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8:46: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本节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较注重让在学生亲历经验,让学生在观察、触摸、测量中,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形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为此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探索活动一:从寻找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活动入手,反馈学生对长方体的了解。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好了准备探索活动二:学生在上个环节中通过对比知道,长方体在顶点、面、棱等方面还有*************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小组长的探索下,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验证新的结论。凸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活动三: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探索活动四: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同时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学生自己能探索发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的思维与方法。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就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前面的实践操作、探究的时间放得太宽,因此在后面讲解习题的时候时间显得很仓促。二是在习题设计中,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棱的运用没有涉足,可相应的将课本上的习题列入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上来。三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将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四是对本班学生情况不太了解,课前熟悉学生不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 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 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今后教学中,我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 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

  在设计时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创设能切实激发学练习兴趣的练习情境。

  2、 练习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练习时要活而有序,关注到全体学生。

  3、 练习中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及时查漏补缺,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避免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并且思维灵活多样,小组合作也相当默契,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点困惑。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愉快,产生这种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泼可爱,能力很强,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只是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都为解决数学问题在“忙碌”。例如:学生在网上查询、搜集资料自学长方体“点、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时,有一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三条棱相交于一点,那么长方体有12条棱,应相交于顶点只有4个。”这一问题确实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这一学生小组中,和他们一起上网浏览课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课件内容来补充,以便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一代学生肯定会超越我们这一代,这也是我这位普通教师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因此,我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主动为学生参与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3、不同层次的练习。在网上练习题中,我设计了“练习A、练习B、练习C”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

  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面临的`困惑:两大目标领域很难两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技能领域中,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我认为这两大目标领域存在着一种十分辩证的关系。在我执教中,感觉是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对于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落实得要差一些。在这节课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大目标领域的关系,使学生在“长方体各部分有哪些特征这一内容学习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自制纸盒或在计算机画图中自己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教师帮助及共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师生互动,尝试导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课前的有效预习,课堂教学中,再通过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适时点拨、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从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到进一步理解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有效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并应用观察法、实验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口答形式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再通过观察实物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同时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找到实物教具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说出日常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课前的尝试体验:

  在课前进行了预习的布置,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和纸尝试着制作一个长方体。

  早读的时候检查了制作的情况,询问了他们制作时的体验,有的说:我费了好多时间才总算弄好。有的说:我怎么粘也粘不好,原来是忘记留边了。有的说:我做出来的长方体一边高点一边低点怎么也不好。有的说:我用的纸太薄了,做好了一碰就要变形了。这个作业让他们体验了制作过程中酸甜苦辣,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同时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全班中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把制作的长方体带来。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做,也表明了一些同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待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

  1、先学后导体验长方体的特征:你对长方体了解多少?长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有棱、长方体还有顶点,学生回答是零碎的。在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完整地看法之后,教师抓住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关键点加以引导点拨: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发现,要了解长方体的特点,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点,(板书:面、棱、点)

  2、由学生做老师介绍长方体的特征:

  在抓住几个关键点后,教师就围绕三个问题请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加以疏漏,或者表达不确切,教师此时的作用就是和大家一起倾听学生的回答,再由别的同学进行补充。(有个别学生倾听的习惯还没养成,习惯于别人答别人的,自己做自己的)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还将一些重要的地方带大家一起操作,例如面怎么数?各起什么名字?哪个面和哪个面相等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在“做中学”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学生在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原有的感性认识来指导操作,同时又在操作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些体验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过“学生没有学过,能做出来吗?”“学生互相评议评不到点子上怎么办?语言不规范怎么办?”等顾虑,通过教学使我认识到,一是要相信学生,二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用好学生的错误就能够把问题的矛盾突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和“自由说”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我觉得这与那些“打乒乓球”式的问题相比更具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还是急噪了些,学生发言后很快作出了评价,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接受的时间,如果能从“判官”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参与评价,会更有利于学生评价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这两个环节中的数学活动都需要学生把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感、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土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辩论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可惜的是作为教者的我只是组织了辩论,而没参与辩论,如果我在持“一张奖状不是长方体”意见的学生处于弱势的时候参与进去,“支持”他们,也许可以更进一步的激起学生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设计练习要精而少

  我在设计练习时有重复的练习题,应该再出一些生活拓展题目,这样使学生学以致用。

  2、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课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方式,激活了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生探究过程,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4-27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0篇)07-2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2-2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07-30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2-08

认识教学反思12-28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8-02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7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