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4-03-22 17:06:19 日记 我要投稿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华15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日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华15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

  许多人都会有写日记的习惯,但这些日记都只是记录着每天平凡而快乐的生活,都是千篇一律。但是安妮的日记却不一样,这本日记记录着每天都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犹太小女孩儿的生活。在这本日记中,她自然、透明地分析这自己和同伴的本性。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她表现出了一种从容和淡定。她的日记十分坦率,她会把许多问题握在手中,自己慢慢反复掂量,所以仅仅一两年的时间里,他在内心成长的路上走得很遥远,并且用日记将自己的成长丰富地表现出来。

  安妮是一个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她们一家就流亡到了荷兰。“二战”以后,德国占领了荷兰,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全家躲进了父亲公司大楼的几间密室里。他们在密室里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每天都有人工作。安妮就是在这种暗无天日的.情况下成长起来,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密室里有两户人家和一位牙医,他们全都是犹太人,他们从此整天提心吊胆,轻言慎行。这种日子对于安妮来说比白天逼她上床都要难,更何况还要将本来各自生活的两家人扯到一起,日子就更难过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安妮是个天生的作家。她可以生动的勾勒出几间无趣的房间,表现出夜里几小时的恐怖,和房间里的氛围,这些描绘都透露出她的从容和天性的活泼。她还跟我们分享了她聪明的父亲,没有耐心的母亲和善良的姐姐等在密室里的人,她把他们都看得很清楚,并且总是带着成年人的公正。她的日记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装腔作势,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安妮走的不远,她只活了十五年多,并且是在16岁生日的不久前才去世的。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女孩儿将快乐、耐心、真诚播种在了自己身上,并且幸福地微笑着。我深深的体会到她说的:“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安妮日记读后感2

  安妮日记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于二战期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花季少女,安妮以细腻的笔触、平静叙情、深沉的情感,描述密室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成长的轨迹……

  谁会想到一个正在成长的花季少女竟会受到如此残酷和待遇,她在黑暗中那勇敢、坚强的笑容以及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永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让我佩服。

  当我讲到“爸爸妈妈和我艰难地走在雨中,每个人都拎着一个书包和一个购物袋,里面乱七八糟地装上了一切能塞的东西,早晨赶着去上班的人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安妮还很小就到处东奔西跑的逃难,而我却非常不懂事,小时候,就是因为刀子划破了我的手指而到现在都不敢碰刀子,不敢切菜,再想一想安妮,人家一直逃亡,多危险呀,人家都没有抱怨句,没有一丝畏惧,而我却因为一件小事,不敢碰刀子。哎,我太不懂事了!所以,我要学习安妮,要学会勇敢,学会适应环境。

  读完安妮日记我若有所思,一个坚强的女孩是如何在这种被压迫的`痛苦下写出了一本孩子们心里的“名著”呢?答案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安妮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在生活中,有多少像安妮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但他们也毫无怨言,在劳苦中感受快乐。我现在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无忧无虑,就更应该抓住每个机会锻炼自己,不做温室中的花朵,要做高山岩石之松,这样才能炼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炼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练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早成人才,成好人才,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要学习安妮,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常残酷的,有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安妮日记》的主人公是安妮·弗兰克------来自德国的犹太人,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后,开始疯狂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伤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安妮在这里开始上学,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学校生活。后来,由于法西斯已进军荷兰,安妮的父亲带着他们一家与同样是犹太人的凡·佩尔斯一家,牙医医生阿·杜瑟尔躲进了他公司大楼后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1942年7月6日躲进,1944年8月四日被逮捕,这期间,全靠公司的几位员工向他们提供物资。安妮在与世隔绝的密室里度过了花季少女最重要的两年,没有人听她内心的苦闷,陪伴她的只有日记本。八人被逮捕后,相继去世,只剩下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后来,他在密室里发现了安妮的日记,并与1947年出版。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感,就是这残酷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人献出了生命;让所有人都厌恶,厌恶这残酷的战争;厌恶这无情的屠刀;更厌恶满手鲜血的希特勒。

  想想吧,想想战争付出的不仅仅是鲜血,还有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想想战争到来只会让地球母亲的子女们互相争斗;想想我们的地球母亲要遭受怎样的灾害;想想……

  如果没有这残酷的战争,人与人之间都多一份关爱,还会让年仅15岁的倩影少女安妮惨死吗?是的,安妮是无辜的。她的死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犹太人,许多不是犹太人的人也被这残酷、无情、可怕的战争害死。

  让我们共同呼响“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诺言,把曾经满是鲜血的战场化作泡影,用对生活的热爱来换美好的明天!

安妮日记读后感4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少女日记,它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法西斯侵略邻国的历史,深刻反映了被法西斯所压迫的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而安妮,一个可爱善良的女孩儿,在她14岁——16岁的时候,本是应该享受青春,自由成长的年龄,可她却在地下室提心吊胆的度过两年。14岁,是豆蔻年华,是少女婷婷成长的年龄,叫做花季;16岁,是女孩子即将步入成年的时刻,叫做雨季。在那花季雨季里,安妮拥有令许多少女艳羡的资本,家境不错、长相不错、性格不错、学习不错。可是漂亮开朗的他们,在13岁时就被迫与家人一起移居荷兰鹿特丹,在这里平静的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法西斯占领了鹿特丹,对犹太人制定了一条条非人般的法律:犹太人上街必须带上黄色大卫星条纹帽;犹太人不能骑车,只能步行;犹太人只能到对他们开放的商店里买东西……在这样的处境下,安妮把心事都告诉她的日记本“凯蒂”。可更大的不幸来临了,许多的犹太人被捕杀,安妮一家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一间地下室,以保暂时的安全。他们在里面说话做事都要轻轻地,万一被上面的人发现,他们所有的人都会被处死。两年后,安妮一家藏身的地下室终于被发现,年仅16岁的'安妮不久后便得病去世了。

  为什么同是花样年华,有人却只能将它葬送在硝烟战火之中?

  安妮走了,这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她走了,留下了她唯一的财产——那本日记本。

  《安妮日记》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少女日记,这是一部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日记,这还是一部最真实的史书,安妮用她青春的眼睛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与我们差不多的年龄,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所要做的呢?我只想说,这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现代战争应该是文明的,战争只会加剧人们对政府的不满。作为新世纪少年,我们应该呼吁:只要和平,不要战争!

安妮日记读后感5

  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安妮一家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记本,随后开始写日记。这本日记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个月零21天,最终她在集中营因斑疹伤寒而去世。

  日记的开头和结局气氛截然不同。开头写了她收到日记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写出她自由、快乐的心。结尾是他们听到了好消息。但结局是在3天后,他们躲藏的秘密被告发,8人均被送往集中营。有两个保护人也受到了连累。8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亲,他帮安妮发表了这本日记,同时告诉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记中,多次写出她对和平的渴望,当好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激动,当坏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恐惧,也痛恨那些残忍的'德国兵。德国军队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用残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剥夺了别人生活的权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儿子彼得都比较内向,大人们都比较喜欢他们。但安妮的性格活泼,不是很细腻,所以总被大人们指责。但她内心很懂事,为了密室的平静和安全,她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大人们因她而伤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却会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大局为重。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学会理解别人。

  战争的结局是死亡,和平的意义是美好。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呢?那么多犹太人就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死亡,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让他们没有生活的权利。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了达成我们共同的宿愿,停止战争吧!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7

  安妮有一本心爱的日记本,这本日记本是安妮的最好朋友,安妮给自己的好朋友取名为“基蒂”。

  对13岁的安妮来讲,这本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噩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安妮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让我们为他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他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法西斯罪行的铁证。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安妮见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她还是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从日记本看出,安妮有文学天赋,假如不是因为黑暗的势力扼杀了这个生命,那从此世界上就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了。

  啊!我为安妮感到骄傲。

安妮日记读后感8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9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安妮日记》。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女孩子叫安妮,她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933年希勒特(德国元首)上台,开始疯狂的迫害犹太人。为了逃避逮捕、坐牢和屠杀,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忙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的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居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仅有安妮的父亲一人走出了集中营。这本安妮日记,是安妮在被抓进集中营之前,在躲在密室里偷偷写的日记。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写这本日记的作者安妮。当政府刚刚开始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对犹太人有很多规矩,比如,犹太人不能在晚上八点钟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只能上犹太人的学校……这些还不算什么,当安妮他们住进密室的时候,早上不能说话,做什么事都必须细心谨慎,因为如果说话很大声的话,就会被可恶的德国兵发现。这些拘束对一个才刚满十三岁的女孩而言,这是多么难做到的呀!

  让我们一齐想一想,安妮过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啊!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跟二战时期的安妮的生活比一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完美啊!多么自由啊!多么欢乐啊!

  安妮虽然承受了这么多,但她十分坚强。在她的一生中,她以往说过: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经历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开端。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十分正确,安妮所要承受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段困难的生活经历,为什么不像安妮一样,去把那些痛苦的经历“变成”一段趣味的冒险呢?让我们和安妮一样吧,让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变成”一段趣味的冒险吧!

  安妮虽然很早就死了,可是她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最近,我怀着惋惜与气愤的心情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处境。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全面追捕,安妮与其他八个人一同住进了父亲奥托公司的一个隐蔽房屋里(分别是安妮、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戈·弗兰克、凡·佩尔斯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和牙科医生阿·杜瑟尔)。他们就在这整天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度过两年的时间。对于安妮来说,这可是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我不禁为安妮这个原本活泼可爱的犹太姑娘而感到失望与同情。

  在这封闭式的两年里,安妮并没有虚度,她在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写作、学习各国语言,并与她唯一的知心朋友——日记本“吉蒂”倾心交谈。我也从她的日记中,深刻的了解了安妮。我也十分敬佩她的'乐观。想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可能不出两天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渴望获得自由。而安妮并没有对这种生活而反感,而是满怀自信,来度过每一分一秒。当读到描写外界飞机轰炸的镜头时,我也同安妮一样心惊肉跳,我仿佛看到一架架飞机在空中纵横交错地飞着,一阵阵燃料弹雨“轰轰”地下着,无情的“杀手”噼啪地炸着,一条条“红河”,带着人们无比憎恶的心缓缓地显出狰狞的面目……

  同时,我又万分感谢“犹太人秘密据点”的提供者和保护人:艾莉、米普、亨克、克莱斯、库拉勒。他们无私地向他们提供着食物及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他们,安妮八人也不能活这么长时间。还有,我真想对告举安妮他们的人大声痛喊:“人们永远恨们!”

  安妮日记给了我许多感悟,也教给我许多事情,更让所有读者都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十三岁生日。她收到的礼物中有有一本日记本。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日记除了开头,都是写于后屋,安妮以书信形式假托写给好友吉蒂的。安妮,一个13岁的女孩,她与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杀而住进狭小的密室,她没有自由,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一个13岁的女孩,在狭小的密室里还能如此,说明安妮的内心也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安妮是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我们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苦难,在苦难面前,普通人通常都会悲痛欲绝,质问苍天的不公,甚至放弃生命。而犹太女孩安妮却并没有这样做,她那热爱生活、身处逆境不气馁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帮助了我。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居住在荷兰的犹太少女。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她在这天收到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她把这本日记当做了她的知心朋友,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吉蒂。

  好景不长,为了躲避德军的屠杀,安妮一家躲进了一间密室里。在密室中漫长的25个月内,安妮用笔记录了密室内的成长经历,这就是《安妮日记》。

  安妮是多么坚强啊!身为犹太人,她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却遭到了德国人的屠杀,这难道不是一件不幸的事吗?在暗无天日的密室中生活,终日都得小心翼翼,一直过着压抑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吗?那烂李子、霉菜豆还可口吗?在常人眼里难以想象的事,对安妮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可见她经历了多少磨难啊!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经历:四年级时,兴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我的成绩怎么也得不到提高,这令我十分苦恼,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也令我心烦意乱,有一次甚至在考试失利后流下了眼泪。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我阅读了《安妮日记》,并对安妮在逆境中坚强的表现感到佩服,下决心要学习安妮的精神。最终,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越来越好,面对困难也不再知难而退了。

  《安妮日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因为这本书,我才变得坚强、乐观!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xx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战争,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名词,每一场战争,战场上的黄土下就会掩埋无数的之灵,那死神的滞留之地,《安妮日记》读后感——战后的悲剧作文。因为它,带给人类的将是国破家亡的悲剧。在德国法兰克福市曾有一个犹太少女,叫安妮·弗兰克,她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纳粹兴起之后,对犹太民族进行迫害。

  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由于环境所迫,躲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中,只是一个与私人办公室相通的实验室,后来长期闲置,渐渐被人淡忘。从此,她就与凡·丹先生一家,杜瑟尔先生在密室中生活。安妮把所有发生地事情都记叙在她的日记本理,这本日记是安妮13岁生日时,她受到的其中一个生日礼物,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战后的悲剧作文》。从此安妮使以它为友,倾诉了一个在战乱中生活得少女的心声,并且她为自己的日记取了一个名字“吉蒂”。

  在日记中,她写道:“每天晚上几百架飞机从荷兰上空飞往德国城市,把炸弹丢在德国的土地上,在俄国和非洲,每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丧命····”大片乌云像一堵墙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我生来快乐,我爱人,我天性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乐”····安妮在日记中如是的记录了两年间的隐私、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和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两年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举报,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安妮,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她的生命还是那么的年轻,朝气蓬勃,她希望用自己的善良热情,拥抱世界,而战争却给她带来的是苦难与死亡。安妮在日记中说过“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是的,“我们不要战争”这不仅是安娜的心愿,也是全球每一位孩子稚嫩的一声呼唤。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的心得11-23

安妮日记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1-12

安妮日记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安妮日记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06-10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07-11

《安妮日记》经典读后感11-24

《安妮日记》读后感09-01

安妮日记读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