂,人人望而生畏。这正是语文教学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反映。

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归宿。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学习生活。如果把语文学习的目的定为学习语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那是渺小的,更大的目标是为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离开生存,学习语言干什么?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的。”刘老说得真是太好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一直没有落实好。因此,我们不能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能为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机械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应把眼光放远点,改变方式从培养生活能力下手,而不是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下手。这是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策略和方法。叶圣陶先生更是直接把听说读写当作生活来对待来教学。他认为:“语文训练就是生活本身。”阅读写作“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是现实教学中,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课文不懂就分析课文,写作不会就讲解写作知识,讲解写作方法,讲解写作技巧,讲解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们应该着眼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因为只要学生会生活,就不可能有不会读不会写的东西。不会读不会写就是因为不会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生活呢?当然,首先是广泛参与生活,积极投身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等各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都要广泛参与,古代生活、海外生活、日常生活都要体验体验或参与,都要见识见识。见多才能识广,才能进入“深度生活”。生活如此复杂,要求学生一一参与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因此不参与生活。

其次是要广泛阅读,大量涉猎各种生活情景,在阅读中学习生活。这里我不是要学生阅读大量文学名著,积累词汇和素材,而是要学生阅读各种生活书籍。如少年生活、青年生活、科学家生活、学者生活、父母生活、老师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让学生阅读“深度生活”,深度阅读生活,让学生学会阅读“深度生活”,认识“深度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深度。因此,语文教材除了课本外,应精选一些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家庭、反映学习等方面的有“深度生活”的书籍作为教辅书,让学生阅读,而不是编一些习题集或全解,把学生拖入“题海”--拖死学生,拖死老师,拖死语文,拖死祖国语言。

由于学生主要时间要用来学习书本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直接参与形形色色的生活去获得“深度生活”,因此,这样的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阅读可以用生活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每周阅读两个生活故事并作笔记,展开阅读竞赛,每学期比赛一次,促进学生阅读。生活故事的篇幅不要长,一千至二千字左右即可。篇幅长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功课,学生负担重,家长也反对。为了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订阅《生活故事会》刊物,确保阅读顺利进行。这样如果坚持阅读十几年,结合亲身体验生活,从小学到中学结束,就可以让学生把生活认识清楚,就可以学会生活。以前,语文教学一直都强调多读,但主要是强调阅读文学名著。可是,由于名著篇幅长,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家长和其他老师也反对,因而长期以来多读就没有落实过。只不过这个阅读落实好了,也不能学会生活,因为这个阅读的追求不是学会生活。只有在学会生活的目标指引下阅读,才有可能学会生活。

其三、课堂教学方面,变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为品读生活学习生活。这是改变课文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朝着学习生活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采用的方法是“对话生活点对点迁移教学法”,把分析课文改为分析生活,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把繁琐复杂的课文分析变成品味生活享受生活。从字词学习到文章内容和写作,每个方面都从生活出发,品读生活,感悟生活。“对话生活”是指预习和课堂,老师和学生都紧紧围绕“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这两个问题来进行对话--和文本对话,和生活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内容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品读的“深度生活”说出来,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说出来,老师不用灌输主题思想和文章结构,学生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及写作。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时,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反映作者离别故乡二十年后回故乡时看到故乡萧条衰败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调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也反映作者强烈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有的学生愉快地说:“这篇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时的生活情形,主要反映‘我’当时回忆少年闰土的生活情形,见到中年闰土的生活情形和见到杨二嫂的生活情形,最后反映了‘我’离开故乡的生活情形”。等等。从所引述的学生发言看,学生弄清了课文反映的“深度生活”,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也理解清楚了--传统分析课文的目的轻易达到了。然后再通过对话“课文怎样反映生活”,就可以自然地把课文写作理解好。难得的是,这样教学我们能体验到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情景,能学习到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这对学习做人,对学习写作,都是至为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无法生活得好,也无法写作。例如一个人不会认识生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把美的东西当做丑的东西,他的生活就不会快乐。由此可见,学习生活比学习课文更为重要。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学习课文上。学习课文的教学模式已经让我们进入死胡同而出不来了。我们不能再坚持分析课文学习课文了。

“点对点迁移”是指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确定一个反映生活的方法来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运用这个方法来写作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故乡》时,我就要求学生运用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对比来反映时代生活。表现生活的话题确定为反映母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或社会的变化等。要求学生像课文那样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对比来反映这些变化。如反映家乡的变化,可指导学生写爷爷或奶奶的变化,写他们七十多岁爱起唱歌爱起打扮的生活情景,再写他们二十几岁时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以此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反映党的政策好。也可指导学生写一位叔叔由游手好闲到致富能手的变化,以此深刻反映家乡变化。这样不仅能解决学习和运用一直以来严重脱节、学生学了十多年语文不会运用写作方法写作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促进学生观察生活研究生活,认识“深度生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生活。

三、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桥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仅仅把语文当作一种交际工具,片面强调语文知识、语文技巧训练,片面强调“双基”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忽视学生的人格发展。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喊得最响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人文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好像只要进行了人文教育就完成了语文教学。说句公道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确实不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使用工具。一般的使用工具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形成技能技巧,但语文不行,因为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习思想文化和生活。学习思想文化、学习生活靠大量训练字词句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套用学习使用一般工具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我们要注意语文学习的特殊性,注意语言反映生活的特点,注意语言承载思想文化的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些道理不难搞懂,关键是如何行动起来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学习生活就是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佳方法,是联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佳桥梁。脱离生活训练语文能力和脱离生活学习思想文化,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例如,离开生活学习使用工具似地学习字词,就是学习毫无意义的符号,就是死记硬背字词,必然枯燥无味,效率极低。如果学习字词时能把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认识清楚,或在生活中直观地学习,就必然是一番新天地,新境界,新效果。如学习“月朗星稀”,光记忆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是不会理解运用的。要真正理解和运用,就必须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的生活景象认识清楚,如有可能的话应置身这个美景中欣赏这个美景,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个词语,才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也有利于认识生活,有所发现,有利于学习生活。否则,为学习词语而学习词语,只见词语不见生活,对学习生活没有好处。至于离开生活学习思想文化落实语文的人文性,那容易变成书呆子,变成迂腐无用的人。人类的思想文化都是前人生活智慧的集中反映。课文是深度生活的反映,其中有取之不尽的生活智慧。学习时,只要把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认识清楚,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就能吸收好这些生活智慧,学习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很顺手,不至于被语言文字的学习所困,不至于出现目前的僵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样通过学习生活而高度统一起来了。这样学习课文还能促进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认识现实生活,进而驾驭现实生活,创造现实生活,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总之,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本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归宿,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桥梁。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强烈警示我们学习语文要学习生活,都说明生活性是语文的第一性质,都说明学习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势所趋,顺之则昌,逆之则伤!我们应顺势而动!

学习语文乎?学习生活!语文教学不能停滞于联系生活,而应升格为学习生活,如此才能产生语文教学应有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80年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94年版

3、胡塞余《现象学与哲学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88年版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88年版

5、《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为民

【学习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音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04-14

让语文回归生活大课堂(教学论文)04-14

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03-04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04-14

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04-14

教学改革的培训心得12-13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高考作文应该引发语文教学改革(网友来稿)04-14

教学改革工作方案04-26

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