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5 18:23: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

  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这一课时的主要环节

  一、导入,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二、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认读词语,写字(三个生字)

  四、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一环节出示了三个问题

  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批注。

  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要草船借箭”这一块块儿,女生较多。我看了两个平时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女生,他们把草船借箭得原因归纳为:两军交战,需要弓弩。很显然,她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深入,没有抓住关键,也可以看出她们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而男生普遍表现不错,他们大多数能概括出草船借箭的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想接机陷害诸葛亮。而且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能联系名著本身,不局限于这篇课文。这一点不错。

  五、不同角度讲故事

  课文中设计的人物有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物,我让孩子们任选一个角度,讲述故事。ZJX同学很积极,最先来讲。他是从周瑜的角度来讲的,讲得很认真,但是他的讲述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如果是周瑜的话,中间诸葛亮的准备过程以及密谋过程,在诸葛亮“借”到箭之前,周瑜是不知道的`,他是事后才知道的。

  对该生的讲述漏洞我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希望其他同学引以为鉴。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有这一位同学讲课故事。

  回顾以上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五年级的生字词教学不应是重点,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而是融入到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读中认识,读中感悟。重难点字的书写必须放到课堂,但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会不要出错,然后听写,全对有奖励。这样驱动可能战果更好。

  2.读还是太少了,不扎实,导致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这个问题很严重,几乎每节课都存在,但由于赶进度又时常忽视,哎!可是进度是主要的吗?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才是最重要的啊!两个课时讲不完就三个课时讲嘛,没有人规定所有的课必须两个课时讲完啊!

  3.讲故事的环节不应该放在这里

  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只是初步了解,此时就安排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显然不合理,这个环节应该放到第二课时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之后,这样,近两个课时的学习,读课文美容立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讲起故事来更轻松一些。

  那么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应该怎样改进呢?应该在第四个环节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个结果之后,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发展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岂不更好!

  4.尊重学生的认识和表达

  在交流故事的经过时,我总是显得没有耐心,随意打断学生的理解发言,只因我觉得他们讲得太细了。而课堂上不应该老师把学生的发言往老师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上靠。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存在困难,何不给学生搭起一个支架呢?比如填空式、关键词提示等。而且过渡引导的时候要发挥双重作用:既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又要点明文章的关键所在。

  明天的课一定要让充分阅读充分交流!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思考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潜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用心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就应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但是,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书”的条件,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场合,有“创新”的机会。根据年段目标,把理解和感悟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单元目标组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单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无论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其他人物形象,我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即使到了最后的粗知人物形象,也都是紧扣文本,做到让学生非读书不可。

  如何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设计这个问题,并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采用倒序导入的方式,抓住课文最后周瑜说的话进行设疑。不是老师抛出问题,而是学生从周瑜的话中提出问题,一来是检验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句子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通篇学习课文的目的',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小练笔是本节课的亮点。人物的语言很简单,但要透过语言去体会人物心理,摸透人物心思,从而整体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笑”这个点上有文章可做,可探究性强。进行展示的几组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他们预习时所写的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体会人物心理方面也是比较到位的。因为不是表演课,所以学生具体演得怎么样就不做详细评价,只要学生能达到“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目标就足够了。

  指导学生根据人物心理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遗憾点。在指导朗读诸葛亮笑的那句话虽然是结合了小练笔,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但在创造性朗读上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后面指导朗读周瑜的话,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单纯,只是停留在失落、无奈等表层上,如果我能把自己对人物此时的心理感受朗读指导一下,可能学生又会看到一个除了失落、无奈,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的周瑜形象,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就更丰富了。

  最后的质疑问难是本节课的尝试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围绕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引发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虽然有一个看似与课文无关其实很考思维和总体把握文本能力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学生在上课前一天问过我,当时我没跟他们交流,并期待他们上课能提出来,结果没能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也比较遗憾。但在课后作业反馈上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寻求答案,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做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简单扼要,就是抓住周瑜和诸葛亮的两句话进行教学,在通篇阅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比较好操作。一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是比较轻松的,虽然还是难免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但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学有所得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2、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学生介绍三国的知识。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

  3、质疑:看到《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 品读感悟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课件演示掉转方向。)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 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内容很简单,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学生在之前都多少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作为教材出现,就要求通过读文、学文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要求通过某些重点词句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这整篇文也是围绕”神机妙算”来展开的。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设计了大概的思路,后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借鉴李雪松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回想起来,有闪光点,也有遗憾的地方。

  亮点:

  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第一节课导入、检测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为什么借”这个问题;第二课时学习“怎样借”以及“借的'结果”,体会并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质疑课题。学生们自己围绕题目提问,说说自己想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学文。一个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浓缩,我经常引导学生抓题目中的关键字。《草船借箭》很明显就是一个“借”字,抓到这个字后,学生们就很容易提出”为什么借”、“怎样借”。。。。。一系列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学文,目的性更强,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3、实物岩石。在感知“雾大”时,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写个字,然后用白色粉笔涂抹,这样学生就一下明白“雾大”的好处---模糊视线。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要调过来,我在黑板上画出长江的流向,用小船实物演示,孩子们一下就知道是为了要顺风顺水。

  不足之处:

  老师的讲多过于学生的读,多过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也是我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有时感到上课很累,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而学生就一直在被动地听,其实我是怕学生理解不了,想让他们听得更明白些,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其实错了,就像这两节课,学生基本没有朗读过全文,一共也就有三次左右的默读。而剩下的时间就成了我的舞台,表面看起来上得很好,但这两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课文了解了,还得了什么收获呢?答案是没有,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问题其实不用我讲,就通过学生自己读文,就能够找到答案,这样找到的答案他们印象会更深刻。这个问题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并改正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09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0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1-2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8-2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11-0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0篇)08-11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22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