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相类之若字商榷(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57: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若不相类之若字商榷(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钢 (226400)

若不相类之若字商榷(教师中心稿)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文中:“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这句话中的“若”字,《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的解释是:“若:好像,似乎。”朱声琦先生编著的《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手册》释之为:“‘若不相类’,好象不相同。”由朱东润先生作序的《古文鉴赏辞典》中吴战垒先生是这样分析的:“然而作者在当张氏比较而言时,只说‘若不相类’,即‘似乎不一样’;用‘若’字,语气宛转谦和,表示自己并无以此自傲和自得的意思。”如此等等,笔者认为都有失偏颇,“若”字用在这里解释为“此,这,这个”,作为指示代词来用更为恰当。

首先,从探讨文章的前后联系,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来考察。

从文中我们可以不难看出,袁枚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黄允修把握机会,珍惜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为了向黄允修讲清机会难得的道理,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说教的材料。拿自己少年时期向张氏借书不得的情况与现在黄允修借书即得的事实进行对照,由此引出下文“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感慨和殷切希望。作者发感慨、提希望的情感基础就是前文的比照:“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如果作者对这一不同点还是持怀疑的态度的话,那他提出的“幸”与“不幸”的问题也会产生模糊。

熟读课文以后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其实这是一个不能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因为文中讲得非常清楚。“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予,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因为白天借书不得,夜里做梦地时候都在想着,可见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极大,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使得他更加珍惜时间,最终成为文坛领袖。向黄允修讲述这件事,目的就是要教育他,感化他,作者怎么可能用“好像”来削弱自己说理的力度呢?

其次,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

本文运用最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对比”。这段话也不例外,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讲,“对比”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使语言色彩鲜明”,由这一点来看,作者也不可能使用模糊语言“好像”。如果使用了这层意思的话,对比的色彩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吴战垒先生讲这样“语气宛转谦和,表示自己并无自傲和自得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只能算是想当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文章的本意。这儿作者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一件事实,以引出下文的感慨和希望,没有必要表示不必要的谦逊。

再次,从古代文献资料来考察。

笔者认为,“若”用在这儿是作为主语的同位语使用的,它复指“予之公书与张代之吝书”,与“惟”字相配合,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突出只有这一点不同,以让黄允修明白: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你借书的对象幸亏是我,如果换成别人,结果就未必可知了。

把“若”字作为主语使用,解释成“此,这,这个,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是屡见不鲜的。如:

① 以若说论之。(《论衡》)

译文:用这个说法来论述它。

② 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战国策燕策》)

译文:秦王听到这个话,必定像刺痛了心一样难受。

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这个人如果发了怒,那么倒下的尸首有两具,流血五步以内,天下的人都穿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④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以这样的作法,来求得你所希望的,好比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译文:南宫适从孔子那里退了出来,孔子说:“这个人是个君子啊!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啊!”

⑥ 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战国策齐策》)

译文:当这个时候,将军有为国而死之心,而士卒们没有求生的思想。听到这个话,没有不抹掉眼泪,举起胳膊要求参加战斗的,这就是打败燕国的原因。

以上诸例足以证明,把“若”字解释“此,这,这个,这样”等义项是有充足的依据的,而用这一义项来注解“若不相类”之“若”字是再恰当不过了。因此,这一句话的译文应当为:“现在黄生贫穷的状况与我当年是十分相似的,他借书的迫切心情与当年的我也十分相近,只是我愿把书拿出来与别人共用,而张氏吝啬,不肯把书借给别人这一点是不同的。”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提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南通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若不相类之若字商榷(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离骚注解商榷(教师中心稿)04-14

瀽字写法与注释商榷(教师中心稿)04-14

之字趣讲(教师中心稿)04-14

一字经纬之诗文(教师中心稿)04-14

高一文言课文注释商榷论文系列之--作者介绍无法无天(教师中心稿)04-14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教学之序(教师中心稿)04-14

光之四书(教师中心稿)04-14

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教师中心稿)04-14

妇人之仁,还是君人之度?(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