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线串珠 导路求真

时间:2022-04-14 10:00: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拎线串珠 导路求真

 

 

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一小 

○江森棠○ 

叶圣陶同志指出,进行读写训练“得注意思路的开展”,“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观点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遵思路,纲举目张

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贯彻整体教学思想,这已是无庸置疑的了,但如何科学地安排“整---分----整”的教学流程,却不尽人意。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胳,把课文中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理出个头绪来。因此说,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注意思路的开展,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样的基本功,阅读文章时就不会不着边际地瞎揣摩,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文章的字词句和标点,犹如一颗颗珠子,单个地推敲,一盘散沙。如果学生掌握了抓住思路发展线索,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文章的思路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这种思维训练,不但能培训优良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把阅读课学到的各种构思方法运用于习作,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拟教路,牵线搭桥

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首先,教师要钻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课题引路: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如《种子的力》,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了解全文是怎样围绕“力”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的,再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懂得作者为什么歌颂种子的力,很快抓住了本文的思路:お

2.文眼引路:文眼,是指点明中心的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些信息焦点,牵一发而动全“篇”。教《饲养员赵大叔》可问:赵大叔喂牲口怎么样?(引出文眼:真有意思)课文分几层说明“真有意思”?为什么说与牲口说话、给牲口取名、关心“金皇后”都“真有意思”?从“真有意思”可以看出什么?表现赵大叔什么品质?

3.过渡段引路:过渡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它带出上下文,也能掌握文脉。《伟大的友谊》可扣住第四自然段设问:过渡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哪几个自然段叙述“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叙述“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为什么说后者“更重要”?首尾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读书,就知道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认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友谊的伟大。

4.简图引路:《冀中的地道战》让学生绘出地道构造的截面图,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记金华的双龙洞》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学生很容易知道参观、游记一类文章是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叙述的。教《飞夺泸定桥》我画了下面的简图:お

这幅图画出了为什么要夺,夺的关键是什么,夺有什么困难。按图索骥,大部分文章的内容学生都掌握了,课文“抓重点、按顺序”的训练重点也体现了。

5.习题引路:课后的问题,有的就是课文的结构提纲,就是探明文路的学习提示。如《别了,我爱的中国》,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给课文分段,然后寻找其他分段依据,于是理清了“船离岸---船向前驶---面对大海”和“叙事---写景---联想”两条线索。

6.表格引路:《再见了,亲人》列成下表,教师扶着学第一段,学生照着学其它段,既掌握了课文段落层次,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7.板书引路:好的板书,就是课文的思路图。我教《小木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ば∧敬这条主线,把各个“元件”组成了完整的“集成块”。文章的整体结构(文题关系、段篇关系、因果关系、首尾关系)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从全篇看是横向思路,每段又是纵向思路)也勾勒了出来,这就是板书的排列组合效应。

8.结句引路:《金色的鱼钩》的结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前后矛盾,但含义上却是一气呵成。前半句说鱼钩长满红锈,是写实,它喻示老班长护送病号过草地的艰难历程(这是一条线),后半句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象征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又是一条线索)。以结句为突破口,“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导学路,顺藤摸瓜

教学思路确定以后,教师的作用就是领着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顺藤摸瓜,自求而得之。

怎样求?一是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写作意图,联系上下文去探究语言文字,知道文章写得怎么样;二是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懂得文章的表现手法,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三是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的触及点,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想作者所想,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让学生的情操得到淘冶,思想受到教育。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达到了知与能、文与道、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具体怎样导路,请阅读下面实录。お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简介背景,初读课文)

一、审题,揭示主线

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

(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

二、分段,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

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

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

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

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

(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

三、讲读,牵情入境

第一段:离别情

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

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

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

生:(齐)感动了。

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

生:(齐)他太感动了。

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

生:(齐)说不出。

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学生朗读)

(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

第二段:爱国情

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

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

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

第三段:奋斗情

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

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

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

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

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

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

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

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

(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真抒离别情。

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

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

(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

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附:板书,(浓缩全文)お

设疑问路 谆谆善诱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江西上饶地区教研室 郑初春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是难得的熔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为一体的好教材。由于本文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江老师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成功地运用了“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一、抓整体,导思路

在教学中,江老师统揽全局,紧扣“事物”和“情感”两条线。通过讲时代情景、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课文。从释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设问,理解“别”、“爱”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两条线。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思考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再通过分析段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和主要内容(送别----景物----联想),领悟作者抒发的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充分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学原则,显示了教者的艺术所在。

二、巧设疑,导学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且看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设疑,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

(一)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中心而设问。(船驶向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

1本涫奖冉稀(挂小黑板“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比较),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学习和掌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鄙彩比较。(灰、白色、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

3本渥游姆ū冉稀Mü课文中三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的开头、段的结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明白作者抒的是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三、抒情感,导朗读

江老师将朗读训练有机渗透在讲读过程中,使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紧紧抓住情感线路,进行朗读指导。层层递进,教给方法,明确目标。或初知课文(初读全文,带着思考题默读);或理解课文内容(语气指导,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祖国的亲切之情,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或体会感情(重点指导三个句子的朗读。第一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第二句读出依恋、深切之情,第三句读出激昂、热烈地爱国之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三者(教者、作者、学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导路求真”法,能帮助学生依据思路发展线索,掌握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教学效果大,有利于阅读、作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拎线串珠 导路求真】相关文章:

是教学生拎鞋,还是教学生求真?(网友来稿)04-14

拎出头绪巧抽丝:寻找阅读的口子(网友来稿)04-14

《刻舟求剑》导学案04-14

《繁星》导学案04-14

《散步》导学案04-14

《背影》导学案04-14

《台阶》导学案04-14

大班数学活动:七彩串珠03-20

《陈小手》导学案04-14

《诫子书》导学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