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塔》有感

时间:2024-01-03 08:22: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乌塔》有感15篇[必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乌塔》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乌塔》有感1

  最近,我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课文讲了一位14岁外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我非常羡慕乌塔,同时又很惭愧,自叹不如。我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把自已和进行比较;我有这个能力吗?没有!我有这个勇气吗?也没有!我们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独自出门旅游?我们为什么不能发广告单挣钱呢?我们怎样才能挣到出门旅游的费用呢?在家里,我极少做家务,每当我想帮妈妈做点什么,可妈妈总说我太小,等长大再干;我要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总会不停地问我:“摔伤了没有?”晚上睡觉还不让我一个人睡,说我怕黑;过马路一定要拉着我的手,从不让我一个人过马路;每天上学,放学甚至连背书包的事也被他们代劳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遇到困难,我们不是逃避就是把问题扔给父母。

  变得懒惰、胆小、不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不能见风雨。在中国,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不会洗衣服,整理衣服,不会又叠被子而被辍学或自杀;有些大学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让妈妈洗;有的人以为人父母,嫌工作累,工资低,在家里当“啃老族”。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已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来充实和磨炼自已,让自已变得自力自强主见,变得勇敢、自信。爸爸妈妈,请给我们机会吧!

读《乌塔》有感2

  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乌塔。课文里写的是一个名字叫乌塔的德国小女孩独自一人游历欧洲。今天,我就与乌塔比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爸爸妈妈的“大伞”下度过的。下雨淋不着,出太阳晒不着,但有时我也觉得像笼子里的'小鸟,很不自由。妈妈总希望我在她的视线之内活动,一会儿看不见了,她就会“奇环、奇环…”地大叫。我不得不归到她的视线之内。而乌塔的童年过得非常独立、自由。她周末能自己去打工挣钱,暑假里还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去想往之地旅游。使她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与乌塔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显得呆板,而乌塔的童年虽惊险连连,但自由无比。

  要是把我的童年和乌塔的童年加起来,再除以二,那必将是一个幸福、完美的童年等式。

读《乌塔》有感3

  第一次参加小语新教材的备课会,虽然因为送孩子去少年宫参加市少先队“绿色20xx”夏令营活动回来后,迟到了。但还是颇认真地聆听了两位名师对新教材的处理讲解,徐老师的简要指点,以及两堂研讨课,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思索。徐老师的讲话风格一向实在、简约,较民主;两堂课也很实在,纯粹是可借鉴、可研磨、可参照的“家常课”。下午大溪小学卢老师的课和他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方式让我想得更复杂些。

  第一次接触《乌塔》,捧着新教材匆匆浏览了一遍,当时就有一股强烈的想法:这是一篇写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看的、且迫切要看的好教材。而恰恰我就具备了这三重阅读者的身份:我有一个孩子,而且就在这个上午我把我的孩子送出去参加为期一周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夏令营活动,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阅读它;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家长,我有十年“为人母的教龄”,我以家长的切身体验去阅读它;我又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为人师”的身份去阅读它。我想,不同的阅读身份肯定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孩子们阅读《乌塔》,就如我校三(3)班孩子的阅读感受一样,他们最关注的是仅仅只有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的钱哪来呢?她的爸爸、妈妈会放心吗?她怎么那么胆大呢?等等——,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似乎是关注细节,其实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孩子心灵中的本质!所以我觉得卢老师在孩子们提问后在黑板上罗列的三个问题(怎么游?游得怎么样?一次怎样的旅游?),显得有些牵强,这应该是他自己备课时的预设。

  中国的家长阅读《乌塔》,我想那感慨可就多了。这就涉及到卢老师最后点到的不同国情的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卢老师是想通过一次小小的辩论揭示爱的哲理。(同时我发现男教师上课偏重理性些。)“爱到底是放心让孩子出远门呢?还是不放心让孩子出远门?通过对这篇文本的阅读,最后得出如此的“爱的诠释”,在我觉得过于的就文论文,也显得狭隘了些。其实乌塔父母对孩子的爱包容性很宽泛,这种爱里有信任,有尊重,有智慧......如果让我们的孩子结合自己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爱,相互比较,可能他们会谈得更实在,更真切。作为家长,我也爱我的孩子,可我真的无法做到像乌塔的父母那般,我对孩子的爱并不纵容、娇惯,但有些事还是有割舍不掉的挂牵。因为听课时,我就在想:我的孩子一星期的夏令营活动,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在一起,会快乐吗?这是她第一次完全过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作为教师,阅读《乌塔》,我不禁想: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这顶大帽子,舍弃了孩子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活动。我小时候,每年的春游,老师都会组织我们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管是坐船还是坐车,也没出什么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春游的地点越来越近,几乎失去了春游的味,更别提有闪失的探险之类的活动了。学校似乎觉得,组织活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嘿!于是,我发现,卢老师在讲解这是一次怎样的旅游时,把“重墨”挥洒在“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上,再层层深入、点拨,这又是一次“快乐的旅游”,这又是一次“收获的旅游”。可我觉得,“安全、快乐、收获”这些本身无层次性。譬如,孩子们找到了这一句——“这时,乌塔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难道这句话只是说明了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吗?这何尝不是快乐的呢?看来,“安全教育”太深入我们教师的骨髓了。我倒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不被太呵护的自由活动。浅薄的见解,只是信口开河而已。

读《乌塔》有感4

  课文讲了一位14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去欧洲旅行。在罗马的一个青年旅馆里认识了一位中国女孩汪晓洁。乌塔说:“她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她为了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3年的时间,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而且还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我从这里面看出了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的一个活泼孩子,因为她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欧洲上一一个多大的地方,如果她没有自理能力,一直依赖着父母,她不可能独自游历欧洲,如果她不勇敢,她也不会独自游历欧洲,因为在欧洲有几十个国家,几十个地区,如果她先我们中国的孩子一样,连见了一只老鼠或一个颠子都怕。那在欧洲要碰见多少事情,那她要如何解决?

  汪晓洁一时语塞,对乌塔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小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她们,不会让她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说:“在家里也是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很爱我,可我们兴趣不同,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是后单独出去玩。”

  从乌塔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中过的孩子却少锻炼,中,德两过的.孩子在家同是宝贝,确为什么在中国的家庭里孩子不能一个人出远门,在外国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就允许孩子们这样吗?不是的。在中过家庭的孩子不要说是去外国旅游,叫他们在国内旅游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孩子缺少锻炼;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有的人有依赖心,根本旧年没法离开父母。而外国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他门勇敢,坚强,有锻炼,所以他们敢一个人出门,而且父母不会很担心。

  读了《乌塔》这一课,使我懂得了要学会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要勇敢,要坚强的道理。

读《乌塔》有感5

  一说到乌塔,大家有可能会以为是黑黑的塔,或乌鸦的塔。不,它其实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乌塔是一个既大胆又独立的女孩。她仅仅有14岁,就独自一人去了那么多地方。如果是中国,一般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出去玩的。有的时候别说小孩子了,就是连大人都有可能去不了那么多地方。可见,乌塔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孩子。

  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准备好这次旅行。在这三年中,她不愿意花自己爸爸妈妈辛苦挣下的钱,而是靠给别人发传单,陪小孩儿玩,自己努力挣钱。如果在中国,孩子们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根本不会自己挣钱。

  从小,我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什么也得依靠父母。刚生下来,父母操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上学时,父母操心我们的学习;成人时,父母操心我们的工作。但这是一种爱吗?不,这看似是一种爱,却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不能再过多的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一个人解决问题。

读《乌塔》有感6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觉得文中的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细心周全且又活泼开朗的女孩。她仅仅14岁,就独自一人游欧洲,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更令我佩服的是,乌塔为了这次旅行,用了三年的时间阅读了许多有关书籍,在周末还为自己 挣旅费!她从不依赖别人,做事有条理由计划。乌塔还有责任心,每到一地就会给家中打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让父母放心。

  和乌塔比起来,我显得十分渺小。在家中,我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做个菜或干些家务了。每天早上起床后,我连被子都不叠,就去刷牙洗脸了;吃完早饭后,都是爸爸叫我去漱的口;甚至有时红领巾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挂的,时间一长我都忘了怎么个挂法。记得在今年暑假,11岁的.我才在父母的哄骗和千叮万嘱下,自己乘车去定海参加舞蹈补习班。乘车回来时,爸爸还不放心的开着摩托车跟在我所乘的公交车后面,等我下车后一起回家……

  乌塔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要以她为榜样,在以后的生活里,女里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少操点心!

读《乌塔》有感7

  读了《乌塔》这篇文章,我替文中的德国小姑娘乌塔高兴。

  只有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就独自一个人环游世界,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还想得很周到,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每到一地就查看警察局的电话,给家人打电话。14岁的小姑娘竟有这样的勇气,他们的自理能力强而且兴趣广泛。其实中国的孩子也有一颗好奇的心,也想去探讨,但是中国的父母哪怕自己的孩子会有一点点离开,他们都不放心,才造成了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能单独出门。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前几天所发生的事情,那时我想独自去商场,但妈妈一听,马上就拒绝了我的请求。

  她说:“要去也可以,但要我和你一起去。”这时我真觉得妈妈的教育不适,总是不肯给予我一个机会。假如有一天,我要离你远去,但我还是不能照顾自己的'话,怎能在社会上立足?希望所以的父母,如果你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话,那就请给他们一个磨炼的机会,不要让他们长大后一事无成!

读《乌塔》有感8

  今天上语文课,我们学习了《乌塔》这一课,体现出了14岁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独立意识和自理生活的能力,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乌塔是一个可以自理的人,她不需要用爸爸妈妈的叫喊才会起床。可是我却必须要早上妈妈和爸爸来大声的`叫喊我,并在床上给我穿衣服后,拖我下床。可是乌塔却自己给自己定闹钟,而且闹钟一响,就自己爬起来,收拾东西,绝不在床上拖拉。而我却一听到闹钟,在床上能赖多久就睡多久,头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必须问我明天穿什么衣服,并将衣服放在床头,因为我早上很拖时间,所以就没有时间来选衣服,而且我起来后也不自己穿衣服,要爸爸扶着,妈妈给我穿。如果我上学迟到了,就会责怪妈妈把我喊迟了,我一点也不像乌塔有时间观念。

  乌塔14岁可以一个人旅游异地,而我却出门买盐都不敢。乌塔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去玩?……”,我赞成乌塔的想法,因为我觉得独立生活主要是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我要学习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时间的能力。

读《乌塔》有感9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乌塔》。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年仅14岁叫做乌塔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并且在罗马的青年旅馆与作者相遇的事情。

  我觉得乌塔身上有我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如: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我觉得乌塔很热情友好,可我连平时去别人家里做客时,都不会和别人打招呼。

  我以为乌塔是用她爸爸妈妈的钱去旅游,而且只是单纯地去玩一下而已。但当我读到后面才知道,乌塔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行,她先在家里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还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和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原来,乌塔的旅费是自己挣的,她为这次旅行做了充足的准备,这说明她的自理能力很强。可我每次要出去的时候都不会先换好衣服,搞得别人要出发了的'时候却还要等我一个人。

  乌塔去了一个地方之后又做了什么呢?我继续读了下去。原来,乌塔每到一地就会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以免让家人担心。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以前,我的同学姚雨轩在外面的培训班里学习很优秀,培训班里的老师对她说:“雨轩,这次我们要去深圳的一个地方玩,你很优秀,所以我们想要让你邀请另一个同学跟我们一起去那玩,可以吗?”姚雨轩邀请了我,我很高兴,可妈妈却不让我去,说我照顾不好自己。结果,我和姚雨轩错过了这次机会。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请让我们独立去做一件事情吧!像乌塔一样学会独立,我们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们要做展翅高飞的雄鹰!

读《乌塔》有感10

  星期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乌塔》,这本书的主要资料是:小乌塔是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在很远的地方,对小乌塔毫不关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小乌塔很悲哀,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独自一人去寻找自己的父母,自己要永远跟他们在一齐。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文中的小乌塔不正是和我一样的遭遇吗?我的父母也远在外地做生意,对我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过年回家说的话也是有数的,更别说是平时了,几乎是一面也见不上,电话也不打。当我看见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在他们的身边,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心里很不是味道,免不了几颗“金豆豆”会洒落。当我看见我们班学习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父母陪在他们身边,我就很嫉妒,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和我的父母在一齐,这是为什么?我宁肯自己学习也很差,只要父母在我的身边,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天不从人愿,我的愿望只是浮云。当别人问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和她们在一齐时,妈妈总会笑笑说:“自己独立也好,再说了,给她安顿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还费钱,在家吧。”妈妈自以为找了个绝妙的理由,但是以乌塔的的话说,就是:“既然爱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跟你们在一齐呢,为什么要让孩子日思夜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呢?”

  在外工作的大人们啊,从这天起,减少工作的应酬吧,工厂没有你一样会运转,但孩子的成长过程缺少你们的参与,却是一片空白。有人说,培养好一个孩子就是赚钱了,当一个孩子学坏是,你要花费很多的金钱和时刻,才能让它学好,这样你还是幸运的。最怕的是你付出了所有,孩子依然不能变好。金钱不是万能的,它能让你买来孩子,但买不来好孩子,它能让你买来亲人,但是买不来失去的亲情。有人说得对,养好孩子就是赚了钱,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赚了人生的快乐。

读《乌塔》有感11

  最近,我学了《乌塔》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中,我才发现原来中国教育存在着这么多不足。

  首先,中国的家长们普遍认为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失去了就会断子绝孙,所以他们就悉心照顾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如果要让他们独立,就要像乌塔的家长一样,放开孩子的手,让他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这样孩子们以后才不会成为家长的负担。

  然后,我从乌塔说的'“中国的孩子缺少许多乐趣吧”发现,中国的家长总想要让孩子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可从没想到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世界带来的快乐。像乌塔,一个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已经被美丽的意大利感动了,也就是说,乌塔已经真正体会到世界给她带来的快乐。

  接着,再说说我。我小时候也是被溺爱长大的,但家长们经常带我出去玩,不过因为我还小,所以就没让我独自出远门。渐渐地,我长大了,家长们就开始锻炼我的独立能力了。到现在,我已经会自己煮饭、热牛奶等事情了。不过,我早退乌塔比,还差远了,所以我要学习乌塔的独立精神,也要动员家长们一起学习乌塔的家人。

  现在,我已经总结出了一条:中国的孩子要学乌塔,中国的家长要学乌塔的家人。只有这样,中国的孩子才能个个长大有出息。

读《乌塔》有感12

  学习她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她计划和准备事情的习惯。 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对“歌”2的思考

  读了《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很多,尤其是课文中的小女孩,是那么的自强自立!

  她才14岁,可以一个人去欧洲旅行。 我是多么的佩服和羡慕她啊! 想想自己,四岁的时候只去过一次外婆家。 妈妈送我去车站,奶奶到终点站接我。 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过任何地方。 原因是我太害怕了,不敢去。

  为了这次旅行,她准备了3年,在家设计旅行路线和行程,阅读了大量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 而且我从来没有做过计划员或计划员。 总是等着事情的`到来,手忙脚乱。

  乌塔靠着自己的实力,赚到了足够去欧洲的旅费,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我做不到,因为我现在的开销都是父母给的,我一分钱都没挣到。 就连爷爷、奶奶、奶奶、爷爷给的零用钱,我也会马上花掉。

  看完了Uta的故事,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会向Uta学习。 学习她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她计划和准备事情的习惯。 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读《乌塔》有感13

  近几天,我们学习了《乌塔》这一课,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一天,作者第一次于乌塔在一个旅馆见面,发现她在自己的床上睡的正香由于太疲乏了,便也洗漱完毕躺下睡了。第二天晚上八点多,我从外面回来,发现她正惬意的趴在床上看书。她看到我,立即起来和我打招呼,问我玩的'怎么样,从哪里来。我告诉她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与她交谈中,我知道了她叫乌塔,今年十四岁,她还告诉我她这次趁暑假独自游历欧洲,而且他已经独自去过了很多地方。我很不相信她能一个人出来旅行,可这是我亲眼所见,也不得不信。最后,乌塔还说她准备这次旅行已有三年了,在家里安排的也很细致。我告诉她,在中国,向她这么大的孩子,父母是不会让他们独自出来旅行的。

  到了第二天早晨,乌塔要走了,她还告诉我以后要继续赚钱到中国旅游。

  读完课文,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奇、佩服。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就可以自立自强,独自游历欧洲。他和作者的一段对话都是那么自然,显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想:我以后也要自立,不让妈妈操心。

读《乌塔》有感14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出国旅游的故事。乌塔为了出国旅游,作了许多的准备,如设计了旅行路线,攒旅游费,阅读资料和书籍。她每到一地,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购纪念品。同时,课文还描述了乌塔关心中国小朋友有没有出去旅游的机会。文中的乌塔认为,父母爱孩子,就应让他们单独出门,亲自出外去看一看等。这些,都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独立生活潜质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我认为:乌塔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潜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外国的`小朋友敢于离开父母,思想独立,敢于挑战自理潜质;第二是外国的父母愿意放手,鼓励小朋友培养自立潜质。但是,我们中国许多小朋友就不一样,我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要不就是父母很愿意放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自理潜质,不敢应对和尝试;要不就是父母庇护着孩子,根本就不放心孩子独自外出生活。

  其实,我也有一次独自外出的经历。今年暑假,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寄宿学校去参加夏令营。事前,我参观了学校和宿舍,觉得很喜爱。但到了到学校报到的那一天,一想到往后这21天就住在那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齐生活,我就忍不住哇哇大哭,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但是,爸爸妈妈坚持要我留下来,鼓励我和小朋友们一齐生活,我被他们逼得无可奈何,只能强行被留下了!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老师说要选一位班长。他左看右看,好像若有所思的样貌。突然,他把目光移向我,决定让我来当班长。在那次夏令营中,我认识了50多个新朋友,学习了不少英语知识,学会了国画的技巧,老师还奖励了我许多的“美元”,我用这些“美元”换到了许多奖品。

  那次夏令营我过得比想象中愉快。于是,我明白:爸爸妈妈带我到那里来是锻炼我的自理潜质和自我挑战潜质。但是,和课文中的乌塔比起来,我还是差远了。下一次,我要争取自己主动报名参加夏令营,还要到外地去旅游。

读《乌塔》有感15

  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为了去欧洲旅行,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做准备(不草率)。阅读有关国家的书籍(有目的),自己打工挣旅费(自力更生),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有计划),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请求帮助(安全意识强),到了目的地,给家里发张明信片或者打电话报平安(懂事操心)。正是乌塔具备这些能力,所以她能轻松愉快的'独自一人旅行欧洲。

  看到了乌塔,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别说出门旅行了,就是在油区内独自坐个三轮车,父母也是大声的再三叮嘱:“路上一定养小心呀,保护好自己。”生怕我会丢。自己想煎个鸡蛋,爸爸妈妈也要唠叨半天:“煎鸡蛋是一定要小心,不要烫到你的手了,让妈妈来给你煎鸡蛋。”时间一久,我便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所以我老是觉得爸爸妈妈太呵护我了,才让我做什么事都产生了依赖心理。可是自从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只有自己把事情做好了,父母才会信任你,放开双手,让你自由飞翔。

  比如说,我写作业有时很贪玩,总觉得时间还早着呢,就东看看,西晃晃。磨磨唧唧的,作业经常写到九点多,为此妈妈经常皱着眉,大声的督促我,我才肯抓紧时间写作业。我的房间我总忘记收拾,每次都是妈妈催促我几次,我才去不情愿,慢慢腾腾地去整理房间……所以我总觉得妈妈唠叨。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能像乌塔那样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考虑事情全面周到,妈妈也一定会支持我做一些事情的。

  《乌塔》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许多,学到了许多。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要争取做一个有计划,有准备,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读《乌塔》有感】相关文章:

《乌塔》教案03-04

乌塔说课稿11-12

《乌塔》教案02-20

读《乌塔》有感06-14

读乌塔有感12-26

【经典】读乌塔有感08-15

乌塔的教学反思03-12

《乌塔》教学反思02-20

《乌塔》说课稿范文12-22

乌塔教学反思01-08